二、方志定型

二、方志定型

方志代代续修,不断吸收其他优秀文化,不断发展变化,至于两宋,已日臻完善,达于成熟的阶段。赵宋王朝在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时期的动乱局面之后,国计民生得到了改善,为修志事业的继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加上统治阶级的重视,把编纂方志当作巩固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宋代不仅承袭了前代成功的修志经验,还进一步具体规定:“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6]而且还在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于朝廷设立了“九域图志局”,并下令全国各地编纂志书,报送志局。这是我国官府设局修志的创始,此种做法多为后世所仿效。

宋代成为我国地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名称趋一,以“志”命名的方志日益增多,成为趋势。宋以前的方志名称繁多,或称“记”、或称“录”、或称“簿”,唐代又以“图”和“经”盛行。而到宋代,以“志”命名已成为主导。

二是数量增加。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宋代方志得到了长足的跃进。据不完全统计,总数不下于六百种,大大超过了以前历代方志的总和。即使在宋室偏安江南以后,于国步维艰的情况下,也能三修其临时国都的《临安志》。修志范围之广,几乎遍及城乡,同时私人修志也有发展。当然,宋代志书的繁盛,与印刷术的发明,也有一定关系。

三是长篇巨帙接踵问世。太宗太平兴国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是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增加了人物、艺文二门,所以在体例上是个突破,使方志最终从地志中摆脱出来,进入史学的领域,并自成一类,成为史学的分科。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王存修成《元丰九域志》十卷,是对《太平寰宇记》的又一发展,为存世之名著。

四是更重要的在于,方志发展到宋代,其内容和体例已完成并固化成为一种特定的模式,即所谓“志体”。宋志的内容是把记述的重点从地理转移到了人文和社会方面,让“人物”和“艺文”在志书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在图和文的比重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使图的地位下降到为文服务的从属地位,并往往仅汇于卷首。另外一个变化,是在志书中增设了“大事记”门类。这一增加,使方志初具了所谓“正史”的规范,成为“一方之全史”。

最后,宋代志书还增加了“附录”,即将本地重要文献、典籍和乡贤文人的著述书目或名人家谱载之于末,以备参考。至此,方志的特定体例——记、志、传、图、表、录六种体裁,在宋志中都基本上模式化,作为方志的规范,为后代修志家所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