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移民“河南地”与“新秦中”崛起
宁夏与河套地区的移民开垦,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大约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开始的。当时河套一带统称为“河南地”,今宁夏北部黄灌区也包括在“河南地”的范围内。秦朝在“河南地”的移民开发是被动的,小规模的,也是为时短暂的。秦始皇的本意并不在于开发“河南地”,而是出于政治、军事的目的。北伐匈奴,是要维护嬴政家族世世代代统治权,所以才于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派大将蒙恬指挥30万大军北上攻击匈奴。秦军打败匈奴,占领塞上黄河南岸土地以后,因河为塞,筑城驻守。为了解决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问题,蒙恬在黄河一线积极开办军屯,克服由于长途运输造成补给不及时的困难。朝廷也开始从内地移民到北边实行民屯,军民共同屯戍保卫边疆。但是随着短命秦王朝的倒台,这次移民未能巩固,开发成果也是有限的,但首创之功和深远意义却载入了史册。
在秦末汉初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开国之初,国家经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困难局面,人口锐减,百业凋敝,国库空虚,财政拮据,窘困到了极点。当时的困难情形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拉皇帝出行的车马都配不齐一种毛色的四匹马,朝廷的高官只能乘牛车上下班),而“民无藏盖”“人相食,死者过半”(百姓家中没有一点可食用的食品,饥饿的人们争吃死人尸体,或易子而食,病饿而死的人占到总人口的半数),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但是,朝廷能采取正确的对策:对外,与敌方(匈奴)“和亲”“通互市”“结为兄弟”等委曲求全的妥协政策;对内,实行一系列恢复生产、发展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政策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朝廷发布诏令,实施劝民力农、贱商贵农、约法省禁和入粟拜爵等特别措施。尤其是汉朝确立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具体表现为:奖励农业、减免田税劳役、放宽对土地的限制,就连皇帝都要“躬耕籍田”(每年春耕开始,皇帝象征性地在京郊或皇城内选一块土地亲手推第一犁,以示劝农)。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社会生产力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70年间,经济繁荣、“人给家足”、“廪庾尽满”、“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1](意思说国库存放的钱不计其数,存放的时间很长,连穿钱的绳索都朽烂了;堆放的粮食终年不出库,都腐烂在库里。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到处都有民养的马匹在走动。百姓若骑母马都没有面子参加聚会)当国力强盛之后,汉廷再也不能容忍匈奴的入侵,从元朔二年(前127年)开始,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主动进攻,因作战对象与秦时蒙恬一样,同为北方匈奴族,所以朔方又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汉廷一方面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人挥军北征,也像蒙恬时那样“取河南地”“筑朔方”“因河为塞”,加强军事设施,固守塞上疆士;另一方面又按照大臣晁错所上《徙民实边议》的办法,在河南地大办屯田。不过汉代的移民行动远比秦朝要大,一次就从内地移民七十余万人充实到朔方河南地一带,而且移民政策也有大的改变,办法更加完善,主要以招募方式为主,用赦免罪人和赐给爵位的方法,鼓励平民和犯罪的人自愿到边地安家屯种。并由官府供给移民粮食、衣服、耕牛、籽种,让移民安居乐业。由于移民规模大,配套措施完善,所以成效也大,既加强了边防,又解决了由内地运粮的被动局面,有力地支持了对匈奴用兵的军事行动。原先在朔北用兵时,“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2],而自开办屯田以后,却可“内省转输戍漕”[3],既减轻了国家和内地人民的负担,又确保了前方的军需,为军事胜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宁夏北部黄河两岸,成为汉代开发河南地的重点地区。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先后在垦区境内设有富平县(今吴忠市利通区境内)、灵武县(今青铜峡市境内)、灵洲县(今吴忠市利通区境内)和廉县(今贺兰县境内)。除秦时修筑的神泉障、浑怀障两处军事要塞以外,又新建南典农城、上河城、北典农城、吕城,人口发展到10万左右。在地方行政方面,以上各县均隶属北地郡,朝廷另派典农都尉专门负责管理农垦事宜。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在黄河东西两岸水位高处,选择进水口,抬高水位,引河水入大渠溉田。现在银川平原东西两大灌区上著名的引黄大灌渠,如秦渠(秦家渠、七级渠)、汉渠(汉伯渠)、汉延渠(汉源渠)、唐徕渠(唐梁渠)等,可能都是在其间开凿或疏浚的。由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口增加,西汉间又把原北地郡一分为二,析设北地郡和安定郡。北地郡归朔方刺史部管辖,安定郡归凉州刺史部管辖。
秦汉时期,是中国气候历史上的第二个温暖期,气候比较温暖潮湿。北方农业界线开始北移,加有黄河水利之便,使河套新垦区很快成为“饶谷多畜”农牧业发达的新兴经济区,成为国家财政收入新的财赋之源。由于汉朝把匈奴赶至漠北,河南地数世无战乱,处处“冠盖相望”,“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畜牧为天下饶”,“新秦中”便成为当时“新富贵”的代名词。意思是说,原来京畿地区“关中”(“秦中”)是全国的首富地区,故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现在又在塞上再造了一个“关中”(“秦中”),所以称之为“新秦中”。充分说明,西汉时期由于移民开发,“新秦中”的崛起,河套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在当时居全国的首位,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特区发展水平吧!
【注释】
[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5页。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50页。
[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