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文明历史——最早记录宁夏历史的文字

四、悠久的文明历史——最早记录宁夏历史的文字

首先,中国国学、儒学经典,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存有关于宁夏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如《小雅·出车》一首,是记载周宣王时,大将南仲讨伐猃狁戎凯旋的一首民间诗。诗句有“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诗中的“往城于方”和“城彼朔方”以及最后一句“猃狁于襄”。显然诗句所谓“方”,就是“朔方”。朔方本来没有确指地名的含义,只是泛指北方。如《尚书·尧典》曰:“申命和叔,宅朔方。”然而这里的“朔方”则是指广义的北方。问题是站在什么位置上(轴心)看所指的北方?诗中的“方”“朔方”即北方,应该是周朝国都的北方。西周时期,国都先后在“岐丰之地”(今陕西省西部),打开地图看看,岐丰的北方地区不正是今陕北到甘肃陇东、平凉再到宁夏固原市这一大片土地吗?从此,宁夏就与“朔方”结下不解之缘。北方最大军镇的朔方节度使设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朔方灵武会见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被各民族共尊为“天可汗”;“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凭借朔方的强大实力,在灵武继承皇位,史称唐肃宗,完成收复“两京”、反攻复国的大业,朔方和灵州成为李唐王朝“中兴”的圣地。于是,朔方名扬天下,史不绝书。朔方便成为宁夏的代名词和别号了,这在唐朝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皇甫冉的《送节度赴朔方》、张蠙的《朔方书事》等。至于各种文献之中以“朔方”喻射、指代宁夏者更是不胜枚举。唐以后的文艺作品更是纷纷效仿,有以朔方指代宁夏全境的,如明朝前七子核心人物、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的《秋望》有“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诗句,诗中的朔方就是指今整个宁夏地区。还有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唐龙的《出塞诗》,诗中有“矻矻朔方城,洸洸灵武兵”。宁夏巡抚杨应聘的《定西捷诗次韵》中有“兵符夜出朔方城”一句。这两诗所谓朔方,均是指代宁夏镇城。近代,宁夏与朔方已经到了不可分割和不易区别的境地。所以民国肇造以后,干脆就把宁夏的行政建制定名为“朔方道”了。自距今约3000年的古诗中出现“朔方”起,到3000年后的今天,“朔方”一词从仅指方位,到具指地域,再到确指城市名,都与宁夏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

《小雅·六月》,也是叙述、赞美周宣王时代另一位名将尹吉甫北伐猃狁得胜班师的诗。与宁夏历史有关联的几句:“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中所提出的“方”和“太原”都是指固原一带黄土高原地区。而此处的“镐”不是指“镐京”,是指宁夏北部的灵武地区。

《诗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形成于周初至战国间。这证明宁夏地区的文字记载即始于此时。

其次,中国第一部国家正史《史记》对宁夏的历史多有记录。如《周本纪》记:“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匈奴列传》记:“(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泾水发源宁夏泾源县,其北当在今宁夏境内,宁夏就是《史记》所说是“戎狄间”地区之内。

《史记·秦本纪》又记:战国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年),秦王巡视朐衍戎国(王城在今宁夏盐池县境内),“王游至北河”。《史记正义》解:“(北河),灵、夏州之黄河也。”这是中原王朝国王第一次抵达宁夏北部,亦可视为朐衍县立于此年,这是宁夏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

又据《后汉书·西羌传》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杀戎王,在诸戎故地“始置陇西、北地、上郡”,并筑长城以拒胡。北地郡治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其辖地包括宁夏南北各县,这是宁夏全境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