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国志
1.日本东亚同文会编修:《支那省别全志》
该志是日本军国主义御用文人为侵略中国作准备的情报产物。大正七年(1918年)编纂出版(日文)。[188]志稿主要根据日本东亚同文会在上海创办的东亚同文书院,组织日本学生们于每年暑期赴中国各省“作实地考察”所收集的资料(情报),并参考有关文献编写而成。全书十八卷,其中第六卷为《甘肃省(附新疆省)》。本卷又分为十四编一百三十六章。其中大多数编章内容都涉及宁夏。从和䶮所译《〈支那省别全志〉第六卷》,即该志第六卷第十三编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志文所记资料十分翔实、具体,并附有图表。[189]
2.北洋政府编:《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甘肃省志》(第四卷)
该志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修成并铅印行世。时宁夏、青海、甘肃尚未分设行省,均隶属于甘肃省。固原和宁夏地区亦均在甘肃卷各章中设节、目记载。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馆藏有铅印本。
3.马福祥、马鸿宾、陈必淮主修,吴复安、王之臣主笔:《民国朔方道志》
因为历史上的宁夏,地处中原政权和古都长安的北部,故称朔方。早在《诗经》的《出车》《六月》两首诗中首见:“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猃狁匪茹……侵镐及方……至于大原”。其中“朔方”“方”“大原”都是指今宁夏的固原地区或整个宁夏范围。唐朝又在灵州(今吴忠市)设朔方节度使,所以古史往往以“朔方”代称今宁夏地区。明代万历年间,曾将宁夏镇新修的镇志命名为《朔方志》《朔方新志》。民国初,北洋政权进行行政改革,实行废府存道,遂废宁夏府,存宁夏道并改名为“朔方道”,这部《朔方道志》就修成于此时,故以《朔方道志》名之。而历史上“宁夏”之名则晚于“朔方”之名,迟至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才出现。
民国初,朔方道是西北回族地方军阀、宁夏护军使兼宁夏将军马福祥的领地,行政长官、道尹为陈必淮。马福祥,字云亭,原籍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陈必淮,字三洲,湖南岳阳人。马鸿宾,字子寅,马福祥侄儿,后接任宁夏护军使(改任宁夏镇守使)。主笔吴复安,字心斋、号静安。宁夏宁朔县(今宁夏青铜峡市)大坝镇人。举人出身,民国初任夏朔二县(宁夏、宁朔二县)的临时参议会会长。民国六年(1917年)应聘主笔《朔方道志》,次年病故,道志编纂一度停笔。民国十三年(1924年),新聘主笔王之臣接任重启。王之臣,字汝翼,湖南宁乡人。民国初先后出任过宁夏平罗、灵武、盐池等县知事。民国十五年(1926年)道志修成。次年,《朔方道志》在天津华泰印书馆铅印线装发行面世。该志编纂前后为时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朔方道志》是由回族将领主持修成,又成书于北洋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且志书体量大,达三十余卷,在中国方志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书三十二卷,约六十万字。依次为:首卷;卷之一,天文志;卷之二,舆地志(上);卷之三,舆地志(下);卷之四,建置志(上);卷之五,建置志(下);卷之六,水利志(上);卷之七,水利志(下);卷之八,贡赋志(上);卷之九,贡赋志(下);卷之十,学校志;卷之十一,兵防志;卷之十二,职官志(一);卷之十三,职官志(二);卷之十四,职官志(三);卷之十五,职官志(四);卷之十六,人物志(一);卷之十七,人物志(二);卷之十八,人物志(三);卷之十九,人物志(四);卷之二十,人物志(五);卷之二十一,人物志(六);卷之二十二,人物志(七);卷之二十三,人物志(八);卷之二十四,艺文志(一);卷之二十五,艺文志(二);卷之二十六,艺文志(三);卷之二十七,艺文志(四);卷之二十八,艺文志(五);卷之二十九,艺文志(六);卷之三十,志余(上);卷之三十一,志余(下)。前载马福祥、王之臣序文和凡例等,后载焦沛南跋文。
4.桑丹桂等主修,陈国栋等主笔:《民国重修隆德县志》
隆德县为六盘山西麓靠山小县。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筑笼竿城(今隆德县城)。庆历三年(1043年),置德顺军(治笼竿城)。建炎四年(1130年),入金,升改德顺州,治陇干县,原治外底堡(今甘肃静宁县境内),后移笼竿城。宋天禧元年(1017年),筑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庆历三年改置隆德寨,属德顺军。金皇统二年(1142年),升置隆德县,与州同治。明属陕西布政使司,为平凉府静宁州属县,后改直属于府。清袭明制,县属甘肃省平庆泾固化道。
《重修隆德县志》的编修启动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当时西北地区为冯玉祥部控制,冯系甘肃省主席刘郁芬颁令编修《甘肃通志》,在省城兰州设立甘肃省通志局,该局颁布第三十九号训令,“督饬各县修辑县志”[190],“并发表册式样到县,电摧限期照办”[191]。时任县长桑丹桂义不容辞主持编修县志工作,邀请本县学界乡贤陈国栋、王继文、赵芝珍(赵兰轩)、雒玉麟、张涵、王承烈、董达士、卜永吉、薛冠英、赵文玺、王文熙(病故)等“同充访员”,推举陈国栋任“主任编辑,限两月脱稿”[192],算是完成了任务,交了差,但是没有定稿,当然也未达到刊刻水平。在继任三位县长关培谷、刘相弼、林培霖等人的不断修改后,终于在林培霖县长任间,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完成最后定稿。同年十一月,石印问世。
《重修隆德县志》全书共分四卷。一卷:舆地、建置、民族;二卷:经政、食货、交通;三卷:职官、选举、人物;四卷:艺文、金石、纪事、拾遗。前有题字、序言,末附后叙。全书约二十万字。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馆均有收藏。
1987年12月,隆德县志办将《民国重修隆德县志》校注、内部印刷,供编修新县志使用。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
5.(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编:《宁夏省人文地理图志》
该志1936年编成,全志约五万字。志书未付印,只有油印本,孤本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宁夏省人文地理图志》平行列目二十二章。第一章:沿革;第二章:面积;第三章:人口;第四章:地形;第五章:土壤;第六章:气候;第七章:水(理)[利];第八章:耕地;第九章:农产;第十章:林产;第十一章:畜产;第十二章:矿产;第十三章:工艺;第十四章:贸易;第十五章:交通;第十六章:都市;第十七章:民族;第十八章:宗教;第十九章:名胜史迹;第二十章:边防;第二十一章:蒙旗;第二十二章:省界问题。志前无序言、无舆图,志后无后序(跋文)。志稿随文粘贴照片二十四幅。
1941年《西北晨钟》杂志在第二卷第4、5期连载署名孙翰文题为《宁夏人文地理志略》文章。次年,资源委员会季刊在1942年第二卷第1期上又发表署名张其昀《宁夏省人文地理志》长篇文章。观二文皆由《宁夏省人文地理图志》志稿所出,其文亦可称《宁夏省人文地理简志》。似乎二位曾参与过《宁夏省人文地理图志》的编撰工作,不然岂敢在资委会刊物上发表同名文稿而未被追究呢?
6.张逢泰撰修:《化平县志》
清廷于同治十年(1871年),将陕西渭南一带退入宁夏灵州地区的回民军和群众约一万人,集体迁赶到六盘山深处安置,并特设化平川直隶厅以加强管理。该厅土地系由平凉、固原、隆德、华亭四州县析出,上隶平庆泾固化道。该地区宋为安化县,金为化平县,明为华亭县属地。民国改化平县,隶甘肃省泾源道(后改陇东行政区),新中国改名泾源县。1953年5月,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次年5月改名泾源回族自治县。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划为自治区属县,仍名泾源县。
泾源设厅,是清廷民族高压政策的政治产物,历史上没有志书。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长杨承荃,首邀本县名儒张逢泰(字子平)主笔编修《化平县志》,因故未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秋,新任县长盖世儒下车伊始,遵照甘肃省民政厅修志令,再次聘请张逢泰主修,杨玉山、于子彬、张文儒等人参与,分头采访、编撰,“费数十月精力,将全县政治、风俗、人口、丁粮、税务及团队、城垣、官署、山脉、河流、古迹、古物等编志一部”。成稿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三月[193],但未刊印。在后任县长张建勋(1937年任)关心下,志稿经修改定型,分四卷十门。并“派人携往南京付梓,适遭‘七七’事变,被毁于兵”[194]。又在新任县长郝遇林(1939年任)的大力支持下,又请张逢泰先生“再谋编纂”[195]成功。终于在新县长原佑仁任间(1940年夏),交付印刷,由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问世。平凉石印版《化平县志》书前有时任县长原佑仁的亲笔题字——“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编纂,二十九年付印”,扉页印“民国庚辰仲夏月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内载在任县长原佑仁落款为民国二十九年的《序言》。民国二十九年即庚辰年(1940年),该志出版时间应为1940年。
《化平县志》分四卷,十一志,分别是卷一:舆地志、建置志;卷二:经政志、职官志、选举志、教育志;卷三:武备志、古迹志、人物志、灾异志;卷四:艺文志。前载序文、绘图、凡例等,无后跋。全书约八万字。
志书主笔张逢泰(1883—1946年),字子平。著名回族教育家,本县黄花乡华兴村人,前清优生出身。历任县劝学所所长、教育局局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和省政府咨议。
《化平县志》是由回族学者编修的一部回族聚居县的县志,记录、保存了大量有关回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既填补了泾源县无县志的空白,又是一部可贵的回族历史文化宝典。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1992年9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志杰等标点、注释的《民国化平县志》。
7.罗时宁、梅白逵等编著:《宁夏资源志》[196]
该志为个人著作,作者罗时宁(1917—1968年),又名罗诗灵。江西南昌人。193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南京),后受聘到宁夏工作,历任银川中山公园管理处主任兼农事试验场场长、省农林局局长、省农林处副处长(处长由省主席马鸿逵兼)等职,为宁夏现代农业作出贡献。被选为(南京)国民政府国务委员。代表作有《宁夏农政七年》《宁夏畜牧考定报告》《宁夏资源志》等。梅白逵,宁夏永宁县人。1941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农学院,历任宁夏农林局室主任、科长等职。天津《益世报》记者秦晋在其专著《宁夏到何处去》一书中写道:“据宁夏省农林处罗处长诗灵所著《宁夏资源志》稿本最近之统计”[197]。此处可能只提到了第一作者而省略了第二作者。
《宁夏资源志》全书计八章六十六节。第一章:省区志略;第二章:矿产;第三章:畜产;第四章:农产;第五章:园产及特产;第六章:林产;第七章:植物药材;第八章:水产。志前载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序文,志后无跋文。全书九万余字。从马鸿逵序文落款时间“民国三十五年元月”来看,该志基本修成于1946年初。但是,在第一章省区志略之第五节《土壤》文中,第一句就写道:“宁夏土壤,三十五年经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朱莲青君勘查,划分为五纲、计属七土类、十二亚类”[198],并列表说明。该调查报告写成、公布,最快当在年底,被梅引用,则应在第二年(1947年)了。可见,马鸿逵序则为提前写成,说明本志书出版时间应为1947年。
8.庞敏修主修,马国璵主笔:《西吉县志》
1938年至1941年,时甘肃省海原、固原二县回民聚居区,爆发三次回族农民反压迫抗暴武装斗争。事平后,于1942年10月,甘肃省政府决定在回民斗争的中心地带成立一个新县——西吉县,以加强统治。故这个新县历史上没有修过县志。1947年1月,新任县长庞敏修上任后,邀请本县知识分子马国璵主笔撰修县志。庞敏修,字育德,汉族,秦安县人,大学毕业。
《西吉县志》分上、下两册。上册分章设目。第一章:沿革;第二章:自然,含星野、经纬、气候、地质;第三章:地理,含疆域、地形、地势、山脉、河流、名胜古迹(附八景);第四章:建(制)[置],含县治、县府、城池、党部、看守所、忠烈祠、苗圃、集市、乡镇、学校、桥梁、公路、乡镇道[路]。下册不分章,列艺文、物产等目。全书约二万三千万字。只有抄本,没有正式刊印本。存西吉县档案馆。
9.叶超编纂:《固原县志》
固原地区明代有《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清末有《新修固原直隶州志》,而民国四十余年都无县志问世,乡人皆视为憾事。民国十年(1921年),乡贤杜友仁(字士林),有志于续编乡志,“约同志诸友编小志,用备轩之检采,奈寡学识无采访,故而中止”[199]。1936年,丁耀洲(字振五,山西临晋人)任固原县长间,乡绅呼吁,县志编修“实难再缓……谒诚县长丁公振五倡其事”,得到县长的支持,遂聘请“邑人名流徐云阶先生肩总纂”[200]。徐老正名徐步升,字云阶,本县名儒,曾任县议会议长,“硕德宿儒,众望所属,可贺得人”[201]。但不幸徐老不久病故,“堂堂大举,遽尔中辍”[202]。丁县长又先后邀请张碧仙、夏际文主持,继续编修县志。然而“一年以来……无形之中,又成中辍”[203]。1939年,叶超接任固原县长。他“下车伊始,即有志于修志,于政务纷忙之中,寓以采风问俗”[204],“公余之暇,手不释卷”[205],为纂修县志忘我操劳。但是,叶君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卸任。于是“邑人公请总纂县志,首肯乐从”[206],“慨然一肩担任”[207]县志总纂任务。其间,谢绝了甘肃省主席谷正伦“电征四次”[208]的当官机会。他虽然多年为官,然而清贫无私蓄,为了生计,他拒绝了地方资助,只在固原中学、固原师范二校兼任教师,“藉资维持”,自筹“微薄生活费,可谓枵腹从公矣”。[209]从民国三十年至三十七年(1941—1948年),八年以来,寄住客栈,清贫生活,终于完成了一部计十卷、六十万字的《固原县志》巨著。
叶超,原姓黄,字逸凡。福建省闽侯县人。大学肄业学历。历任甘肃省秦安、榆中、华亭、固原四县县长。所任之地皆能勤勉从政,廉洁奉公,重教兴文。在固原三年,创立固原中学,并在回民聚居山区创建小学十余所。主笔修成《固原县志》以后,才安心返回故里,但此时他身无分文,还是固原县商会发起捐款,帮他筹措了返乡的川资。[210]
《民国固原县志》全书以志立卷,凡十卷(加之艺文志独占三卷,计为十二卷)。卷之一:天文志(佚)和序言、凡例等;卷之二:地理志,含方域、地质、山川、形胜;卷之三:居民志,含聚落、宗教、职工、习尚;卷之四:物产志,含庶务、熟货;卷之五:建置志,含区划、城驿、廨庠、坛坊;卷之六:职官志,含民献、官师;卷之七:政权志,含党务、民意;卷之八:治权志,含行政赋税、司法、军事;卷之九:人物志,含懿行、群材;卷之十:艺文志,含大文、韵语、金石。前载序文四篇,后附跋文一篇。志成后没有刊印,只有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志稿修成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还是三十七年(1948年)呢?根据志稿之中记录有许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内容来看,加之志稿《夏际文序》中写道:“计自三十年起,至三十七年止,共修十二卷。”该序落款的时间也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中秋日”[211]。另外,在《固原市志》第十八编《文化》之第五章第二节《地方史志》中记曰:《民国固原县志》“上限根据各专业情况追述不一,下限约至1948年”[212]。所以《民国固原县志》修成时间应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
1981年6月,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刻印(油印本)《固原县志》(十三册),供内部使用。1992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固原县志办整理的《民国固原县志》。
10.陈步瀛撰修:《民国盐池县志》
盐池县地处宁夏东部,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界处,战国间戎人曾在此地建立朐衍戎国,后被秦国改设为朐衍县,是宁夏北部历史上的第一个县置。南北朝以后属盐州。明代于境内筑长城(宁夏东边墙),置宁夏后卫,为军事要塞。清属灵州花马池分州。民国初改设盐池县。1936年6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解放了盐池,从此成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辖县。时马鸿逵任省主席的国民党宁夏省在盐池县西部与同心县交界地区重设盐池县,县治惠安堡(今盐池县惠安堡镇),于是红、白二盐池县并存。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1947年3月19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占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首府延安。马鸿逵也配合胡宗南军,马家军亦于3月24日,占领包括盐池县在内的三边地区,并任命盐池县乡绅陈步瀛为伪县长。1949年8月初,人民解放军光复盐池县。
陈步瀛,字仙舟,盐池县高沙窝镇长流墩村人。甘肃省第五中学(后改宁夏中学,今银川一中)毕业。曾任国民党盐池县党务指导员、特派员、县保卫团总约和县城小学校长等职。在马家军侵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三边地区时,他担任盐池县伪县长的第二年,“每于公余之暇,采访记载”,“亲身考查撰述”,“历半年工作完成”,“作为初稿”。[213]他在志书的《凡例》最后一条中又强调:“此志由本县长亲自主笔,科员刘生焕誊清,舍弟步汉校对,不无简略遗漏,识者谅之。”[214]他为《盐池县志》所作序文的落款时间是“民国三十七年秋八月”[215]。说明这部民国《盐池县志》为陈氏所撰,修成于1948年农历八月。
民国《盐池县志》全书分为十二卷。卷一:地理志,含疆域、沿革、形胜、山川、古迹、风俗、变异;卷二:建置志,含设县、城垣(附县属城池)、公署(附县属取消公署)、公所、坛庙(附下马关祠宇宙观)、堡寨、关梁、仓库、警察、邮政、市集;卷三:田赋志,含额赋、盐法(附盐根用法)、统捐;卷四:行政区划志(附乡保表、人口表);卷五:教育志,含学额、社学义学、学校、学校分布、社会教育;卷六:兵防志,含兵制、防地、营盘、御边;卷七:职官志,含历代官制、历代职官、宦迹、乡宦;卷八:人物志,含义行、孝友、忠义、节烈;卷九:选举志,含科第;卷十:艺文志,含条议、诗选;卷十一:经济志,含出产、畜牧;卷十二:历史志,含匪患起因及荡平(包括历代)。书前载陈步瀛序文,书后无跋。全志约十万字。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一日印行(铅印)。[216]距人民解放军光复盐池、盐池县人民政府重返县城仅七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