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地震前后国家社会状况

二、海原地震前后国家社会状况

要认识海原大地震后的社会影响,就有必要首先了解大地震前后的社会背景。海原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和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

北方:全国政权,名义上控制在打着中华民国旗号的北京政府手中,实际上被北洋军阀武人集团所操纵,史称北洋政府。1916年,当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因称帝失败丧命以后,表面上是由非北洋系的黎元洪接任大总统,而实际大权则由北洋军阀集团大将、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掌握。但是北洋集团内部同样四分五裂,又分裂为皖系和直系两大集团,再加上东北的奉系集团,他们有时狼狈为奸,有时又狗咬狗争斗,曾发生过府院之争、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和张勋复辟与逐张等一系列军事事件,扰得国无宁日,城乡破碎,民不聊生。军阀们为了扩充地盘,扩大武装实力,千方百计加紧对人民的搜刮。据统计,当时北洋政府的年度军费支出,占到财政年度总支出的70%左右。地方军阀的军费支出,有的竟达到地方年度财政总支出的94%以上。[8]军阀们来钱的门路,一是靠出卖国家主权,大借外债,充当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言人和走狗;二是对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竭泽而渔,敲骨吸髓,这样的政府哪里还有心思和力量去关心人民、救济灾民呢?

南方:同样是军人们控制的天下,只不过他们是非北洋系的地方军阀,大体上也可划分为两广和西南(云贵川)两大集团。他们虽然在反对北京北洋政权的大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两广与云贵川之间,特别是桂粤之间为争夺盟主地位,也是争斗不断,西南各省的实力派也各怀鬼胎,同床异梦,尔虞我诈,以邻为壑。孙中山为了“护法”,曾依靠这批武人,先后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称大元帅,或成立“非常政府”,任“非常大总统”等举动,以号召北伐,打倒北洋政府,但又一次被武人们出卖而宣告失败。

1920年,北京政府由北洋元老徐世昌任大总统,直皖火并发生;南方粤军陈炯明势力,把桂系力量赶出广东,孙中山回到广州,仍在护法旗帜下成立“非常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但不久陈又发动政变,逼走孙中山,使护法运动彻底失败。时南北军阀大战尤酣,欧、美、日帝国主义国家各自支持一方,火上加油,推波助澜,中华大地烽火连天,没有一片净土,就连偏远、贫穷、落后的西北地区也不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