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失传志书钩沉

(一)明代以前失传志书钩沉

宁夏南北地区的古方志,据《固原市志》载,明朝以前最早失传的古方志有:(宋)《安定郡图经》、(金)《德顺州志》、(元)《开成府志》。[2]

1.(宋)《安定郡图经》

据陈明猷先生在点校《宣统固原州志》后所撰论文——《清末固原轮廓——评介〈宣统固原直隶州志〉》中所引近代学者张国淦(1876—1962年)在他的《中国古方志考》一书中写道“宋代以前已有《安定图经》(见宋《太平御览》卷三十六所引)。”[3]这里的《安定图经》当是《安定郡图经》的省称。安定郡是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而设,治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原州区)。北魏先改置高平镇,后改原州,宋改镇戎州,元废隶开成府,明改固原州(镇)。从张文“宋代以前已有《安定图经》”的记载来看,《安定图经》可能修于东汉至唐朝间,因为地志之书,在东汉虽然已有“图经”命名之滥觞,但十分稀见。到南北朝至隋间,仍然寥若晨星,且当时宁夏地区时局动荡,“城头频换大王旗”,不具备修志的基本条件。而到了唐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编修方志已成为一种制度,并且多以“图经”命名,各种“图经”相继问世,现在存目者仍有十六种之多,可惜皆佚。但其中敦煌鸣沙石室发掘出的西北地区“图经”就有《沙州图经》和《西州图经》的残卷幸存。今人虽然不见《安定图经》的全貌,至少说明宁夏因为区位特殊,其修志的历史绝不后于内地,“宋代以前”的《安定图经》,可能修于唐朝。

2.(元)《德顺州志》

佘贵孝在《固原地区方志考录》一文中首次提到该书名称,并认为是金代所修。[4]1998年1月出版的《隆德县志》[5]和2009年7月出版的《固原市志》[6]皆采用此说,但未注明出处,令人置疑。许容监修、李迪等撰的《乾隆甘肃通志》,在卷四《疆域》文中,记录了静宁州的基本情况。文中以小字注明资料出自(元)《德顺州志》。[7]德顺州,即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所置的德顺军,治笼竿城(一作陇干城,今宁夏隆德县城)。领陇干县(与军城同治)。建炎四年(1130年)入金,改德顺州,所辖陇干县迁往外底堡(今甘肃静宁县附近)。元省陇干县,改静宁州。[8]所以元代修成的《德顺州志》,其内容应当包括宁夏隆德县和甘肃静宁县在内。乾隆间在编修《甘肃通志》时,作为元代参考书引用,属于作者目验,应该不会有误,所以《德顺州志》应当断为元志而非金志。

3.(元)《开成府志》

该志为元代编修,没有什么分歧,《固原县志》[9]《固原市志》[10]等新修的家乡志书都有记录,当无疑问。但是,明朝天顺间修成的《大明一统志》和《乾隆甘肃通志》中都记为(元)《开城志》,并无“府”字。[11]这里有无“府”字关系并不大,而“城”字之误,却事关重大,元人修自己的家乡志断不会搞错乡名的。因为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分治秦(含甘肃、宁夏、青海)、蜀。安西王在长安(今西安)设王府,坐镇西北,与此同时,将历史上曾经的重镇原州废弃,改在其南六盘山腹地开远堡地方另筑王相府,视为行都,与长安并存,于是升开元堡为开成府(后降为州),地以人贵,号“上路”,下辖开成县(治开元堡)和广安州(治东山寨)。“开成”得名涵义为来自“开远”和开府成功的意思。明朝改“开成县”为“开城县”,后迁入“故(古)原州城”,依谐音改称“固原城”。清升为固原州。可见,“城”“成”二字是朝代区分的标志,地方志是地方文人所修,不应当有差错,唯一解释得通的,可能是刀误。另一误为,新修《固原县志》在《文化体育志》中记录,“民国时慕少堂编修《甘宁青史略》,参考书目中曾记有《开成府志》残本”。笔者查阅该书的《征引书目》,计开列征引书名565种(其中有少量重录),属于今宁夏的志书18种(重复1种),而并无《开成府志》之名,当属误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