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志》“人物篇”是一部爱国爱乡的好教材

三、《肥东县志》“人物篇”是一部爱国爱乡的好教材

由于方志的传统,是从“表彰帝乡”和“表彰家乡”的传统中发展而来,所以“人物志”是正面人物的大检阅,堪称家乡的“名人谱”“乡贤堂(祠)”,而且这些入志的人都是大家熟悉的,看得见,在身边,或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乡亲”“乡党”,自然格外可亲、可敬、可信,成为家乡最好的学习对象,最好的乡土教材。“润物细无声”,教化一方,陶冶众乡亲,真是无可替代,它所释放出的正能量一定被绝对放大了。

教育,当然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不应当忽视反面教育的垂戒作用。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无上何有下,无坏何为好,红与黑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人物志”中,立一根历史的“耻辱柱”,绑上一两个具有某种典型性的、民愤极大的反面人物,让后人唾骂、警视,也会收到某种特殊的教育作用。

《肥东县志》“人物篇”所收录的人物总数4700余人,其中可定位正面人物大约占2/3,中性人物约占1/3,真正的反面人物为极少数,比如汉奸、恶霸陈俊之之流,极为典型。对于反面人物的入志或立传,是对旧志书的一种突破,也是新方志的大胆创新。我认为只要按照事先拟定、经过批准的“入志人物规定”的既定标准选择、选准,完全是可以一试的,这不会影响新方志的教化功能和“人物志”的乡土教材作用。

“人物志”的教育作用是全方位的。首先,教育人们要爱自己的家,不知爱家,何由爱乡?同时教人们爱故乡,不知爱乡,何由爱国?国家是由家庭、家乡(村落)组成的,正所谓“爱国之道,始自一乡矣”。爱国是大爱,是方志教化功能的落脚点。其次,教育人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参与建设自己的家乡,进而做建设国家、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实干家。也像古贤那样,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理念,在志书中有独特的反映。因此可以这样说,在方志“人物志”平台上所演绎的乡贤文化,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资源。

(原载于《安徽地方志》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