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夏国的兴亡
赫连勃勃称王后,部下都建议说:“陛下将欲经营关中,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所凭系。高平山川险固,土田饶沃,可以定都。”但赫连勃勃毕竟也是一代枭雄,看问题比一般人要高远,所以他另有高见。他对部下们说:“卿知其一,未知其二。吾大业草创,士众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诸将用命,关中未可图也。我今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不如以骁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后,救后则击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为我有,待兴既死,嗣子暗弱,徐取长安,在吾计中矣。”[1]于是赫连勃勃指挥他的精锐骑兵,先后屠杀秃发傉檀的南凉国,屡屡大败后秦,成为关中以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迫使岭北(今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以北地区)各郡和部落首领都纷纷归顺到大夏国的旗下。
义熙九年(413年),赫连勃勃改元凤翔,命令将作大匠叱干阿利带领各族民工10万人,在奢延水(今陕西省红柳河)之北、黑水(今陕西省海流兔河)之南选址建城,命名为“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并定都此城。统万城之名,是勃勃手定,“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对于这座都城的修筑,勃勃也是格外重视,亲自督工、检查,要求筑墙的土都要“蒸土”方可使用,在版筑时若“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所以这座城是用数万人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城墙异常坚固。赫连勃勃还给都城的四座城门,各起一个威慑四方、气吞天下的名字。东门曰“招魏”,南门曰“朝宋”,西门曰“服凉”,北门曰“平朔”。
义熙十二年(416年),东晋太尉刘裕率大军占领洛阳,打进关中,把后秦政权消灭了。但是刘裕只留下12岁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却急急忙忙南返去筹办篡晋、自己当皇帝的大事。义熙十四年(418年),勃勃乘机占领长安,将其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同年赫连勃勃在长安东郊灞上(灞水岸)筑坛祭天,宣誓登皇帝大位,改元昌武。但他并没有把国都改移至长安,而只是留下太子赫连王贵镇守,自己仍然回到统万城。这时大夏政权达到全盛时期,夏国控制的势力范围“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然而盛极则衰,勃勃称帝后,诸子在争夺皇位继承权中相互残杀,大大削弱了大夏国的力量。先是勃勃想废长立少,让镇守高平城的酒泉公、少子赫连伦为太子,做自己的接班人,从而引起太子赫连王贵的不满。于是太子王贵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首先率兵攻打高平城,弟伦兵败被杀。接着镇守阴密(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内)次子赫连昌又领兵攻杀王贵,自己被封为太子。元嘉二年(425年)赫连勃勃病逝,赫连昌继承帝位,改元承光。第二年,赫连家族的死敌拓跋魏伐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虽未攻下统万城,但大夏死伤、损失惨重,长安重镇也告失守。又次年,北魏再发10万大军,一举攻占夏都统万城,赫连昌改都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魏军仍然穷追不舍,赫连昌再败退到上邽(曾名上封,即今甘肃省天水市)。北魏始光五年(428年),魏军追至上邽,赫连昌被俘。其弟赫连定率残部退守平凉继承帝位。魏军又将赫连定从平凉追赶至上邽,最终于元嘉八年(431年),赫连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使用鸠占鹊巢的办法,率残部北上,渡过黄河去抢占北凉政权的地盘,不料半路上又杀出一个小鬼,途中被吐谷浑部擒获,送交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内)。赫连昌、赫连定都被拓跋魏处死。赫连夏国传皇位3人,历时25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