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朝(1644—1911年)
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原农业文化和农耕民族,与北方(包括西北地区)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民族,虽然其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交往、交流、交融,但是相互之间的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也是一种常态,屡见不鲜。几乎历代中央政府都将对自己统治的主要威胁基本上视为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各个朝代的统治集团都奉行向北边防御的国防政策,从而形成北国的长城、烽燧、关隘、堡寨、军镇,层出不穷,星罗密布,戒备森严,兵燹频仍,给双方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但是,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清朝建立以后,满洲贵族执行一条满蒙联姻一家亲的基本国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清王朝实际上是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联合执政的统治集团。在这种大的政治背景下,中国传统的军事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向北方设防的方针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从而导致长城、烽燧等军事工程,也失去了意义。特别是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上述一系列军事工程已成为一种历史的陈迹,处于自生自灭,不断减少、倾颓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