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烽燧制式
烽燧的设置,一般近山(口)、傍水(渡口)或平川无险之地的交通大道两旁。布局有三角形、五点式、十字排列,或一字长蛇阵。烽墩的形状、大小、高低、间距,也因地制宜,异地异代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定。
宁夏地区现今所存留的烽墩绝大部分为明代所筑,其建造制式遵朝廷所颁制式。大多为方锥形,也有少量圆锥形和长方形。由台基、台顶、墩院、坞墙和环壕5部分组成。查阅《明实录宁夏资料辑录》得知,成化九年(1473年),规定宁夏东边墙一线所修筑的烽火台,“每墩下方十丈(约33米)、上方六丈(约20米)、高一丈五尺(约5米),上盖土房一间,四角用枝遮护,剜为箭眼。墩中空处,仿嵩之法,设为陷阱。筑墙浚壕……内凡系平旷川原,俱为里半一墩。”[4]至明万历间,由于形势越来越紧张,守墩士兵大量逃跑,又改在一些重要防区的部分烽火台实行由军户的家庭进行“承包”,因此“每墩置墩院,令墩军随带妻小,不但守边,兼亦自防其家,杜脱逃旷离之弊”[5]。这些守墩军户,还可以开荒种植一小片荒地和养一些羊只,以改善生活。如今石嘴山市惠农区原有一个燕子墩乡,就是因境内有一个“墩院”,烽火墩得名“院子墩”,后改名燕子墩。在宁夏的有关史料之中,凡见到有“坞城(墙)”“壕堑”的烽火台,均属此类军户值守的烽墩。[6]后来对于烽火台的构造进行了改进,在敌军进犯必经之路的花马池和中卫等前线,普遍增加了烽火台的高度并改建为“空心砖台”,守军值班瞭望,皆由内部攀绳索上下,登顶后将绳索收回。经过这些改进,每座烽火台,类似一处微型的城堡,大大提高了防卫效能。但是,一般情况下,烽火墩的绝大多数为土筑,也有个别地方实行就地取材,如沿贺兰山一带山区,有石墩和沙石、土石,或石砌沙灌、中间夹有木质框架。如明代贺兰山东麓防区(今青铜峡市和大武口区一线)的灵武口两侧的大小柳木高山顶上的两座烽火墩,就因为建在山上,因无土、缺水而改用石砌。其中大柳木高山上的石砌烽火台,“存留比较完整,墩台高12.5米,底部东西长19米,南北宽16米。顶端四周砌以矮墙,高2.3米,四面开垛口,顶部长8米,宽6米”[7]。石嘴山境内的烽火墩也多石砌或土、石夯筑,石砌沙灌,沙、石夯筑,土、沙、碎石混合夯筑,石砌,土填缝隙等多种多样构造。[8]
所谓“敌台”,一般是指长城线上的突出墙体建筑形式,犹如城池墙体上的“马面”,大约每三里设一处,可以观察到墙脚下的动静,起到有效打击藏于墙下的敌人,以防敌人爬墙或挖地道。另一个功能,是在敌台上搭建一个简易的暖棚,供巡守长城的官兵有一处轮休和遮蔽风雨之所,称之为“暖铺”。敌台的平面一般与长城等高,在个别要区险段,则又高出长城,以登高远望,观察敌情。上有女墙,便于射击。据《明嘉靖实录》记载:正德初年,杨一清在任固原总督时,曾在宁夏修筑一段长城,“有敌台以备守御,有暖铺以便巡警,有小堡以相协助,有墩台以便瞭望”[9]。这段记载说明敌台是长城本体工事的一部分,烽燧是长城体外的军事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