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龙文化
从具体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国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种土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其中的龙文化应该是各地文化的骨干和源头之一,所以中国人往往以“龙的传人”自诩。这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龙的故乡在宁夏,在六盘山地区,在六盘山大文化圈的范围内。这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因为中国历史都承认自己的祖龙(第一龙)是伏羲(包括其妻女娲),所以学术界和民间都认可,“羲里娲乡”当指六盘山及其周边地区——三陇大地。为什么呢?原因是六盘山古称陇山,陇山就是龙山的转音,即龙部落最早的活动范围——古国。国人早已公认,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龙”作为图腾(族徽)的部落联盟首领唯指伏羲、女娲,无人可以替代,中国的各种权威典籍中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观点仍然是一致的。比如晋代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认为,伏羲和女娲二人都是“蛇身人首”。南北朝梁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伏義、女娲两个部落原先都是以蛇为图腾。后来两部落结成联盟,势力渐强,吸收了周围许多弱小部落加盟,并把这些小部落的原有图腾的骨干部分添加到联盟蛇图腾的身上,经过不断扩张与“画蛇添足”的演变,结果蛇图腾就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似蛇非蛇的所谓“龙”形了。于是伏羲、女娲就变成了龙的化身,这个大部落联盟所活动的地区就被称为龙乡、龙山了。
“羲里娲乡”在龙山,龙山就是六盘山吗?根据何在呢?
第一,六盘山名的启示。“六盘山”为什么古称龙山?因为远古时代有个部落长期劳动、生息、繁衍在这里,他们是以“龙”为图腾的,所以山脉以居牧的部落而得名,称龙山或龙盘山。以山为部族名,或以部族为山名,是历史上的常见现象。古史、古典公认,伏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首领,这是没有分歧的,所以伏羲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祖龙,他们的生活地域就称为龙地、龙乡,其境内的山称为龙山——陇山——六盘山(龙盘山)。对于此山得名的演变,甘肃省一些前辈学者,如黄奋生、任乃强、李鼎超和薛方昱等早有论证。他们认为:“陇山,本意龙山,是古羌语朝那山的意译。”[1]而古羌族是今藏族的祖源,在安多藏语中,“朝意为龙,那可以当山讲”[2]。后来史书又将居牧于泾、渭、洛流域和内地的羌人称之为“戎”或“夷”,正如《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周武王时期曾“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所谓“泾、洛之北”,其地望当为今六盘山及其周边地,当然古朝那正在此范围之中。朝那位于陇山东麓,所以古羌、戎人皆称它为“龙山”,朝那山上又有“湫渊”(高山湖),它是“龙之所处”的圣水,亦即以龙为化身的伏羲故里,正因为有此背景,所以这方小小的高山荒湖——朝那湫,才被列为帝王祭祀全国名山大川的显赫地位。伏羲、女娲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期,从当时的经济条件来分析,原始公社制社会生产力低下,尚处于原始农业和游猎经济时代,先民们不可能过定居的农耕生活,为了生存,部落必须不定期迁徙、大范围游走以获取食物,所以今人在讨论那个时代人们(部落)的“故乡”,即活动范围时,应当是一个广大的区域,即六盘山脉、六盘山地区、三陇大地,都可以认定为“羲里娲乡”。
其实,龙原非谓人,乃谓以“龙”为图腾的一个部落联盟。在新石器时代的漫长历史演化和传承中,历史往往渐渐被人格化,于是便将这个历史阶段中的某位有伟大贡献的首领再加以神格化,让此人(或者并非确指一个具体的人,而仅是这个历史阶段的总符号)演化为“人龙”“神龙”的象征性代表——标志性符号。此人就叫作“伏羲”。他的部落所游猎的山地就称为龙山、陇山、六盘山(龙盘山)了。
第二,“龙出六盘山”有二证:
其一,正史为据。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在《史记》的《索隐》中还附录唐朝大史学家司马贞给湫渊作的注释。他认为所谓湫渊,“即龙之所处也”[3]。俗话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位居偏远荒山之中的小小高山湖泊的湫渊之所以能与黄河、长江、汉水一同并列为中央政权帝王级祭祀全国名山大川的重点之一,就是因为这里是“龙之所处”的圣地。这里所说的龙,当然只能是指伏羲了,因为上文已论述,他人无此资格。这处“灵水”又在什么地方呢?《史记》的《集解》中也附录了南朝宋史学家裴骃的注释,他认为“湫渊在安定朝那县”[4];同时《史记》还在《正义》中附录了唐朝另一位史学家张守节的注释,进一步确指“朝那湫渊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5]的地方。我们从文中先后所提到的地方行政建置(安定郡、朝那县和原州、平高县)和方位(东南)、里程(二十里),当然就很容易找到湫渊位于今固原市彭阳县与原州区交界地方,具体地点就是彭阳县古城镇甘海村的干海子(亦称东海子)。上古能有资格尊为龙的化身,当唯指伏羲。由于这层关系,伏羲的后世子孙才把湫渊视为“圣湖”,举行纪念活动。所以它才能列入国家帝王级的祭水之列。这么看来,中国龙——古圣王伏羲不仅以六盘山为故里,而且其出生地也可以说在六盘山东麓的湫渊(古朝那县,今彭阳县)。然而,湫渊在六盘山地区又不止一处,又应如何看待呢?我认为在原始农牧经济时代,古人要生存就得在本部落联盟所控制的地域范围之内定期迁移。从采集、狩猎或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看,在有固定水源的地方“安营扎寨”,相对定居下来的时间虽然不会太长,但毕竟也会有在一个地方住下来的必要,这几处“湫渊”是不是伏羲部落选择的几处临时定居点呢?即“龙之所处”地点呢?因为这些“湫渊”都出现在六盘山脉固原市境内及周边地区,即六盘山大文化圈之内,这么说来,中国龙是从固原腾飞起来的也不算妄说吧?
其二,民间传说印证。在六盘山地区流传有葫芦河畔创世的故事。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崇拜的古风遗俗,认为是葫芦繁衍了人类,所以把葫芦视为“灵物”,当作先祖的象征,这已成为不少民族一致认同的文化传统。实际上有关葫芦创世与伏羲、女娲创世,只不过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故事的两种版本而已。古文献资料中记载,伏羲姓风,又称瓠戏、匏戏,他与磐瓠(盘古)是同一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或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一种人格化的杰出“人神”与标志性符号。闻一多、常任侠先生认为:按照古文字同声相假的原则,伏、风、瓠、葫与磐瓠(双声)等字词,都是声训相通的,属于同一音、词。说明这两种神话,同出于一源。换句话说,伏羲、女娲也就是葫芦的化身和人格化。[6]
六盘山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葫芦,“雕刻葫芦”是这一带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享誉国内外。无独有偶,在六盘山西麓的黄河水系中有一条名叫葫芦河的渭河支流穿越在“羲里娲乡”的大地中,潺潺的流水,千万年来一直在向人们唱颂着古老的华夏创世纪的史诗。这条享有华夏文明摇篮特殊地位的葫芦河,正是从六盘山脉北段,今固原市西吉县与中卫市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发源的,在西吉县境内流过近一百公里后,才又流入甘肃省静宁县,再经秦安县、天水市流入渭河,最终汇入黄河。
葫芦创世的故事是这样的情节:在远古一次特大洪水灾害前,好心的兄妹,事先受到天神的启示,躲进一个大葫芦而幸免于难。洪水过后,这两个幸存者为了不让人类灭绝,兄妹二人不得不结为夫妻,才繁衍了后代,挽救了世界。这个故事不仅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育人的故事情节基本相同,而发生的地域也都在六盘山脉,这绝非偶然,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固原市,特别是作为葫芦河的发源地的西吉县、海原县一带也是华夏先祖们最早生活、劳动、繁衍过的地方。如果把位于泾源县境内的六盘山主峰美高山比作太阳(伏羲又称太昊、太皞,太阳神的意思)升起的地方,那么作为六盘山北段的月亮山就是月亮的家乡,南北两山如日月同辉,最早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文明之光,是中国祖龙的故里。太阳代表阳性,指男人,象征伏羲;月亮代表阴性,指女人,象征女娲,他们是六盘山的儿女。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龙文化,其总根在宁夏六盘山。换句话说,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龙的传人”也源于六盘山,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宁夏小省区大文化”,龙文化是宁夏多彩文化的根。它也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之一,所以,宁夏的根文化与祖国的主流文化同根、同源。可见小省区却有大文化。
【注释】
[1]薛方昱:《陇山源名考》,《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1期。
[2]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
[3]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3页。
[4]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3页。
[5]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3页。
[6]刘锡诚、游琪主编:《葫芦与象征》,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2—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