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志
1.常星景撰修:《康熙隆德县志》
此为清代今宁夏地区存世第一部志书,修成于康熙二年(1663年)七月。当年石印行世,石印本藏甘肃省图书馆。全志分二卷。卷一:沿革、山川、户口、田赋、物产、坛祠(公署附)、河渠(堡、墩、铺、古迹附)、风俗、官师;卷二:学校、人物、灾异。前载刘澜安、常星景、叶正蓁三人序文各一篇,后附董炜勋跋文,全志约四万字。
刘澜安:益津县(今河北霸县)人。时任陕西按察司佥事、固原兵备道。
常星景:晋宁(今山西临汾境内)人。举人出身。顺治十三年至康熙元年(1656—1662年)任平凉府推官(管刑狱)。离任前后编撰成(重修)《隆德县志》。他亲自“于薄书余昝,咨故老,捃流失,粗易此稿,付剞劂焉”[130]并刊刻行世。因该县明代曾纂修过县志,故亦称续修志。
叶正蓁:古谯(今安徽亳县)人。荫生学历。顺治十三年至康熙元年(1656—1662年)任隆德县知县。离任前后完成《隆德县志》的续修编撰和刊行任务。
董炜勋:乡绅。荫监生资格,顺治十一年(1654年)拔贡。时任平凉府推官。
1987年12月,隆德县志办公室为了配合新县志编修工作,初步点校并内部印刷了《康熙隆德县志》。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
2.俞益谟、俞汝钦主修,高嶷撰纂:(新修)《朔方广武志》
此志为宁夏北部存世清代首部志书,修成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同年刊刻。原刻孤本藏甘肃省图书馆。
广武,为明朝驻军营城,正统九年(1444年)筑城。清属中卫县。民国间中卫县析置中卫、中宁二县而改属中宁县。原广武城今已淹没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地属吴忠市青铜峡市。
俞益谟(1653—1713年)系清初名将,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广武人,武进士出身。官至湖广提督。康熙皇帝曾亲笔书“焜耀虎符”匾额颁赠。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休致回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奉诏出席“康熙六十大寿庆典”,喜极生悲,猝卒于京师宾馆。
俞汝钦,字念兹,俞益谟子。武贡生出身。承父遗志,完成《朔方广武志》编修、刊行。
高嶷,乡贤。举人出身,拣选知县。任《康熙朔方广武志》主笔,完成志稿撰纂任务。
《朔方广武志》分上、下二卷。卷之上:图二(城池边墩图、天文星宿分野图)和分志三十六,分别为:地理疆域志、城池志、建置沿革志、坊表志、风俗志、山川志、形胜志、户口志、屯田志、赋役志、水利志、宦迹志、兵马志、官俸志、粮饷志、边墩志、塘墩志、隘口志、边外水头志、公署行署志、演武教场志、广武仓廒志、学校志、文武科贡监志、乡贤志、武阶志、忠志、孝志、节志、义志、古迹志、祥异志、庙宇寺观志、桥闸志、莹墓志、物产志;卷之下:艺文(含诗、颂、传、记、赋、铭等内容)。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1993年10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怀章校注的《康熙朔方广武志》。
3.朱亨衍撰修:《乾隆盐茶厅志备遗》
此志首载时任陕西甘肃平凉府事、分守海喇都事,即盐茶厅同知朱亨衍的序文一篇。文曰:“公余之暇日,与老成俊髦搜讨咨诹,两载之间,十得三四……药饵之余,参以亲历,稍为次叙,分为二十三卷……虽不敢拟于志乘,而后有作者亦得披阅,以备遗亡,此予之志也。故表其端曰:《厅志备遗》云。”[131]大概是因志稿简略,不敢称志,而以“备遗”命名。志稿虽有乡贤举人刘统等人协助,但全志基本上是朱亨衍个人撰成,完稿时间当为乾隆十七年四月初八日(1752年5月21日)。[132]
盐茶厅地方,元代为豫王阿剌忒纳细失里屯地和牧场。蒙古人称之为海剌都和海都源。“海剌”之蒙古语意为“美丽的高原”。明代赐为藩王牧场,地分属平虏(远)和西安州二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海剌都营,天顺三年(1459年)筑营城,名曰海剌都城。清初辟为牧场,后招民开垦。乾隆十三年(1748年),平庆道由平凉移驻固原州,同时将驻固原州城之平凉府盐茶厅同知移驻海剌都,改为厅城,名海城。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设海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海原县。
朱亨衍所撰《盐茶厅志备遗》是海原第一部志书。该志平行分列为二十三卷(实际上是以目代卷),依次为:图记、星野、疆域、形胜、建置沿革、城堡、山川、水利、古迹、田赋(附盐税)、户口徭役、风俗、官制、名宦乡贤、学校(附生徒科贡)、署(厅)廨、积储、仓廪、坛庙、寺观、节孝、物产、艺文。全志约三万六千字。西北名儒张维先生在《甘宁青方志考》中记曰:“乾隆十三年盐茶厅同知、临桂朱亨衍著《盐茶厅志备遗》一卷,佚。”[133]结论似较笼统,对于修纂、板行情况的交代亦较模糊。直至乡贤史廷珍于咸丰九年(1859年)写成《厅地兴衰记略》后,人们才得知,该志在乾隆十七年修成后,仅存手稿,并未刊刻。史廷珍于100年之后为该志写跋文时[134],也是为手抄本而作,即《乾隆盐茶厅志备遗》没有刻本,只有抄本传世。西北大学图书馆和甘肃省图书馆有藏,原抄本“据传藏于台湾”。但不知据何传,有待查证。
朱亨衍,广西临桂县人。举人出身。乾隆九年(1744年),任平凉府盐茶厅同知。十三年(1748年),随厅署由固原移驻海剌都(今宁夏海原县),并主持完成筑城、建置、设学等开创性建设。特别值得记载的是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成海城历史上的第一部志书。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2002年5月,海原县志办公室邀刘华先生标点、校注《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并改名为《乾隆盐茶厅志》,作为内部资料交流。
4.汪绎辰撰修:《乾隆银川小志》
该志是清代宁夏改隶甘肃省、设立宁夏府之后修成并存世的第一部志书,修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本志虽然志文简略,但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银川”地名首次出现并使用;其二,志因稿修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距宁夏府于乾隆三年(1739年)发生的特大地震仅时隔十余年,记录保存了大量有关这次特大地震一些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后人研究地震的重要文献;其三,既是清代宁夏府的第一部志书,也是以“银川”命名的唯一一部志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今宁夏北部地方,明代设镇,为“九边重镇”军事要区。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设宁夏府,上隶甘肃省,下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和灵州四县一州。宁夏府与宁夏、宁朔二县同治宁夏城(今银川市)。可见所谓“小志”实际上就是“府志”,而府又与二首县(宁夏、宁朔二县)同城,所以本志所记录的内容,则包括今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各县的半壁河山。
宁夏府治地,俗呼宁夏城。宁夏之名始于元朝,本志以“银川”呼之,实属首次与创新。[135]这是文人墨客怀古雅趣的产物,即以党项人发祥地的夏州(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射其以后建国的宁夏,又以党项人根据地银州比建立政权后的都城兴庆府,今银川。[136]
《银川小志》不分卷[137],平行列目二十二,依次为:疆域、星野、山川、水利、城池、学校、风俗、古迹、祠宇、寺观、临幸、藩封、窃据、叛乱、宦迹、乡贤(忠、孝、节、义附,并流寓)、官署、物产(附坊市)、榷税、边防、关隘、灾异。前载撰修者汪绎辰序文,后无跋文,并无舆图、凡例等,当为一部尚未定稿的草本。全志约五万字。未刊刻,原稿本(孤本)藏南京市图书馆。甘肃、宁夏等地图书馆均有抄本。
《银川小志》是一部私人修志成果。作者汪绎辰,字陈也,号代笠亭客。原籍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后迁居休宁(今安徽休宁县境内)。生员出身。乾隆十九年(1754年),宁夏府知府赵本植(字竹堂)聘汪绎辰为家庭教师,为其子授课。汪绎辰利用课余时间“删摘旧志,旁搜他帙,文人野老之传闻,残碣断碑之记载,以及尘封案牍,糜不广询博稽。寒灯永夜,藉此消磨……粗成小志,殊惭。”[138]但其作为清代宁夏首部总志性质的地位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先生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2000年3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银川市志办主持,张钟和、许怀然校注的《银川小志》。
5.黄恩锡撰修:《乾隆中卫县志》(亦名《中卫志草》[139]或《应理志草》[140])
该志为中卫县知县黄恩锡自己撰修成书。他在《自序》中写道:“今庚辰(乾隆二十五年)仲夏,阳湖蒋大方伯巡视河防,往来中邑,索邑志不获,乃责余曰:‘子以科第儒生,久宰边邑,于其山川、古迹、民生、吏治,独不为加稽考、著述乎?’”[141]这里所提到的“阳湖蒋大方伯”,正是时任甘肃省布政使的蒋炳。布政使是一省仅次于巡抚的行政长官,专称“方伯”。查1989年6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宣统甘肃新通志·职官志·职官表》:“蒋炳,江南阳湖举人。乾隆二十三年任。”黄知县受到上级长官的批评后,就立即行动起来,亲自动手撰修邑志。他在《自序》中接着写道:“(本人)虽逊谢不敏,而责无可贷,兼以邑之绅士,闻此言而交相属焉……因妄不自揣,于是秋七月操笔,至十月而脱稿。”[142]为什么他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完成了志稿呢?正是因为他上任以来早就在做修志的资料准备。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虽成似无多日月,而原之以四年来之心眼所历,精神所到,殚志竭虑,搜考编排,亦几经营之惨淡矣。第事事祥核,固不敢以易心处之……订为总志十卷,分目三十有六。撰次搜讨,咸出余一人。参校访录,则邑之耆彦分厥事焉。”[143]另外,该志在《凡例》中也道:“仅以吏事余力,行馆署灯,出一人之手,越三月而成其稿……第取而名之曰:《应理志草》。”[144]罗元琦在《跋》中也说“公莅鸣沙五载……公余复捃摭遗佚,手创是书”。志稿修成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农历十一月。[145]二十七年(1762)农历六月上旬刊刻。[146]全志分为十卷、三十六目,约十万字。依次为:卷之一《地理考》,含星野、沿革、疆域(附形胜)、山川、水利、河防(附)、风俗、物产、蚕桑考(附);卷之二《建置考》,含城池、堡寨(附各滩、湖、山、庄)、官署(附养济院、公馆)、仓廪(附社粮)、学校、祠祀(附寺庙)、祥异(附);卷之三《贡赋考》,含额征、户口、蠲恤(附)、税课(附市集)、盐法、茶法(附);卷之四《边防考》,含塞垣、营制、边界、驿递、关梁;卷之五《官师考》,含官制、职官、名宦(附俸薪、养廉并夫役工食);卷之六《献征考》,含人物、忠节、孝义、列女、烈妇、节孝、流寓、方技;卷之七《选举考》,含举人、进士、武举、进士、乡贡、诰赠、仕宦(附)、武阶、乡饮耆年;卷之八《古迹考》,含古迹、重修廨用碑记(补录)、中卫各景考(并序)、杂记(附);卷之九《艺文编》上,含御制、奏议、论、记、序、书;卷之十《艺文编》下,含传、赋、铭诗。前载陕甘督学使钟兰枝,翰林院侍读图布,翰林院庶吉士、署宁夏府理事同知隆甫国栋和撰修者本人的序文;后附署宁朔县知县罗元琦跋文。原刻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等馆。
黄恩锡,字素庵。云南赕北(今云南省永胜县)人。进士出身。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756—1761年)任中卫县知县。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1998年6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卫县志办整理,范学灵主编,范学灵、冯万和、谭学荣校注的《乾隆中卫县志》。
6.张金城主修,杨浣雨、王宋云等纂修:《乾隆宁夏府志》
该志修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自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朔方新志》问世时隔一百六十余年后宁夏地区又一部综合性的大型志书,也是宁夏建置史上唯一一部府志。志书产生于所谓“康乾盛世”,呈现了清代前期宁夏由历代边关变为腹里,改重兵屯守为化兵兴农的新垦区,从而看出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实况。诸如原宁夏镇城,已从前明一座大兵营,发展成为“人烟辐辏,商贾并集,四衢分列,阓阛南北,蕃夷诸货并有,久称西北一都会矣”[147]。
清代宁夏北部设府,属甘肃省辖,系改前明宁夏镇、卫建置,于雍正二年(1724年)而设立,下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和灵州四县一州,地域相当于今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之全境。
《乾隆宁夏府志》的主修人是宁夏府知府张金城,但志稿出自众人之手。正如张金城在《序言》中自述:“与其邦人士相接”,“与同官诸君共谋编辑。又得郡之文学士若而人佽助”,“(金城)不揣鄙陋,偕我同志,勒成此书。”[148]尤其是大量编务工作,如“采访、编辑,则郡中文学诸君,共为襄赞”[149],最后由张金城“手订”、总纂,完成志稿。
张金城,北直隶渤海(今河北沧州市境内)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任宁夏知府。任间于四十三年(1778年)秋,设局开修《宁夏府志》,“阅岁时得脱稿”[150]。然后又组织“捐赀”,“鸠工剞劂,又八月而书始成”④,即于四十五年完成了志稿的刊刻工作。张金城在刊刻前为志书所写的《序文》落款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岁次庚子,孟秋之吉”。按惯例,主修人的序文落款时间即可认定为志书的最后完成时间,即乾隆四十五年农历七月初一日。
《乾隆宁夏府志》,全书二十二卷,加卷首一卷,计二十三卷。依次为:卷首,含序文、凡例、修志姓氏、总目、图考;卷一《恩纶纪》;卷二《地理一》,含疆域(形势附)、边界(关隘附)、形势总论、沿革(沿革表附)、星野;卷三《地理二》,含山川、名胜;卷四《地理三》,含风俗、物产、古迹(陵墓附);卷五《建置一》,含城池、堡寨(桥梁、津渡)、公署;卷六《建置二》,含学校、坛庙、坊市;卷七《田赋》,含丁税、赋额、盐法、茶法、杂税;卷八《[水利]》,含源流、河西渠道、[工程]、[制度]、灵州渠道、中卫县渠道、上抚军言渠务书、浚渠条款;卷九《职官一》,含历代官制、历代职官姓氏、明代职官姓氏、皇清文职官制、各官俸薪养廉并夫役工食、皇清文职官姓氏;卷十《职官二》,含皇清武职官制、历任姓氏、宁夏各官裁缺;卷十一《职官三》,含兵防、营汛、塘拔、明代兵制、驿递;卷十二《职官四》,含周、秦、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卷十三《人物一》,含乡献;卷十四《人物二》,含科贡;卷十五《人物三》,含武进士、武举、皇清文阶、明武阶、皇清武阶;卷十六《人物四》,含忠、孝、义、隐逸、流寓、耆寿、仙释、方枝;卷十七《人物五》,含列女;卷十八《艺文一》,含疏奏、赋、议、颂、铭、赞、序、说、传、书;卷十九《艺文二》,含记;卷二十《艺文三》,含记(清)、补遗;卷二十一《艺文四》,含诗、赋、宁夏八景诗;卷二十二《杂记》,含纪事、祥异、轶事、后序。全书约六十万字。原刻本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均有收藏。
④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张金城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页。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1992年1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陈明猷点校的整理本《乾隆宁夏府志》。
7.杨芳灿、丰延泰主修,郭楷纂修:《嘉庆灵州志迹》
灵州是汉设古县,地控黄河、贺兰,北国巨防。十六国间作为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养马城。北魏置薄骨律镇。北周迁南朝陈国人屯垦,因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151]。唐置都督府,设朔方节度使。西夏党项政权在此设西平府。明属“九边重镇”防区。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设灵州,隶宁夏府,下辖花马池分州(今宁夏盐池县)和堡寨三十六。但灵州于历史上都没有编修过志书,实为憾事。
《嘉庆灵州志迹》为杨芳灿创修。杨芳灿,字蓉裳。江南金匮(今江苏无锡市)人。拔贡出身。乾隆五十二年至嘉庆三年(1787—1798年)任灵州知州长达十二年之久。他下车伊始,动手纂修州志,往往于“案牍余暇,网罗史籍,搜采方志。每苦记载繁多,见闻互异,五阅寒暑,未能卒业”[152]。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聘请武威县进士出身的候选知县郭楷,担任灵州奎文书院山长。杨知州请郭于课余间帮助州志的编纂。郭授命敬业,忠于人托,参阅《大清一统志》和《万历朔方新志》,考证历史沿革,“粗立条理,抄撮成编”[153]。然而“未及成书,而杨公去任,是事旋废。”[154]杨知州离任后,丰延泰接任知州,亦以修州志为己任,仍请郭楷继续编纂。郭楷也不孚众望,“凡两阅月而勒成一书”[155]。丰延泰大公无私,乃“捐俸付梓”[156],并为《灵州志迹》撰写跋文,让灵州首部志书于嘉庆三年(1798年)冬得以刊刻行世。按照惯例,杨芳灿和丰延泰都应视为州志的主修者,而郭楷则是志书的主笔人。
丰延泰,字岐东,长白(今吉林省)满洲正白旗人。廪膳生员出身。嘉庆三年(1798年),接任灵州知州。当时前任知州杨芳灿倡导和主修、郭楷主笔纂修的《灵州志迹》已经成稿。“丰公能以儒术饰吏治”[157],“乃捐俸付梓,使有成绩”[158],即时板行于世。
郭楷,字雪庄,甘肃武威人。进士出身,候铨知县。乾隆六十年(1795)应杨芳灿之邀,担任灵州奎文书院山长。任间又受杨之请,纂修完成灵州志稿,刊本名为《嘉庆灵州志迹》。
《嘉庆灵州志迹》结构为十八门,三十三目,分四卷。全书约四万字。依次为:卷一,含历代沿革表第一、星野志第二、地理山川志第三、城池堡寨志第四、公署学校志第五、坛庙坊市桥梁津渡名胜志第六、风俗物产志第七、古迹志第八;卷二,含丁税赋额志第九、水利源流志第十、职官姓氏志第十一、兵额营汛驿递志第十二、历朝宦迹志第十三;卷三,人物乡献志第十四、忠孝义列志第十五;卷四,艺文志第十六(上)、艺文志第十六(下)[159]、历代边防事迹志第十七、历代祥异志第十八。前载郭楷、杨芳灿序文;后附丰延泰跋文。该志刊刻于嘉庆四年(1799年)。[160]原刻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甘肃省图书馆等馆。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1996年3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苏闻主编,苏昀、张建华校注的《嘉庆灵州志迹》整理本。
8.国兴编纂:《嘉庆平罗县志》
该志系清嘉庆十四至十六年(1809—1811年),时任平罗县知县国兴编纂。主要内容摘录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刊刻的《宁夏府志》中有关平罗县的内容。但也不完全是“辑本”,因为不仅志稿重新编列了篇目,而且在部分卷目中,如卷末《选举》一门中,又将内容增补至他上任前一年,即嘉庆十三年(1808年),所以该志稿亦可称为《嘉庆增补平罗县志》[161]。
国兴,满洲人。清嘉庆十四至十六年(1809—1811年)担任宁夏府平罗县知县。第二年就着手从《乾隆宁夏府志》中摘编有关平罗县的资料。看来大有创修县志的准备工作。
该志稿不分卷,平行列目,依次为疆域、形势、山川、古迹、城池、堡寨、桥梁、公署、学校、坛庙、坊表、市集、田赋、杂赋、水利、官制、驿道、宦绩、乡献、科贡等二十大类。全书一万余字。
本志稿,未刊刻,抄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馆。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记:故宫藏的国兴《平罗县志》是“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抄本。[162]亦可认为该志编纂于嘉庆十五年。
9.黄璟撰修:《道光隆德县续志》
该志为时任隆德县知县黄璟撰修。据他本人在给《隆德县续志》所写《序言》中叙述:他是道光三年(1823年),“余宰斯邑”[163],即接任隆德县知县。而“斯年岁歉”,“次年大祲”,“三年岁丰稔……余于秋成之余”[164],开始着手编纂县志。读上文,可以得知他上任第一年、第二年都因自然灾害,忙于救灾,第三年大丰收,在“与吾民庆康乐”[165]之际,开始着手续修县志。这第三年应当是道光五年(1825年)。他编修本县续志的做法是:亲自“稽其断碣残简,遗风故旧……远征博访,勤于采辑,收其散帙,编为一集,名曰《续志》”[166]。本县乡贤董效思在给《道光隆德县续志》所写的《跋》中也证实:“乙酉秋,岁际丰稔,舆情既安贴,而公晋接绅士,延访采擢,续修县志。”[167]另外,从志文中涉及黄璟一人的内容,约占全志书之半来分析,正符合编修旧志的一大毛病——谁修突出谁,从而证明道光五年修成的《道光隆德县续志》,基本上出自知县黄璟一人之手。
黄璟(1755—1835年),字有春,号梅村。山西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人。举人出身。清道光三年至六年(1823—1826年)任隆德县知县。先后任过镇番(民勤)、泾州、山丹等县知县和安定直隶州知州。曾主修过《山丹县续志》。其他著作有《兰山堂诗集》《周礼集解》等。
《道光隆德县续志》不分卷,平行设门类有六,依次为:一、户口续志;二、地亩续志;三、灾异续志;四、职官续志,含知县、训导、典史;五、人物续志,含举人、武举、贡生、乡饮、义士、节妇;六、艺文续志。前载序文、续图,后补跋文。全志约二万字,刻板占页仅五十五页,其中载图七面,加上序、跋,黄璟一人的序文一篇、记文三篇、题文一篇、诗文九首和他人赞颂黄璟的诗文一篇,几乎占全书之半,志文实际内容十分空泛,充其量可勉强称为简志。志书原刻本称黄璟是“纂辑”的身份,倒也符合实际情况。该志系“道光丙戌镌”“本衙藏版”[168],即刊刻于道光六年(1826年),原版藏隆德县衙。但是不知何故,《道光隆德县续志》,如今在宁夏和国内均无只字片纸收藏,现孤本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宁夏图书馆经过学术交流活动,从美国得到原刻本复制品(微缩胶片)。2010年,阳光出版社出版张欣毅、张京生校注的《道光隆德县续志》整理本。
10.徐保字撰修:《道光平罗纪略》(亦书《平罗纪略》)
平罗位于宁夏最北部,自古以来与北方各游牧部落毗邻,战事频仍,建置较晚,汉代境内有廉县(治今贺兰县与平罗县交界处的国营暖泉农场境内)。唐、宋、元有定远县(治今平罗县姚伏镇)。明代为宁夏前卫平虏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始设县,改平虏所为平罗县,曾一度析置三县:平罗县、宝丰县、新渠县。平罗县历史上没有编修过志书,所谓《平罗记略》实际上也就是《平罗县志》的谦称。这在徐保字的《序言》中说得很明白。《序》曰:“第缺漏尚多,非竟可谓《平罗县志》也,聊记其略云。”[169]同时,在该纪略的项廷绶《后跋》文中也有同样的交代。跋文曰(阮邻先生):“暇乃网罗散佚,创为县志……书成……不曰志而曰《纪略》,谦之。”[170]
徐保字,字阮邻。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清道光四年至六年(1824—1826年)和八年至九年(1828—1829年),两任平罗县知县,为时五年。他在任间对于编修县志十分热心,“下车即引为己任,无如掌故残缺,文献寂寥,盖以地当新辟……其迹得而探也……三年中,采风问俗,随所见而笔之,兼证《明一统志》《朔方志》《甘肃统志》等书,撰为八卷”[171]。序文中这段话告诉读者三个意思。其一,《平罗纪略》是他一人、一支笔撰修而成;其二,《平罗纪略》的撰写时间是第一个任期的“三年中”,即道光四年至六年(1824—1826年);其三,《平罗纪略》为八卷本。
《平罗纪略》全书八卷,依次为:卷首,含序言、凡例、采访姓氏、总目、图目、县舆地全图、县治图、唐惠昌三渠图、贺兰山图;卷一,含象纬、舆地;卷二,含古迹、建置;卷三,含风俗、物产;卷四,水利;卷五,赋役、祠祭;卷六,职官、武卫、选举;卷七,人物;卷八,艺文、志异;附录,载项廷绶、邵煜跋文。全书约八万字。因经费无着,延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由时任平罗县知县邵煜个人和他人捐款,才最后完成刊刻,并“先拓百本,散之四境”[172]。原刻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馆有藏。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此志。2003年12月,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王亚勇《平罗记略·续增平罗记略》校注本。
11.郑元吉撰修:《道光续修中卫县志》
该志是宁夏全区现存旧志中,资料比较丰富、学术水平比较高的一部良志。主要原因是在编修中既参考了前明《万历朔方新志》和本朝本县《乾隆中卫县志》,又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主修人能做到“商共寅僚,议集绅耆,下及里长、党正,皆充采访……各举见闻以陈。乡里山川古迹,悉因仍于旧志”,又能大胆“补遗正讹”“博观而约取之”。[173]最后由知县郑元吉本人撰稿。稿成后又请高人统稿,所以能打造成为一部上乘佳作。
关于这部志书的撰稿人(作者),有专家按惯例将地方主官列为主修者,意思是主持修志工作并不亲自撰稿,而真正撰稿人、主笔(今称主编或总纂)才是志书的撰修者。所以许多资料大多认为《道光续修中卫县志》的主修人是知县郑元吉、纂修人是聘请赋闲前州判余懋官。[174]然而,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查该志的首序,是时任甘肃省布政使程德润所作。序文中写道:(郑元吉于)“道光辛丑春,因公来省,携所葺邑志,就正于予……元吉公余之暇,取旧志,网罗散失,始于庚子仲夏,成于辛丑仲春。”[175]说明知县郑元吉从道光二十年农历五月开始至二十一年农历二月止,用九个月时间,完成“葺邑志”的工作,并请甘肃省布政使程大人为之作序,标志最终完成县志编修的任务。但是有些资料书却仅认为郑元吉只是志书的主修者,而真正的撰稿人、主笔是余懋官。请看这位余大人在编修《道光续修中卫县志》中又做了什么事、充当什么角色呢?郑元吉在该志序言里是如何交代的?《郑序》曰:他当时已完成了志稿的撰写工作,为了慎重,又特请在兰州赋闲的江西老乡余懋官(字子佩)到中卫县来,与自己“公暇往复商榷”,“按篇目而加以辨核”,以要求做到“地理有稽,建置有准,田赋有凭,官师有定,人物有详,献征有据,杂记有条,各得其体要,以备采择”。[176]总之,从以上叙述可以看明白,余懋官仅仅是作最后的清稿工作而已,著作权仍然是属于郑元吉的。所以在县志刊行的正式刻本中,余懋官姓名也是恰如其分的以“编辑”名义出现在“修志姓氏”之中的,故郑元吉是《道光续修中卫县志》的主修者,也是撰修者。
郑元吉,字考堂。江西金溪县(今江西金溪县)人。附监生出身。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839—1842年)和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844—1846年),二度出任中卫县知县。任间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撰修成《续修中卫县志》,同年刊刻行世。
《道光续修中卫县志》类分十卷,依次为:地理考卷之一,含星野、沿革、疆域(附形胜)、山川、水利、古迹、风俗;建置考卷之二,含城池、堡寨(附各滩、湖、山、庄)、公(官)署(附养济院、公馆)、仓廪、学校、祠祀(附寺庙);贡赋考卷之三,含额征、户口(附蠲恤)、税课(附市集)、盐法(附茶法)、物产;边防考卷之四,含塞垣、营制、边界、驿递、关梁;官师考卷之五,含官制、职官、名宦(附俸薪、养廉);献征表卷之六,含人物、忠节、孝义、节女、流寓;选举表卷之七,含科甲、乡贡、武阶(附诰赠、仕宦、乡饮、耆年);杂记卷之八,含各景考、祥异、轶事;艺文编卷之九,含上谕、议、论、书、记、序;艺文编卷之十,含传、赋、铭、诗。全书约十二万字。中国国家图书馆等馆藏有原刻本。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1990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卫县志办整理的《中卫县志》标点、注释本。
12.张梯撰修:《道光续增平罗纪略》
本志是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徐保字撰修的《平罗纪略》的增补本。增补了道光六年(1826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内容。距前志时隔18年。修纂人为知县张梯。
张梯,字颐园。河南鹿邑(今河南鹿邑县)人。举孝廉出身。清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41—1844年)任平罗县知县。在任三年间,利用业余时间,“与二三同仁广为考订,以成斯编”[177],指撰修成《道光续增平罗纪略》,并留有刻本行世。
《道光续增平罗纪略》全书分为五卷,依次为:卷一建置;卷二赋役;卷三职官、选举;卷四人物;卷五艺文。前载张梯、郭鸿熙序文,后附志瑞。全书一万二千字。中科院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馆藏有刻本。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2003年12月,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王亚勇校注的《平罗记略·续增平罗记略》。
13.陈日新撰纂:《光绪平远县志》
所谓平远县,是清同治、光绪年间,清廷为加强在回族聚居区政治统治的产物。新县系划固原州与宁夏府、灵州所辖部分土地而设。“县号平远,寓平治垂远之意。”[178]平远县历史上先后属秦(战国秦国和秦朝)朐衍县、汉三水县、唐原州、宋(夏)灵州、明固原州辖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新设平远县。民国初改名镇戎县,后再改豫旺县,三改同心县。
《光绪平远县志》是该县首部志书,为平远县首任知县陈日新撰编。陈日新,字焕斋,湖北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人。监生出身。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五年(1874—1879年)首任平远知县。陈日新在任间,亲自撰编了《平远县志》稿,并报送顶头上司平庆泾固化道道员魏光焘审阅。魏道台大人给这部“创始”“创修”志稿作了序,序文肯定了“手撰县志稿本”,“陈君之用心良苦矣,陈君之尽职可知矣!”[179]另外,该志在《凡例》中也写道:(本县)“人烟寥落,既不能延名流为总纂、分纂,又无绅士召集以备采访,皆予一人搜求,一手编辑,难期体裁允当。”[180]因此,可以认定志稿出自陈日新一人之手。
《光绪平远县志》全书分为十卷,依次为:卷一图考;卷二岁时;卷三建置;卷四山川;卷五古迹;卷六田赋;卷七学校;卷八官师;卷九人物;卷十艺文。前载魏光焘、陈日新序,后无跋文。全书约三万字。该志光绪五年(1879年)修成,同年刻板行世。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馆有藏。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1993年6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同心县地方志办公室校点、注释《平远县志》。
14.《光绪花马池志迹》[181]
该志是盐池县历史上第一部志书,但无刻本,只有民间传抄本。不知编修者姓名,亦不知修成年代。据张维《陇右方志录》介绍,修成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此说可能是根据志书《职官姓氏志第十》最后一任州同“胡炳勋,陕西西安府临潼县监生,原籍湖南岳州府巴陵县。光绪三十三年任”[182]的记载推断得出的结论,亦当无不妥。志书不分卷,前无序文,后无跋文,只平行列门十六大类。依次为:历代沿革志第一、星野志第二、地理山川志第三、城池堡寨志第四、公署学校志第五、坛庙名胜志第六、风俗土产志第七、古迹志第八、丁税赋额志第九、职官姓氏志第十、营防驿递志第十一、历代宦迹志第十二、人物乡贤志第十三、忠孝义烈志第十四、艺文志第十五、历代祥异志第十六。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此志抄本。2004年10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又出版范宗兴先生的《盐池旧志笺证》,将《光绪花马池志迹》与《民国盐池县志》合为一书笺证出版。
15.《光绪灵州志》(残本)
该志为无名氏修,成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83],没有刻本,现存世有五种残卷,均为抄本。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补》所记,《光绪灵州志》全书为四卷:卷一(佚);卷二:税赋、水利、职官、兵制、驿递、宦迹;卷三:人物、艺文;卷四:边防、祥异。从篇目设置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光绪灵州志》实际上是《嘉庆灵州志迹》的续修、增补本。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书名为《重修灵州志》(一册)。
1996年3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苏闻主编,张建华、苏昀校注的《嘉庆灵州志迹》校注本。该校注本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光绪灵州志》两种抄本,一并校注附后。
16.《光绪宁灵厅志草》
从该志稿本来看,既无纂修人姓名,志前又无舆图,也没有序言、跋文,而且在志稿中出现多人手写和涂改的笔迹,似为正在撰写中的草稿。正如我在给胡建东校注出版的《光绪宁灵厅志》所作序言中所说:“这部志书并不是一些方志目录书所介绍的‘抄本’,而仅仅是未完成的草稿。”[184]至于纂修者和修成时间,可从志文的内容录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而且该厅的主官(同知)也只记止于成谦。查成谦为镶红旗蒙古人。他任宁灵厅同知的时间是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年)。[185]另外《宁灵厅志草》正文之中,在《公署》中记曰:厅照磨署,是同知成谦捐廉于光绪三十三年修成;照磨官员亦记止于汤永昌,此人也是光绪三十三年上任的;在《厘税》中,说明宁灵厅自光绪三十三年改厘税为统捐;在《实业》中,记录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创设罪犯习艺所一处;在《巡警》中,记录本厅设巡警始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由同知成谦首创;在《学堂》中,亦记本厅小学堂均在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先后开办。有些篇目,虽未写明年代,又多以“新设三十余年”口气表述等等。[186]那么,可以推测这本志稿止笔的下限当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十四年(1908年)间是无疑的,这样的结论不是什么“臆测之说”,它与所谓“佚名署之”并不矛盾。主笔的撰稿人不好妄猜,但主修人为当时现任主管的同知成谦也是符合旧时代修志惯例的。
宁灵厅是一个特殊的政治实体。宁灵厅的治所,是一个普通的村堡,名曰金积堡。清廷为了加强对回民聚居区的控制,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宁夏水利同知为宁灵抚民同知,治金积堡(今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遂将一个村堡破格上升为准州级单位,并派湘军驻守,以示震慑。
《光绪宁灵厅志草》原稿本(孤本)被日本东洋文库收藏。宁夏图书馆存有复印件。原志稿一册,不分卷,全书六十四页,约二万五千字。志稿平行列门类三十五,依次为:第一,宁灵厅历代沿革表(原稿无“第一”二字);第二,星野志;第三,建置;第四,疆域;第五,山川;第六,城池;第七,公署;第八,学校;第九,关梁;第十,祠祀;第十一,贡赋;第十二,兵防;第十三,水利;第十四,驿递;第十五,蠲恤;第十六,盐法;第十七,茶马;第十八,物产;第十九,风俗;第二十,古迹;第二十一,祥异;第二十二,陵墓;第二十三,封爵(缺);第二十四,职官;第二十五,名宦;第二十六,选举;第二十七,人物;第二十八,忠节(缺);第二十九,孝义;第三十,隐逸(缺);第三十一,流寓(缺);第三十二,仙释(缺);第三十三,方伎(缺);第三十四,列女;第三十五,艺文。
后附《增采新章十条》,依次为:一、方言;二、户口;三、仓储;四、度支;五、乡镇;六、金石;七、厘税;八、实业;九、巡警;十、学堂。
2008年3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建东校注的《光绪宁灵厅志》。2010年8月,阳光出版社又出版张欣毅、张京生校注的《(道光)隆德县续志(光绪)宁灵厅志草》。
17.杨金庚纂修:《光绪海城县志》
该志为海城县知县杨金庚组织纂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金庚任海城知县,公务之余非常留心积累当地历史沿革、山川疆域等方面的资料及县域人物事迹。适逢陕甘总督升允奏修《甘肃通志》,饬令各属修辑县志,为省志编修提供资料,海城县志的编纂工作正式开始,本志的编纂过程中,杨金庚、陈廷珍出力最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该志修成,同年刊行于世。
杨金庚,字镇西,山东诸城(今山东诸城县)人,生卒年不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海城知县。陈延珍,字广文,宁远(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人,生卒年不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海域县儒学训导。杨金庚聘其为《海城县志》“协修”。
该志共十卷。卷一建置志,包括图考、星野、气候、沿革、城池、公署(附“盐库”)六目;卷二疆域志,包括形胜、道里、疆界、乡镇(附“村堡”)、山川(附“八景”)、水利、关梁、祠祀(附各“坛庙”)八目;卷三贡赋志,包括田赋(附“新旧额则”)、户口、种类、回教、仓储(附“社仓”)、盐法(附“新旧额则”)、茶马、厘税、度支(附“文武俸饷”)、蠲恤十目;卷四学校志,包括学额、义学、学堂三目;卷五兵防志,包括营制(附“防军”)、驿递、巡警三目;卷六古迹志,包括古迹、坟墓二目;卷七风俗志,包括汉俗、回俗、汉回同俗、祥异、方言、物产、实业七目;卷八职官志,包括文武(附“新旧各职”)、名宦、封爵、选举(附“文武科目”)四目;卷九人物志,包括人物、忠节、孝义、隐逸、流寓、仙释方技、列女(附“节孝烈义”)七目;卷十艺文志,包括艺文(包括“各体”)、金石、杂记(包括《叛事纪略》《官民死事》《战事纪略》《重修池庙》《汉回同学》《义犬》)三目。
该志是海原县历史上第二部传世的志书,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其文献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本县志上续《盐茶厅志备遗》,自乾隆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749—1908年)与盐茶厅、海原县有关的历史、地理、人文、官制、艺文等方面的内容志书辑录得非常丰富,史料可信度较高。
《光绪海城县志》以官报书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排印本传世较广。1970年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198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宁夏地方志丛刊》、2008年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宁夏府县志辑》等丛书都影印出版了该志。2007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海原史地资料丛书》,将刘华点校的《光绪海城县志》收录其中。
18.王学伊撰修:《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
该志是清代固原州唯一一部方志,距前明《万历固原州志》已时隔300年之久。
固原州历史悠久,形胜扼要,系关陇锁钥。三代间置乌氏县,汉置安定郡,南北朝置原州,唐置平凉郡,宋置镇戎州,元置开成州,明置固原州,清置固原州。同治十三年(1874年)升为直隶州,领海城县(今宁夏海原县)、平远县(今宁夏同心县)和硝河城分州(治今西吉县硝河镇)以及县府的派出分县机构打拉池县丞(今甘肃靖远县共和乡)。
《固原直隶州志》全书分十卷和卷首、附卷,计十二卷。依次为:卷首;卷一,天文志;卷二,地舆志;卷三,官师志;卷四,贡赋志;卷五,学校志;卷六,兵防志;卷七,人物志(上、下);卷八,艺文志(上、中、下);卷九,庶务志;卷十,轶事志;附卷,硝河城志。前载序文六篇,后载读后(后跋)一篇。全书约三十万字。
《固原直隶州志》为知州王学伊撰修。王学伊,字平山,山西文水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一年任固原州知州兼学正。在任九年,“公于公余之暇,令采访而编纂之,历两年余,阐发幽微,竟成巨帙”[187],于宣统元年(1909年)修成《光绪固原直隶州志》。并于当年由宝文堂刊行,原刻本藏甘肃省图书馆。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此志。1992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陈明猷标点《宣统固原州志》。
19.杨修德撰修:《宣统新修硝河城志》
该志作为《宣统固原直隶州志》的《附卷》,置于州志之末。但是,硝河城乃固原州的分州,是一级政权实体,而志稿篇章门类齐全,且有图、有序,完全可以定为一部独立的志书,故而单列。
硝河城分州,为平凉道盐茶厅属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固原州升格为直隶州,同时在硝河城设分州(治今宁夏西吉县硝河镇)。杨修德,贵州人,是硝河镇末任州判。
《硝河城志》为时任硝河城分州州判杨修德撰修。宣统元年修成,附于《固原直隶州志》并同时刊刻。全志与《固原直隶州志》体系相同,亦分为:一、天文志;二、地舆志;三、官师志;四、贡赋志;五、学校志;六、兵防志;七、人物志;八、艺文志;九、庶务志;十、轶事志。前载杨修德序言和疆域图、州城图,后无跋文。全书约九千字。按现在方志的分级分类来看,它是一本乡镇志,与《广武志》属于同一级别的基层方志。
20.廖炳文主修,陈希魁辑:《打拉池县丞志》(一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成。全志仅三十一页,其中《王进宝碑文》占十七页。甘肃省图书馆存抄本。该县丞时属海城县(今宁夏海原县),今属甘肃靖远县。
县丞一职设自清代,为知县佐官,有专署,协助知县分掌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秩正八品,类似县府的派出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