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狗功不可没
狗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源远流长,最早大约可追溯到距今万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所以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了犬字,其形象特征瘦腹、长尾卷曲,简直给狗画了一幅像,就连孔子都感叹道:“视犬之字,如画狗也。”从甲骨文资料中发现,犬字符号不仅只表示狗这种动物,还表示一些“方国之名”和人的名字。那时狗是人类最先驯化、饲养的家畜之一。在民间所指的“六畜”之中,狗就是其中一员。“六畜兴旺”便是人类千百年来,对于狗等六位朋友的衷心祝福。据考古发掘证实,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黄河流域活动、繁衍和劳动的原始人类就已开始饲养家犬了。当人类进入狩猎经济时代,原始人靠打猎、采集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而在狩猎活动中,狗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和善于奔跑的本领,成为原始人围猎和追逐猎物最为得力的帮手。那时原始人还没有杀伤力较强的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工具,他们主要靠人多势众和群犬狂吠来围攻和勇追猛打,使猎物在精疲力竭之后,被人和犬合力擒杀。所以有一句俗话说“一虎不敌众犬”。在现代社会里,狩猎民族在打猎时,仍然依靠“飞鹰走狗”“犬牙鹰爪”和“犬马之力”来制伏猎物。同时,在远古时代,毒蛇猛兽遍地,当妇女们出外采集时,狗又承担起部落的看护任务,尤其是把保护儿童的重任也交给了狗。狗从原始社会起,就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忠贞不贰,“犬马恋主”,恪守“犬马之诚”,立下了“犬马之劳”。可见,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先民们爱护狗、尊敬狗,还渐渐把狗当作圣物崇拜,有的氏族和部落还把狗的形象定为图腾神,奉为氏族的象征。如古代生活在今宁夏和西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就被史书称为“犬戎”。后来在甘川藏交界地区还有一支羌族部落称自己是“白犬部”。在儒家经典《周官》(亦称《周礼》)中,记载了在西周朝廷中央机构的官职里,就有“犬人”一种职官。
更有甚者,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对狗顶礼膜拜达到极点,直至将狗尊为本民族的祖先进行祭祀。经查国家正史之一的《后汉书·南蛮传》,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原部落酋长高辛氏帝王名喾,率大军攻打南方的部落,受到南人的顽强抵抗,帅老兵疲,战事没有进展。帝喾就贴出悬赏告示,许下重赏,谁能拿到南人首领的头颅来献,不仅重赏黄金、土地,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他为妻。结果应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不知从哪儿跑出一条五彩斑斓的名叫“盘瓠”的猛犬,把南方首领的首级叼在嘴中,送到帝喾的宝座下求赏。高辛氏身为帝王,金口玉牙、一诺千金。但面对龙座之下的这条狗,他犯难了,难道要把公主嫁给这条狗不成,招一条狗做驸马爷吗?但是无论如何哄狗,狗什么也不接受,只要公主为妻,其他什么都不要。没有办法,帝喾只能兑现皇榜上的诺言,把女儿交给狗。于是这条狗驮上公主,高高兴兴走了。这可能就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吧。狗把公主带到南方万山丛中的一片深山老林里的一个山洞内,拜了天地,结为夫妻。后来生了十二个子女,其中六男六女,并不断繁衍,形成了一支新的部族,史书上称他们为“蛮夷”。这个故事中所说的名叫“盘瓠”的狗,实际上就是尊狗为图腾神、以狗为部族形象的部落首领“盘瓠”。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我国西南各省的一些民族中,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着。在这些民族中现在就有禁食狗肉的习俗。他们不敢直呼狗,而尊称狗为“黄羊”,并为盘瓠立祠庙,四时祭敬。有的民族中还传唱着《狗皇歌》,将自己先人盘瓠的英雄事迹传播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