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的枝文化——移民文化、回族文化、丝路文化、军旅文化和西夏文化等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决定了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广阔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样的。而作为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地方的文化。它是在一方之山水和历史的基础上产生。区域地理的复杂性和地方历史的厚重性,也就相应产生了一个特定区域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宁夏地域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一般来说可以大致归纳为移民文化、回族文化、军旅文化、丝路文化和西夏党项人遗存文化等五个分支。
1.宁夏的移民文化
宁夏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区位扼要,历来是中原政权的北国巨防,关中(京畿)的藩篱,国都的门户。因此,秦汉以后,一直是中央王朝的主要移民安置区,实行兵民结合开发、守卫边疆,以保证国家的安全。
宁夏地区有文字可考的移民历史始于秦朝,时间大约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即今包括宁夏在内的大河套地区),就地屯戍。这次首批移民,既有以“山东”籍为主的军队,也有以原齐鲁和中原等地的民众。因为秦朝短命,这次移民开发为时较短,历时不超过十年,就因秦始皇驾崩,中原大乱,移民逃散,匈奴南返而告结束,农耕文化在“河南地”只是昙花一现。
西汉代秦,中原重新走上统一。为了对付北方匈奴人的威胁,汉廷重新向“河南地”移民。这次移民规模大、时间长、政策优、成绩显。移民主要来自“关东”。西汉从文帝开始向河套移民,到武帝时形成高潮,其中大的移民行动为七次,总计百余万人,分配到宁夏的移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约三十万之多。因为人口大量迁入,所以西汉时期,仅北部引黄灌区的县制就从秦代的一个富平县,新增了灵武、灵州、廉和眴卷等四县。并且在黄河两岸出现了一个沿黄城镇群。因县级政权的增多,又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将原北地郡一分为二,析置为北地、安定二郡,宁夏南北地区各县分属二新郡管理。还在宁夏河西灌区的上河城设立农都尉,专门负责管理屯田。从此,农耕文化在宁夏扎下了根,并于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如南北朝期间,北魏和北周都曾先后从东部沿海和江南地区迁入数万人到怀远和灵州屯垦,使江南先进的农业文化在宁夏大规模传播。正如宋人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曰:“(灵州)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14]进入盛唐时代,宁夏是朔方军节度使驻地,又是北方主要营田区,驻军和营田民有十数万之众。境内还有“六胡州”,安置各少数民族归降部众,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都非常繁荣。唐中期以后,国运下降,加之宋朝又改在东部汴梁(今河南开封)建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向东南地区转移了,宁夏在国家的战略地位相应下降,盛唐时代高度繁荣的汉文化地位亦日渐衰落,代之而起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上升。如宋代,党项部在宁夏建立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党项人曾创造了党项文化。元末明初诞生了回族,回族文化在宁夏迅速传播。清代又有满洲八旗军驻防,东北的满族人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满族文化成为一种新元素。新移民带进了新文化,至此,宁夏地区以黄河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多元文化基本定型。
2.回族文化
中国的回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回族是在中国土地上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民族,中国回族文化包含了融入回族之中的各民族文化,和中国历史与社会息息关联,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宁夏是中国回族诞生地之一,又是回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区域,因此回族文化根深叶茂,内容丰富多彩。
3.军旅文化
军旅文化,与军事和战争有关,包括一切与战争直接、间接有关的事物,即涉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如长城和长城文化,烽燧、关隘、堡寨与边塞文化,军事理论的军事学、军事运筹学和兵法文化,反映战争的军事文学和边塞、军旅诗词等,还有军事史、战争史和某军种、某部队的军史等,都可以称之为军事文化或军旅文化。
宁夏军旅文化的内容之所以非常丰富,这是由宁夏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特殊的区位所决定的。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北部为黄河和贺兰山冲(洪)积平原,宜农;南部为黄土高原、六盘山阴湿丘陵,宜牧;还有交通方便和鱼盐之利,宜商,号称富庶的“新秦中”。宋代以前,中央王朝的京都设在关中一带,宁夏毗邻京畿,是京城的北大门、中原的藩篱、国家的北方巨防。而且宁夏地区自身的战略形胜非常扼要,北有贺兰山屏障,南有六盘山峙立,中有黄河天堑,三面又被旱海(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所围,其地为塞上绿洲,沃野千里,开发早,农牧业生产水平高,是屯田、养兵,战可攻、退易守的理想之地。因此,宁夏地区必然是诞生丰富的军旅文化、军事文化的沃土。
宁夏地区历代以来涌现出军旅内容的诗文作品蔚为大观,诸如周代《诗经》、汉代的乐府诗和唐人的边塞诗,以及有明一代甚至在宁夏还出现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流寓诗派”,他们结成“塞上诗坛”,写出了许多反映宁夏包括军事文化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作品。
4.丝路文化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以中国京都为始发地,向西至中亚、西亚、非洲、欧洲一带,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商贸交通运输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初使用并受到广泛认可。实际上,所谓“丝路”,并不是只做丝绸交易的运输道路,广义上也是古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因为它既是一条经济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中西文化通过丝路进行交流、聚汇和融合,并在丝路沿线出现许多亚欧文化的遗迹,从而进一步产生了各种具有中西文化相互渗透现象的地域特色文化新表现。
陆地丝路之开凿始于西汉,起点就是长安(今陕西西安),走向必然是沿渭水、泾水向西北达六盘山重镇固原,可见长安至固原是丝路的总干线。由六盘山(以固原为标志)开始,支分为三,南支为主线,由渭水河谷转千河河谷,至六盘山,越山抵陇西(甘肃张家川),再沿祖厉河谷渡黄河至河西走廊(或由兰州渡黄河至武威);中支从六盘山东麓改沿清水河谷北上至灵州(今宁夏吴忠境内);另支由泾水河谷转马莲河谷,至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境内),再改环江北上抵达灵州。最后在灵州会合,再渡黄河,至河西走廊出关西进,是为辅线。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丝路正途是以南线为主。但是河西与西番毗邻,当遇到时局不靖之秋,南线首先受阻,则中、北二支即担当主线任务,这时长安至灵州两线就上升为干线了。从灵州西进,又可分左右两道,左道灵州渡黄河,溯河沿腾格里沙漠边缘西进,抵河西;右道亦从灵州渡河,再翻越贺兰山,绕过河西,与北方草原道汇合直抵西域。
显然,宁夏的固原是丝路总干线(主线)上的一处结点,而灵州又是支线(辅线)上的结点。可见无论形势治乱,对于丝路产生什么影响,宁夏大地都是丝路的必经之途和全天候要道。所以,宁夏作为丝路上的要冲之地,既是中外政治交往的枢纽,又是军事冲突的要地,同样也是文化交融的场所。丝路给宁夏留下来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证明。
5.西夏文化
西夏是北宋间,由党项奴隶主贵族集团的首领元昊建立的一个分裂割据地方政权。所以西夏是党项奴隶主集团的代名词,而西夏文化则是反映上层奴隶主贵族意志的精神产物,它必然具有好战性、分裂性、叛逆性、倒退性,因此它不能代表党项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与本质,并必然是短命的。西夏贵族统治下的主体民族是党项族人民,他们在劳动、生活,甚至战争中以及与汉民族的友好交往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可称之为党项文化。它是一朵民族之花,熠熠生辉,丰富了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即反映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中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劳动技能层面,诸如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从狭隘的意义来讲,这里所谓的文化,也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其前提承认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生产,生产力方式发展的规律乃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在这种基本理论指导下来探索宁夏的地域文化和它的特征,它应是从宁夏一方山水中生根的,是伴随着宁夏历史发展的,是生活在宁夏土地上的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因此区域地理与地方历史决定了宁夏的地域文化必然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基本特征——历史传承的悠久性、区域分布的差异性、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发展传承的互补性等。
【注释】
[1]吴树平等点校:《十三经·周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27页。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郦陆朱列叔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120页。
[3]王珣:《宁夏新志·序》,见吴忠礼主编:《宁夏历代方志萃编》(影印本)第二函《弘治宁夏新志·王珣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47页。
[5]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29页。
[6]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3页。
[7]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3页。
[8]参见薛方昱:《陇山源名考》,载《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1期,第43—44页。
[9]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3页。
[10]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3页。
[1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60页。
[12]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第757页。
[13]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07页。
[14]乐史著,王文楚校:《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十二·灵州》,中华书局,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