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宁夏引黄灌溉开发小高潮
南北朝时期,北方被鲜卑族拓跋氏政权统一,拓跋珪在平城建都,国号称魏,史称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始光三年(426年),大败赫连夏国,占领宁夏全境。为了拱卫京都平城,北魏政权在北方废州、郡、县,改设军镇,实行军事化管理,于太延二年(436年),在当时宁夏引黄灌区设立薄骨律镇(治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境内)。所谓“薄骨律”之名,来源于赫连夏。据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撰写的《水经注》中所解:因为大夏王赫连勃勃在黄河洲渚之上的牧马苑地方建有果园城,把他的战马“白口骝”放养于此苑之中,土人即以马名代指地名,泛称果园城为“白口骝城”,后因读音传误,“白口骝”讹传为“薄骨律”,这个奇怪的地名就这样出现了,而并非此前人们所传是因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译读音。当然这只是有根有据的解释之一。另一种解释为:赫连勃勃系匈奴人,匈奴语谓“河”为“刚勒”,谓“在”为“白”。故“薄骨律”即“白刚勒”,汉语意即“在河之洲”“在河之镇”也。[1]这座果园城,应是后置灵州的前身。
薄骨律镇是北魏在北方和西北环绕平城所设九大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高平和薄骨律镇)之一,太延二年(436年)置。孝昌二年(526年)改为灵州,存在90年时间。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北魏任命豫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刺史、将军刁雍担任薄骨律镇将,这是一个全权负责地方军事和政务的双重职务。刁雍上任后,非常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两项:第一,守卫疆土,把好西北国门;第二,恢复塞上农牧业生产,为北方军镇供应粮食。自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统治集团贪污腐败,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社会动荡,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在西北和宁夏地区,由于羌汉人民的不断起义,朝廷无力对付,只能把官府和人民内迁以避其锋芒。于是羌胡等游牧民族大量入居,这样就把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黄灌区倒退为畜牧业为主的农牧经济区,这就是北魏占领宁夏时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
刁雍到任后,首先在境内进行实地察看,足迹遍布山川。他看到黄河两岸广大城乡地方,在两晋十六国的长期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引黄灌溉的大小水渠,大多崩颓淤废,农田荒芜抛弃,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嗷嗷待哺,到处一片破败的景象。刁雍是一位“明敏多智”的儒将,又是一位“笃信佛道”“泛施爱士”的长者。当他亲眼看到宁夏社会的破败和人民生活的艰难情景时,“夙夜惟忧,不遑宁处”,决心要尽力设法从根本上解救宁夏人民,力求恢复这片塞上沃土昔日经济繁荣的面貌。
刁雍是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农历四月末到达任所的,经过调查研究后,立即把自己从整治水利入手,大办农业,以解决兵民温饱为初步目标的计划报告给朝廷。他在上表中首先报告了宁夏当时的实际情况,他说:“念彼农夫,虽复布野,官渠乏水,不得广殖。乘前以来,功不充课,兵人口累,率皆饥俭。略加检行,知此土稼穑艰难。”[2]接着就把整治水利的计划提了出来。他的计划是:“夫欲育民丰国,事须大田。此土乏雨,正以引河为用。观旧渠堰,乃是上古所制,非近代也。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凿以通河,似禹旧迹。其两岸作溉田大渠,广十余步,山南引水入此渠中。计昔为之,高于水不过一丈。河水激急,沙土漂流,今日此渠高于河水二丈三尺,又河水浸射,往往崩颓。渠溉高悬,水不得上。虽复诸处案旧引水,水亦难求。今艾山北,河中有洲渚,水分为二。西河小狭,水广百四十步。臣今求入来年正月,于河西高渠之北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平地凿渠,广十五步,深五尺,筑其两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还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复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计用四千人,四十日功,渠得成讫。所欲凿新渠口,河下五尺,水不得入。今求从小河东南斜断到西北岸,计长二百七十步,广十步,高二丈,绝断小河。二十日功,计得成毕,合计用功六十日。小河之水,尽入新渠,水则充足,溉官私田四万余顷。”[3]一顷为一百亩,四万余顷为四百多万亩,此数字显然夸大,因为今天的河西灌区农田面积也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征得朝廷同意后,他在艾山北新开了一条渠,这条渠被称为“艾山渠”。更难能可贵的是,刁雍还通过访问当地老农,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下宁夏旱作农业“十六字”的新灌溉制度,用以指导宁夏引黄灌区的农业生产。这“十六字”就是:“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这就是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把农民千百年来的种田实践经验加以总结的“种田经”。实践印证了这个制度是科学的、有效的,推行之后,宁夏“官课常充,民亦丰赡”。皇帝对刁雍的做法非常满意,表扬他“忧国爱民”,授他特权,“宜便兴立,以克就为功”,只要是“便国利民者,动静以闻”,不需要事事上报待批后推行。
刁雍在宁夏黄灌区大兴水利、大办农业的成绩是显著的,仅两年时间,就基本上恢复了宁夏平原农丰畜旺的繁荣面貌,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自给有余,而且还有大量积蓄。刁雍任职的第三年(446年),朝廷命他征集5000辆牛车,把宁夏和周围4镇的余粮50万斛(3000万公斤)运送到缺粮的沃野镇(今内蒙古临河市境内),“以供军粮”。刁雍接到这个“牛车运粮”的命令之后,经过细心研究和计算以后感到非常不妥:第一,伤农;第二,不现实。所以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给皇帝上了一道奏表,分析情况,提出新建议。他说:“臣镇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来往,犹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度大河,计车五千乘,运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民耕垦之业。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前被诏,有可以便国利民者动静以闻。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粟,溯流数千,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民用安乐。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船胜谷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功,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4]皇帝对他的建议表示非常满意,不仅同意改陆运为水运,而且要以此次水道运粮为开端,今后“永以为式”。就是说,刁雍的建议既完成了往沃野镇运送军粮的具体任务,又开拓了黄河上游水运的历史。刁雍的这份水运计划,是我国历史上所见黄河上游开发航道水运的第一份文字记录,有很重要的价值,对于今天如何开发利用黄河上游航道和水运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刁雍在宁夏实干了四五年,宁夏黄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河西地区,已从孤悬塞外、首当敌冲、人不安居的战场,变为田连阡陌、五谷丰登的米粮川了。河西年年积压的余粮多得运不出去,大量地堆放在露天场地上,令刁雍非常担心。所以在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他又向朝廷上了一道请求建城储粮的表章。表曰:“臣闻安不忘乱,先圣之政也。况绥服之外,带接边城,防守不备,无以御敌者也。臣镇所绾河西,爰在边表,常惧不虞。平地积谷,实难守护。兵人散居,无所依恃。脱有妖奸,必致狼狈。虽欲自固,无以得全,今求造城储谷,置兵备守。镇自建立,更不烦官。又于三时之隙,不令废农。一岁、二岁不讫,三岁必成。立城之所,必在水陆之次。大小高下,量力取办。”[5]皇帝批准了他的“建仓城”请求。实际上并没有用3年的时间,而到次年三月“仓城”就建造成功。皇帝又一次表扬了刁雍,夸他“卿深思远虑,忧勤尽思”,并把新建成的“仓城”赐名为“刁公城”,“以旌尔功也”。刁雍在宁夏只任职短短11年,于兴光二年(455年),被调回京都,加升特进衔。这11年里,宁夏地区从乱到治,由穷困变富裕,出现了一个开发的小高潮,这份功绩亦永载史册。宁夏各族人民至今都在纪念他,《魏书》为他立了传,并赞道:“刁雍才识恢远,著声立事,礼遇优隆,世有人爵堂构之义也。”刁雍于太和八年(484年)病逝,享年95岁。赠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将军如故,谥曰“简”。刁氏满门兴旺,官运亨通,正应了好人有好报之说。
【注释】
[1]内蒙古区志办编纂委员会:《内蒙古史志资料选辑·第一辑》(上册),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1987年。
[2]魏收撰:《魏书·刁雍》,中华书局,1974年,第867页。
[3]魏收撰:《魏书·刁雍》,中华书局,1974年,第867—868页。
[4]魏收撰:《魏书·刁雍》,中华书局,1974年,第868页。
[5]魏收撰:《魏书·刁雍》,中华书局,1974年,第8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