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是人类对于过往的记录和回忆,即讲述人类社会古老的故事。当然,人类社会今天的活动,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中国是一个至少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化的大国。为什么?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治史最早的国家。据说早在远古的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记史的官员。到公元前21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商周时期,中央政府正式设立一套完整的治史机构,任命一批职责使命各不相同的史官。他们是:内史,跟随国王,其中左史记行,右史记言;外史,掌藩国外邦历史;小史,掌京畿、天子之邦重大史事;大史,掌国家宝典(档案等);诵训,给国王讲解国家的历史,以便于国王治理天下。其机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名称,如御史台、兰台、史馆等。完善的治史制度,带来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庞大史籍,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轨迹、重大事件、名人功勋、民众创举和各项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都一一记录下来,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信史,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
在这份民族瑰宝之中,有三项文化品种是最值得珍视的,它就是国史、方志、家谱,堪称中国的历史文化特产,独树一帜,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一是修国史。编史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但是一朝一史(后朝给前朝修史),代代续修,从未间断,并且全部保存下来,成为世人了解中国过去的“正史”,即标准答案,这种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库,真可谓举世无双。
二是修方志。编纂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历史载体和文化创举。它的功劳是“补史之缺,正史之讹”。正如方志学鼻祖章学诚所说:“地近易核,时近迹真。”地方志是第一手资料。“正史”是记录国家一级的大事和要人,而它不能覆盖和包含偌大中国的全部,尤其是基层的大中小事和各种小人物。而地方志的特点是:代代续修,时不间断,无县无志,空间大覆盖;分级修志,分层收录;专志繁多,无物无志。加之,方志是一种门类全(述、记、志、传、图表、录六体)、通合古令、资料翔实的文化载体。因此可以说,方志对于一方、一事各层次人物的记录,基本上做到无一缺漏,一网打尽,不留孑遗。
三是修家谱(族谱、姓氏谱、家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家族、姓氏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是社会的基点。
家谱(基点)、地方志(层面)、国史(全局),三者有机组成一个系统,并相互补充,起到“1+1+1>3”的作用,它是中国治史完整的配套工程,世所罕见。
地方志,是史学范畴的组成部分,为史学大家族的成员,史学的一个分支。在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一书中首次提到“方志”:如“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书四方之志”;“诵训,掌道方之志,以诏观事”。这里所说的“志”,即是周朝管辖下的各诸侯国的国史,各诸侯国对其称呼也不相同,鲁国国史名《春秋》,楚国国史名《梼杌》,晋国国史名《乘》,郑国国史名《志》,史家统称各诸侯国国史为“古国宝书”。章学诚说:“志乃史载”,“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志属信史”。
当然,史与志也是有区别的。简单说,史的任务是论述历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志则是记述历史,为研究历史提供资料,作者是不加评判的,志家名其曰“述而不作”。除了这个最基本的区别之外,还有体例、笔法、文风等技术层面的差异。总之,修志是为修史服务的,前人认为方志乃“备国史之征也”,即进行编史的资料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