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志
1.朱栴撰修:《宣德宁夏志》
该志为宁夏现存第一部明志,也是宁夏历史上存世的首部方志。此志是藩封宁夏藩府一世庆王朱栴撰修,但是,原刻本大约于明正德(1506—1521年)至嘉靖十九年(1540年)之间告佚。现存世的《宁夏志》系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庆府九世孙、十代王朱帅锌主持的重刻本。明末该重刻本再次失传,至今又有四百多年。重刻志大约于明末被福建人徐惟起得到,再于清光绪二年、日本明治九年(1876年)流入日本国,被帝国图书馆(今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为孤本。1984年经过本文作者联系,并得到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西田龙雄先生的帮助,将重刻本的复印件寄给作者。该志分上下卷、装订四册(卷上分两册、卷下分两册)。卷上为志书正文,包括沿革、分野、风俗、疆域、城垣、街坊、山川、土产、土贡、坛壝、属城、古迹、寺观、祠庙、学校、举贡、人物、孝行、名宦、名僧、死王事、津渡、陵墓、桥、园、坝、河渠、盐池、屯田、职官、驿传、牧马监苑、公宇、祥异、杂志等三十五大类;卷下为艺文,包括文、题咏、词等三大类。全志书计三万二千字。作者得到《宁夏志》复印件后,将复印本收入自己于1988年6月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中。此后又用数年时间对志稿进行深入的研究,于1996年出版了三十万字的《宁夏志笺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研究成果。除“笺证”外,增加了《附录》内容,包括:一、日本藏孤本明刊《宁夏志》考评;二、明代宁夏历代朱氏亲王简表;三、明代宁夏庆藩郡王简表。从此万历重刻《宁夏志》开始在国内面世。[102]
2.王珣、胡汝砺纂修:《弘治宁夏新志》
该志为宁夏明代存世第二部志书。志稿修成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未刊刻,稿本藏浙江宁波天一阁。志稿卷首有《宁夏城图》《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和王珣序言。正文分八卷。卷一:宁夏总镇;卷二:人物、宦迹、朝使、俘捷、祥异、仙释、乡饮、祭祀、经籍;卷三:灵州守御千户所、韦州、宁夏后卫、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宁夏中卫、广武营、平虏城;卷四:沿革考证;卷五:赫连夏考证;卷六:拓跋夏考证;卷七:文章(缺);卷八:杂咏类、词、祭文;后载胡汝砺后序。全志约十五万字。该志虽然称修成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但正德七年(1512年)宁夏巡抚冯清(字濯庵、号汝扬)和嘉靖七年(1528年)宁夏巡抚翟鹏(字志南、号联峰)曾先后两次对志稿进行修正,故一直没有付梓。但是,该志稿还是保存了有明一代中前期百余年间宁夏地方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对明代宁夏地方志的编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弘治宁夏新志》是否刊刻,存在分歧。主张已刊刻的意见来自两处:其一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该书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刻本”之说。[103]其二是高树榆等先生在其编著的《宁夏方志述略》中云:“《弘治宁夏新志》是第二部宁夏地方志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该书‘原刻本’存宁波天一阁,宁夏图书馆和博物馆均有抄本。”[104]而范宗兴先生在签注《弘治宁夏新志·签注说明》中则认为:“由宁夏巡抚王珣主持、户部郎中胡汝砺编纂,成稿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但未刊印。”[105]“本志稿藏于浙江宁波天一阁。”[106]范先生在“签注本”书后的《〈弘治宁夏新志〉的史料价值及版本辨证》论文中还写道:“冯清主持补修和王珣主持首修的《弘治宁夏新志》都没有刊刻。”[107]“《弘治宁夏新志》稿应有三种,均未刊刻。”[108]文中范先生还引用了主修《嘉靖宁夏新志》的管律在为该志所写的《后序》中说:弘治辛酉(1501年),“稿成而未寿梓”[109]。
为什么《弘治宁夏新志》一直没有正式刊行呢?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弘治志》的纂修过程:弘治十一年至十五年(1498—1502年),王珣任宁夏巡抚。他看到庆王朱栴撰修的《宁夏志》已经时隔七十多年没有续修了,于是请回籍丁外艰(为父守丧)进士出身的户部郎中胡汝砺主持续修乡志。胡是弘治十三年(1500年)接到这个任务的,“不逾年而成书”[110],次年完成了志稿的编纂,又特邀请宁夏督储道、陕西按察司佥事李端澄帮助校正全稿。王珣看到志稿后表示满意,并指示“可以板行矣!”[111]但是,“可以板行”并不等于“已经板行”了。对此请看主笔管律在《嘉靖宁夏新志·管律后序》中是如何交代的,他说:弘治十四年,胡汝砺修成的弘治志“稿成而未寿梓”,原因是胡汝砺有新的任命匆匆离宁,“及将镂之役,欠掌正,乃人出己见,竞加点窜,遂失其真”[112],于是束之高阁。这部《弘治志稿》后又经正德八年(1513年)继任宁夏巡抚冯清和嘉靖七年(1528年)宁夏巡抚翟鹏两次修改,而且越改越乱,无法定稿,“而竟未就”。[113]时间推移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杨守礼继任宁夏巡抚,又邀请在籍乡儒进士出身的管律,对前《弘治志稿》进行“订正”。管律也邀请陕西按察使司、宁夏督储孟霦对全稿进行校阅,最终完成任务,重新给志稿定名为《嘉靖宁夏新志》。管律是《弘治志》主笔胡汝砺的门生,前亦参加过《弘治志》的编辑工作,对志稿充分肯定,只作“少加订正”,“复竹山之故”,“律欲终竹山(胡汝砺号)之志。”[114]至此,《弘治志稿》为什么一直没有刊行——“稿成而未寿梓”,原因已十分清楚了。从管律在《后序》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弘治志稿》即《嘉靖宁夏新志》的母本,它们在结构上是一致的,都为篇八卷,各卷所收内容也大体上差不多。所以《嘉靖宁夏新志》在刊刻时,赫然将《弘治志稿》的主笔胡汝砺和校阅志稿的李端澄大名均列于《嘉靖宁夏新志》主笔管律和校阅人孟霦的前面,这同样证明,《弘治志稿》与《嘉靖宁夏新志》的渊源关系,当然也反映出管律先生的高尚文品和志德。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2010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范宗兴签注的《弘治宁夏新志》。
3.王琼、唐龙、杨经纂修:《嘉靖固原州志》
该志为宁夏地区明代存世第三本志书,固原地区明代存世的首部志书。由王琼、唐龙主修,杨经主笔完成。志稿修成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同年刊刻。版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人。进士出身。嘉靖七年至十一年(1528—1532年)任陕西三边总制(督),驻节固原镇(今宁夏固原市)。在任间他邀请暂居固原的宁夏籍进士杨经修成《固原州志》并亲自审定了志稿。然而没有完成刊刻,他即调离固原。
唐龙,字虞佐,号渔石,兰溪(今浙江兰溪)人。进士出身。嘉靖十一年接替王琼任固原总督,主持刊刻由王琼主修、杨经编撰的《固原州志》。所以有人认为唐龙才是《嘉靖固原州志》的主修者,似不全面和公正。《嘉靖固原州志》成书时间大约是嘉靖八年(1529年),刊刻时间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时陕西三边总制(督)王琼已调离,由唐龙接任。按惯例,作为地方最高官员的唐龙,必须在新修的志书中作序,这就标志着州志的主序人即志书的主修人。但是唐龙做事明智,他在序文开头第一句就写道:“《固原州志》乃进士杨经所辑,而裁正于前总制尚书晋溪先生。”[115]所以,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现将《嘉靖固原州志》纂修人定为王琼、唐龙、杨经三人比较规范和合理。
杨经,宁夏前卫(今宁夏平罗县)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曾任大名府推官。[116]后移居西安,又迁河南,病故于浚县。
《嘉靖固原州志》分为二卷。卷之一:城池、疆界、山川、古迹、土产、风俗、文武衙门、人物、节妇;卷之二:前代原州人物、前代名宦(此二目理应归入《人物》),诗、记、序、奏议(卷之二移出部分人物后,应为《艺文卷》)。全志约四万五千字,保存固原地区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学术地位极高。
1985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牛达生、牛春生校勘的《嘉靖万历固原州志》整理研究成果。
4.杨守礼、管律纂修:《嘉靖宁夏新志》
该志修成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当年刊行,为宁夏地区明代存世第四本志书。《嘉靖宁夏新志》是在距它四十年前,弘治间乡儒胡汝砺编修的《弘治宁夏志稿》的基础上,由乡贤管律捉刀重新纂修而成的。管律自称对胡志“少加订正”,“剪蔓抟繁,而复竹山之故矣”(竹山,胡汝砺号)。[117]实际上这只是管律的谦词,因为《嘉靖宁夏新志》与《弘治宁夏新志》除都以“八卷”框架统领全书外,在其它方面则差别极大。首先,《弘治宁夏新志》是于三个月时间内仓促修成,在尚未定稿的时候主笔胡君突然离宁履新,稿中不少错误来不及纠正,就连第七卷文章的内容也未选定而暂时阙如,这些在《嘉靖宁夏新志》都得到了一一解决。另外,在内容方面《嘉靖宁夏新志》则补充了大量材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旧志书往往不关心经济内容的载录,而《嘉靖宁夏新志》对于明代的军屯经济的记述尤为详尽,保留了大量屯垦开边的历史资料。所以《弘治宁夏新志》于《嘉靖宁夏新志》,不仅是内容的多与寡,且在质与量方面也存在着差距。参与编纂《嘉靖宁夏新志》的宁夏督储、陕西按察使司孟霦在他给《嘉靖宁夏新志》所作《后序》中写道:在嘉靖十八年“芸庄(管律,字芸庄)不负所托也,志凡八卷,乃命诸梓以传。”[118]可见,《嘉靖宁夏新志》在完稿后就及时刊刻行世。孤本存浙江宁波天一阁。
杨守礼,字秉节,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进士出身。嘉靖十八年(1539年)任宁夏巡抚。次年十一月升任固原总督。
管律,字芸庄,宁夏镇(今宁夏银川市)人。进士出身,官至刑科给事中。嘉靖间致仕回籍,授业于宁夏养正书院。弘治间曾参与胡汝砺编修《弘治宁夏新志》,嘉靖间又主笔编修《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十九年(1540年),完成任务,刊行于世。
《嘉靖宁夏新志》全书计八卷。卷之一:宁夏总镇等十九目;卷之二:人物等十五目;卷之三:灵州等九目;卷之四:沿革考证;卷之五:赫连夏考证;卷之六:拓跋夏考证;卷之七:艺文志(诗);卷之八:艺文志(文)。全志约二十五万字。
1982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明猷校勘的《嘉靖宁夏新志》整理研究成果。
5.刘敏宽主修、编撰,董国光校正,李永芳、刘汝桂刊行:《万历固原州志》
该志修成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119],当年“刻成”[120]。版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固原地区存世明代第二本志书。
刘敏宽,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人。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615—1617年),任陕西三边固原总督。任间主持续修《固原州志》,并邀请固原兵备道董国光主笔修撰。刘公身为总帅,军务繁忙,仍“手自笔削,芟讹撷菁,首起地里,迄艺文止,删定凡八篇……披沙得宝,点铁成金。”[121]
董国光,山东滕县(今山东滕县)人,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中(1613—1623年)任固原兵备道,“与总督刘敏宽分辑州志”[122]。他不仅“咨询参考”,还亲自“订旧增新”[123],终于修成州志,并刊行于世。
刘汝桂,北直昌黎(今河北昌黎县)人。举人出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任固原州知州,“刊修州志上、下二卷”[124]。李永芳,山东人,举人出身。时任固原州监牧同知。二人负责刊行《万历固原州志》行世。
《万历固原州志》分上、下二卷。上卷: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兵制、官师;下卷:人物、文艺。前载刘敏宽《固原州志叙》,后附董国光《固原州志后序》,全志约四万四千字。该志具有非常可贵的史料价值,诸如西北边疆史地、西北治边名人、有关西北艺文和固原地名由来以及民族迁徙等方面,都收载颇丰。
1985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牛达生、牛春生校勘的《嘉靖万历固原州志》整理研究成果。
6.崔景荣、杨应聘主修,杨寿主笔:《万历朔方新志》
该志修成并刊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宁夏明代最后一部志书,原刻本尚未发现。
崔景荣,字自强。北直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人,进士出身。万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610—1613年)任宁夏巡抚。
杨应聘,南直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613—1617年)任宁夏巡抚,以功升任固原总督。
杨寿,宁夏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
《万历朔方新志》玉成于崔、杨、杨三君之手。然而,今天人们所见到的这部志书,实际上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增补本。作为明志,《万历朔方新志》应当列入散佚志书名单。如果作为清志,该志内文主体乃系明人所撰之明代史事,增补内容只及百一,显然亦非当。至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变通地写道:“(该志书)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增补明万历本”,并注明“故宫”有藏本,“卷五后增补二十七页”[125]。但实际情况也有所出入。因为所谓增补清代内容中,显然指原五卷《遗事》后增录的清代内容,即清代宁夏巡抚黄图安的奏章。[126]但是若要细阅,在卷四《词翰》之后,也增补有黄图安的继任巡抚刘秉政的《去思碑记》。[127]刘秉政是顺治十六年至康熙五年(1659—1666年)任宁夏巡抚,也是清代最后一任宁夏巡抚,因为清廷在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已宣布裁撤宁夏巡抚。刘秉政办完撤抚善后事宜,于康熙五年十一月,作了交代,调履福建巡抚新任。[128]给刘秉政建立的《去思碑》,肯定是纪念他在宁夏任职八年,有所建树,也兼记宁夏撤销巡抚建置的重大政事。碑文中多次写道:“公抚宁夏八年”,“八年之久”,“烽堠不兴者八年”。碑文落款是“康熙五年九月之吉”。查证《朔方道志》,该志在《职官·宦迹·客官附》中,收录有刘秉政,夸他“抚宁八年,公清宽惠、吏肃民安。后因巡抚裁并去任,士民为建祠勒碑。”[129]从以上资料看,后人见到的所谓《万历朔方新志》,实为清初康熙间的本子,明万历末刻本已佚。
(增补)《朔方新志》与《万历朔方新志》相比,只是在相关门类中续增一点清代的内容,大的框架结构并没有改变,仍是全志书分为五卷。卷一:图考(含总镇图、镇城图、河西总图、河东总图、东路图、中路图、南路图、西路图、北路图),建置沿革,天文(含星野),地理(含疆域、城池、卫寨、坊市、风俗),山川(形胜附),食货(含户口、屯田、赋役、水利、盐法、物产、土贡、税课);卷二:内治(含帝幸、藩封、官制、宦迹、兵马、钱谷、公署、学校、仓库、驿递),外威(含边防、关隘、烽燧、俘捷、款贡);卷三:文学(含科贡、乡献、流寓),武阶(武科附),忠孝节义,窃据叛乱,坛祠,寺观(仙释附),陵墓,古迹,祥异,方技;卷四:词翰(上);卷五:词翰(下),遗事。前载杨应聘等序,后附赵可教后跋。最后增补清朝宁夏巡抚黄图安奏文若干篇。全书约十六万字。从《嘉靖宁夏新志》修纂以后,时隔七十年有余,才续修成《万历朔方新志》。明朝后期宁夏的社会状况在志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本志补史之缺的价值非同一般。
1988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由吴忠礼主编的《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收印该志。2015年10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范宗兴校注的《万历朔方新志》整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