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

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

我们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只是一句政治口号,一条政治标签。它是有原则、有内容和有要求的。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形态(方式)主要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并且社会历史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历史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人类最终是要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共产党人的信仰、理想和为之奋斗与牺牲的最终目标。这是原则、大是大非,不可动摇。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是你不依此理论,必依彼理论罢了。

其次,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靠的是劳动和生产。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依赖于人民大众的,有了物质资料的保障,才有可能进行文化生产。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才第一次揭示了这一真理。因此,研究社会和历史一定要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地位,大力为人民群众树碑立传,充分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问题。不应眼睛只盯着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才子佳人、忠勇义仆,而排斥劳动人民,鄙视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者。

再次,史学工作者要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因为社会就是历史的大舞台,所以凡治史者,应主动从书斋走向社会,努力工作,把历史还给人民群众,将真实的历史通过史料和思辨的复杂加工,凝结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让人民群众看到历史的真面貌,并观照现实,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其方式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生动的资料,发掘历史学的独特魅力,打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历史文化产品,奉献于社会,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

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是幸运的,因为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有前辈学长积累的学术成果与治史经验,有当代编史修志和考古新证作为参考,更有全社会重视历史文化的风气,剩下的问题就是要看史学家们的作为了。治史是一项光荣而艰辛的工作,我们要有“面壁”,即耐得住寂寞的决心,还要有高尚的人文修养和学术良知,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不可“数典忘祖”,也不可“数典戏祖”,留骂名于后世。总之,要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隐,服从真理,为社会承传信史;另外,要放下身段,把基础研究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既推出“阳春白雪”的高端研究性成果,也要给社会生产出具有现代概念和流行语言的,能让一般民众耳目一新的通俗普及性产品,并努力在成果形式上不断有所创新。

(原载于《宁夏日报》201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