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大文化

一、关于大文化

从广义的视角来观察,就全国而言,所谓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主体文化),无非就是由内地、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与边疆、牧区的草原文化两大板块组合而成,称之为华夏文化。它们同根、共祖,只是因为先民们各自所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因而为了适应自己的生存空间,采取不同的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并渐渐在生产劳动、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民风民俗,即不同形式的地域文化。中华民族大文化之两大板块,是兄弟关系,彼此并无高低贵贱和孰先进孰落后的区别。

纵观宁夏的地理和历史,宁夏全境正是位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带之上。境内的黄河、泾河和贺兰山、六盘山以及历代修筑的长城、关隘等天堑要塞,基本上正是中国两大文化板块的分界线与结合部。加之宋代以前,中央政权的京都多设立在今陕西关中地区,从而造就了与关中毗邻的宁夏地区因其区位特殊、形胜扼要,遂成为京畿的屏障、国门的锁钥地位,当然也就成为两大文化和两大民族统治者们经常发生冲突的地方,即兵家必争之地。与此同时,两大文化也在不断碰撞之中,产生交融而互相渗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渐渐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塞北江南黄河文化”。可见宁夏的地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而生成的,这么高的层次(门第),当然算得上是“大文化”了,所以宁夏的确应该享受“小省区有大文化”之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