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地震的社会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由于海原大地震使甘肃省受灾近60县,几乎无县不灾,从而彻底摧毁了全省的城乡经济。在正常年景下,省财政年收入大约为200万元,而支出一般在240万元,缺口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灾民根本得不到及时的救济,灾民大量死亡和流亡,所以谈什么生产自救、以工代赈、恢复生产已成为不可能。甚至海原大地震以后,余震在两三年内仍然不断,其间海原县和灵武、镇戎、金积、平罗、宁朔、高台、平凉、隆德、固原、西宁、华亭等县都先后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人心惶惶,全省城乡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人民看不到希望,水利无力兴修,土地不能复垦,工商难以振兴,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备受煎熬。还有更为可怕的事等在后面,即当地震创伤尚未修复之时,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又接踵而至,受灾地方与前地震受灾县大多重合,约达60县之多,其中重灾区仍然是海原、固原、隆德3县。全省灾民有四五百万,其中海原、固原、隆德3县就有20多万,“以海原县最为严重,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相。”[9]
据当时上海华洋义赈总会观察干事、外籍人安献金实地调查报告称:“沿途灾情之惨,出余意料”,“以人为食之事,在该省区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天灾之重,可谓绝无仅有”。另外,这一时期,也正是在西北军控制甘肃的大背景下,甘肃人民还要为新军阀混战承担繁重的军饷、粮草、车畜夫役和兵源补充的负担,正是天灾加人祸,让甘肃全省的城乡生产力受到彻底破坏,全省经济社会至少倒退20年。
其次,在政治方面,由于全省灾民潮一浪高过一浪,饿殍载道,哀鸿遍野,所以以拼命求保命是很多灾民的无奈选择,从而造成各地“民变”“兵变”不断发生,旋扑旋起,而更多的则是铤而走险,落草上山,打家劫舍,各地“股匪”如毛,“司令”成堆,善良的百姓,一夕数惊,只能在担惊受怕和饥饿的煎熬中苟且为生。但是这种社会状况,让地方小军阀们又有机可乘,得以养兵自重,可以名正言顺地以“保护地方治安”为借口,苛征重税,在大鱼吃小鱼的争斗中,养成一些较大的地方武装集团,如甘肃各镇头目和“西北五马”,就是在这样的乱局中成长起来的,其中一些人后来在全国的政治舞台上都有一席之地,如马福祥、马鸿逵、马步芳、马仲英等人。还有冯玉祥部西北军,也是利用了甘肃的乱局,把大部队开进来,依仗自身的强势,压制了地方回汉弱势集团,在甘肃养好伤,恢复了元气,再以甘肃为大后方,军费和兵源的基地,与其他各派新军阀逐鹿中原,问鼎中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海原地震的灾难,也用血和生命换来一些积极的收获,从社会科学的视野进行总结还是很有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
其一,西北是中国历史上13朝古都所在地,中央王朝开发最早的地区之陕西关中称“天府”,宁夏河套称“新秦中”和“塞上江南”,甘肃河西素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誉,六盘山是“羲里娲乡”“龙的传人”的大故里。地震可以移山填海,但西北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埋不掉。顽强的西北人民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会在黑暗中寻找真理。灾区人民有追求真理的传统,有向往革命的精神,代代相继承,才有后来率先于上世纪就大面积建立中共党组织,开展轰轰烈烈革命活动的行动,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其二,推动了我国较早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就在海原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年(1921年),翁文灏、谢家荣等多位科学家就赴灾区进行实地学术考察,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这是中国对地震进行科考的第一次学术研究,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国家地质调查所派员出国学习,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地震台,拉开了中国地震观测工作的序幕,并完成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内含我国科学家绘制的第一张震区烈度等线图,首次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划分了地震危险带。1922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我国科学家第一次正式向大会宣读了《关于海原大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构造带》的论文,引起到会各国专家的重视。所有这些努力,对以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开了个好头,为我国关于地震研究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们在坚持地震科学的研究中,还吸收了海原大地震前后,人民群众中总结出的群测、群防的实践经验,如“震兆六端”的总结,丰富地震科学研究内容,扩大了科学家们的视野,探索出一套中国式地震测报和御防的新模式,为人类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提供了新经验,作出了新贡献。
其三,海原大地震,形成许多地震遗迹和地震遗址实况,对于今天科学研究也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应当加以保护,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一种自然遗产和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让它们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也是后人悼念死难亡灵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海原大地震过去整整90年了,近些年我国又先后发生过四川汶川和甘肃玉树等地震,面对同样的灾难,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灾民们的处境犹如天壤之别,从而生动地告诉世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创造出如此奇迹。这实际上是一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这正是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总结海原大地震的意义所在,它与自然科学研究同样有价值,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注释】
[1]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1页。
[2]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1页。
[3]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0页。
[4]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2页。
[5]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1页。
[6]刘伟:《世纪劫难——1920年海原大地震》,载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十九辑)》。
[7]陈永中:《海原大地震的一份实录》,载宁夏文史馆编 《宁夏文史(第十九辑)》。
[8]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
[9]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