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藩庆王朱栴修撰《宣德宁夏志》三失三得的曲折
有明一代,宁夏地处三边要冲,驻有陕西三边总督、宁夏巡抚、宁夏总兵、固原总兵等封疆大吏和高级军政大员。不少官员在任职期间,为了军政经营的需要,编修了一批地方志书,成为宁夏历史上编修方志的繁盛时代。明朝宁夏地区修成的首部志书是《宣德宁夏志》。该志书的作者是藩封于宁夏为庆王的朱栴(1378—1438年)。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皇子。该王身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享藩凡四十八年,他不仅足迹遍布宁夏山川,是宁夏的“活字典”,而且“好学有文”[13],“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14],个人著述颇丰,堪称一代才子王爷。正是他“初封弘化(指庆阳),已而移宁夏。睹兹胜概,乃旁稽博采,凡典籍中事隶宁夏者,编集为志”[15]。大约七十年后,时任宁夏巡抚的王珣,又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主持重修《宁夏志》,延请在籍丁忧户部郎中胡汝砺主笔编撰,修成明代宁夏第二部志书,因前有朱栴的《宣德宁夏志》,所以属于续修,为了与前志相区别,故称“旧志”,全名为《弘治宁夏新志》。王珣在为弘治志所写的《序言》中说:“宣德中,藩府庆靖王问学宏深,好古博雅,创编宁夏一志。”[16]主笔胡汝砺也在志书《后序》中写道:“比观宁夏旧志,乃庆先靖王所作,固无容议。”[17]该志的《凡例》第一条第一句就写道:“《宁夏志》板行已久,然作于宣德初。”[18]还于《引用书目》中列出了《宁夏志》,并在《经籍》内说明“《宁夏志》一册、《集句闺情》一册。有板,俱在庆府内”[19]。以上证明朱栴所修《宁夏志》纂于“宣德中”,是“创编”的明代第一部方志,并且已经刊刻行世,雕板存放于“庆府内”。
1.一失
既然《弘治宁夏新志》证明《宣德宁夏志》为明朝宁夏第一部方志,又有雕板和原刻本存放于庆王府中,是什么原因将此雕板和刻本统统丢失了呢?
大约《弘治宁夏新志》修成后又过了四十年左右,至嘉靖十九年(1540年),杨守礼出任宁夏巡抚时,再次主持重新编修宁夏方志,并仿照弘治志的办法,“礼请刑科给事中、致仕郡人管公律主编”[20],取名《嘉靖宁夏新志》。按惯例主修的地方最高主官,要为志书作序一篇。杨守礼序文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写道:“宁夏镇志成于弘治辛酉岁,作之者郡人郎中胡公汝砺,实大中丞曹南王公珣之意也。”[21]这里提到“辛酉”年即弘治十四年(1501年)。当然主笔管律也写了一篇《后序》入志,用以说明修志始末。《后序》曰:“宁夏志,当弘治庚申冬,巡抚御史中丞曹南王公德润礼恳竹山胡先生良弼编辑之者。”这里的“庚申”年,即弘治十三年(1500年)。读者可以在嘉靖志的前后序中看出,在嘉靖间宁夏地方最高长官和著名学人已经见不到朱栴首修的《宣德宁夏志》了,即以告佚。所以均误以弘治间王、胡二公完成的《弘治宁夏新志》视为宁夏的首部志书。岂不知,正因为前有朱栴的《宣德宁夏志》作为旧志,才有后修的新志《弘治宁夏新志》之命名。证明《宣德宁夏志》在弘治十四年至嘉靖十九年期间,已经佚失了。此为一失。
朱栴撰修的《宣德宁夏志》为什么到嘉靖间(1522—1566年)已在官民的记忆中消失了呢?又是何时因何而丢失了呢?经查史书,宁夏于正德五年(1510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庆藩安化郡王朱置(庆王朱栴重孙)于当年四月,在宁夏镇城勾结驻军头目何锦、周昂、丁广等人,据城叛乱。自制印章、旗牌,自称“老天子”,大封伪官,引起朝野、中外的极大震惊。叛王还擅自传檄沿边各镇令“率三军以诛党恶”“听候调用”。[22]安化王还擅杀朝廷封疆大吏宁夏巡抚安惟学和总兵官姜汉、镇守太监李增等高级军政大员,并“焚毁案籍,释五卫重囚”[23]。在此次事变中,六世庆王台浤也“委身从叛”,“屈身置
,行君臣礼”[24]。一世庆王朱栴修纂、刊刻的《宣德宁夏志》及其雕板可能在事变中随其他“案籍”一起毁于王府内部叛乱的兵灾之中。
2.二失
朱栴的《宁夏志》于正德置事变中失传,大约到隆庆至万历中(1567—1596年),又于民间陆续收集到《宣德宁夏志》的残卷。但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再次爆发了镇城驻军暴动的恶性事件。叛军首领哱拜、刘东旸等人,杀害宁夏巡抚党馨、副使石继芳,总兵官张维忠自缢死。叛军还勾结边外蒙古部落,并招集亡命徒,“挟庆府”,“毁公署”,“放狱囚,毁文卷”,[25]城乡官民均遭前所未有的大劫难。叛军占据镇城半年之久(万历二十年三月至九月)[26],烧杀抢劫,加之双方在攻守战中,采用火攻、水灌兼施,造成全城重创,“库藏俱空”[27],就连庆府也未能幸免,在劫难逃。我们读一下十世庆王朱永斋的《重刻宁夏志序》就可以知道。他在序文中回溯庆祖朱栴编修《宁夏志》之后写道:“顷者壬辰,予方茕茕在疚。逆贼残劫,帑藏书椟荡然无余。”这里所谓“帑藏书椟荡然无余”,显然是指朱栴所修的《宣德宁夏志》等书籍都在内吧?此当算作二失。
3.三失
万历二十年宁夏“哱刘事变”后,庆藩王位十传至朱帅锌手中,时间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四月。[28]新王继位后,非常重视收集府中在“壬辰事变”中散失的“宗器”。[29]此时王府长史曾某“以旧志请于予”[30],所谓“旧志”应为《宣德宁夏志》的残本。朱帅锌正为府中所藏一世庆王朱栴修成的《宁夏志》佚失而痛心,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新王朱帅锌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将这部二失二得的《宣德宁夏志》重新雕刻再版行世,并亲自为新版写了序言。[31]序文的落款称自己是“八世孙永斋”,而永斋实际上是九世孙、第十代庆王。为什么自称是“八世孙”呢?这是因为庆藩五世孙、六代庆王台浤在“庚午事变”安化王造反时受株连,革为庶人,本支被开除族籍,后世各王当然就依次递升一辈了,于是“九世”变“八世”。不过这个重刻版本,并不是原志的全貌,而只是一个残本,因为它违背志体常规,无舆图、无前后序跋、无凡例,并在宣德之后还补充若干内容和文字,所以可以断定,这个“三无产品”并不是朱栴所修《宣德宁夏志》的原完整版本。
但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帅锌重刻面世的朱栴《宣德宁夏志》又于明末第三次失踪。在《文渊阁书目》《万历内阁书目》《千顷堂书目》《中国边疆图籍录》等权威馆藏目录中,均查不到朱栴修《宣德宁夏志》的影子。这也是违背常理的,因为《宁夏志》作者显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子,又是当时西北地区率先修成的名志,目录家们是没有理由不收录的。那么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这部志书在明朝后期又奇怪地失传了。1934年,西北名儒张维先生在《陇右方志录》中收录有明庆王朱栴著《永乐宁夏志》,将宣德志写成永乐志,说明作者并未见到志书,所以误记。万历二十九年《重刻宁夏志》再度失传的时间,可以断为万历后期,因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宁夏巡抚杨应聘在为新修成的《朔方新志》所作序文中明确说:“以朔方名志,凡四修矣。”[32]同一志书又在《纂修朔方新志檄文》中曰:“本镇旧志,自万历七年重修以来,时经三纪。”[33]一纪为十二年,三纪为三十六年,加七年,计四十三年,正与《万历朔方新志》纂修时间相符合。所以杨序所谓“凡四修”,当指万历朝的志书,对于万历前的志书已是茫然了。证明在杨应聘主修《朔方新志》的万历四十五年期间,朱永斋《重刻宁夏志》又第三次失传了。到了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纂修《乾隆宁夏府志》时,作者已经不知道宁夏明代首部志书为何名了,而谬称“明藩庆靖王始为《朔方志》”[34]。《府志》还云:“今考朔方旧志,断自万历中年。”清人对于朱永斋的《重刻宁夏志》失踪的时间记录大概也是有根据的。经查《万历朝明实录》,在万历三十七年正月庚子下记道:“庆王府灾,寝宫库藏毁。”[35]六月丁巳又记:“庆王帅锌以本府灾奏闻。”[36]这应该就是明后期《宁夏志》三失的真正原因。明万历七年,巡抚罗凤翔修成的《朔方志》可能也在这场大火中同时付之一炬了。
值得庆幸的是,万历《重刻宁夏志》在民间仍有流传,从藏书印可以看出,福建人徐惟起曾收藏到一部,但又不知何时何故,于光绪二年(1876年)、日本明治九年,“徐藏本”又流到日本,被帝国图书馆收藏(今日本国会图书馆),以后东京图书馆、东洋文库均有影印本和微缩胶片馆藏。但孤本仍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
对于明万历二十九年朱永斋的《重刻宁夏志》是如何从日本回归的,作者有一段亲身经历,简述于下。
1981年7月,中国地方志协会(初称地方史志协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成立大会,我与宁夏大学教授陈明猷先生代表宁夏参加大会。会间偶遇我国老一辈著名方志学家朱士嘉先生,他告诉我,宁夏有一部明代方志流落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后经与日方有关部门联系,希望引回该志,但没有结果。1984年8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西田龙雄先生来宁夏社科院作学术交流,我当时在历史所工作,院里决定派余振贵和我全程陪同。相互认识之后,我告诉他,宁夏有一部明朝方志流传在日本,请他帮忙全书复印寄给我们,西田教授办到了。就这样我们才得以见到明万历二十九年朱永斋的《重刻宁夏志》。该志正文和《艺文》各一卷,分为上下卷,计三万二千字。我经过五年的研究,于1996年出版了三十万字的《宁夏志笺证》,至此宁夏明代首部方志的万历重刻本(复印本),也是宁夏存世的第一部方志得以“回家”并经研究出版。一时间中央和宁夏的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介绍这一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