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时代六盘山文化的至高无上地位

二、创世时代六盘山文化的至高无上地位

六盘山,古称陇山。陇山,是龙山的转音,即“龙的传人”老祖先——中华祖龙的故乡。那么,六盘山文化也可以称为陇山文化。大陇山文化圈大体上包括六盘山脉及其周边的地区,史书谓其西部为“陇右”,东部为“陇东”,合称“三陇大地”,即指今宁夏南部各市县、甘肃省东部和陕西省西部的部分市县。

在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和许多民族的古老记忆里,很多承认本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伏羲和女娲。据神话传说,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或是由伏羲、女娲兄妹婚配而繁衍下来的。所谓神话传说,虽然不能算作信史,但应该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各民族以口传方式承传本民族本部落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在神话传说里的英雄人物,也许是对于一个时代历史文化的人格化,之后又在这些人格化了的“圣人”的身上,逐步增加许多神秘的外衣和光环而再一次被神格化,所以才被称之为神话传说。马克思曾说过,神话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换句话说,神话也是人类反映历史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但是如果我们脱去其神话的外衣,就可以发现古史的许多信息元素,是非常珍贵的,不应该笼统而弃之。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亲兄妹,所谓“兄妹”,大约是已改变了“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的乱婚制,实行两个不同血缘集团之间的婚姻关系。他们恰巧都以蛇为部落图腾,这两个大的集团组成为部落联盟,并日益强大起来,又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进来。因为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信仰,所以就在联盟主部落原蛇图腾的身上,把新成员图腾的标志之一部分加到蛇的身上,在不断“画蛇添足”以后,就出现一个以蛇的形体为主要风格特征的抽象形态——龙。我国许多民族既然认为自己是伏羲、女娲后裔,当然大家也都是“龙的传人”了。同时,作为中国的祖龙、第一龙的伏羲和女娲,又是华胥的儿女,所以中国人又自称是“华人”——华胥的子孙。这种传说,也可以说是先人口传历史的一种“诗史”性的创世文化。它具有神圣的民族共同属性和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重大的历史命题,值得认真研究,而不能轻信与轻否。

那么,作为中国“人文始祖”的伏羲和女娲的老家(发祥地)在哪里呢?学界一般认为,伏羲女娲所生活的时代大约是在新石器时期,当时是处在采集、游猎和原始农业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生计,需要长年不断大范围流动,才能获取最低的生活保障,所以我们不能按照定居农业时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来寻找他们的故里,而要在一个大范围内讨论。学术界和民间对于“羲里娲乡”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古陈地(今河南淮阳)说,另一种是古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说。我认为前者是伏羲部落东迁后,在黄河中下游建国定都的地方,或者是伏羲族系后人在那里建国定都后,为了追念祖先而给伏羲修建了太昊(即太皞、伏羲氏)陵,故称“羲皇故都”。朱镕基同志1997年6月27日在河南考察时,在给太昊陵题词时,写了“羲皇故都”四个字,所表达的可能就是这层意思。古成纪,“就是今秦安县”,“作为伏羲、女娲出生的成纪”,“为羲皇故里”,“是伏羲女娲的故乡”。[1]后至西汉,又在今甘肃静宁县境内设立成纪县,唐朝移治于秦安县境内,北宋间再移治今天水市。但不论是古成纪也好,新成纪也罢,都仍然在陇山之侧的陇右地区,没有离开过六盘山文化圈的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然神化传说虽然能折射出古史的影子,但仅凭传说也有“捕风捉影”之嫌,还要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地考察,包括民间传说来进行相互印证,综合辨证分析以求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第一,古史文献记载。把以伏羲为首的“三皇五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最早提及三皇的史籍是《吕氏春秋·贵公》等篇,各史说法也不尽一致,但是比较一致认为伏羲是推动一个时代文明群体的代表人物,或确有其人。这个部族和他们的领袖人物所活动的地域在今六盘山脉一带。而祖龙伏羲出生的具体地方在哪里呢?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在《史记》的《索隐》中还附录唐朝大史学家司马贞给湫渊作的注释。他认为所谓湫渊,“即龙之所处也。”俗语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位居偏远荒山之中的小小高山湖泊的湫渊之所以能与黄河、长江、汉水一同并列为中央政权帝王级的祭祀点,就是因为这里是“龙之所处”的圣地。这个“灵水”、圣湖在什么地方?在《史记》的《集解》中附录了南朝宋史学家裴骃的注释,确认“湫渊在安定朝那县”;同时《史记》又在《正义》中附录了唐朝另一位史学家张守节的注释,进一步确指“朝那湫渊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的地方。我们从以上所提到地方行政建置(安定郡、朝那县、原州、平高县)和方位(东南)、里程(二十里)来推测,当然就很容易找到湫渊位于今固原市彭阳县与原州区交界地方,具体地点就是彭阳县古城镇甘海村的干海子(亦称东海子)。再者,上古能有资格尊为龙的化身,当首推伏羲,这是古今文献所公认的。由于这层关系,伏羲的后世子孙们才把湫渊视为“圣地”,建祠举行纪念活动。然而湫渊在六盘山地区不止一处,又应如何看待呢?我认为在原始农牧经济时代,古人要生存就得在本部落联盟所控制的地域范围之内定期迁移。从采集、狩猎或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看,在有固定水源的地方“安营扎寨”,相对定居下来的时间虽然不会太长,但毕竟也会有在一个地方住下来的必要,这几处“湫渊”是不是伏羲部落选择的几处临时定居点呢?即“龙之所处”地点呢?这些“湫渊”多出现在六盘山脉固原市境内及周边地区,说明固原不仅是伏羲部落大故里的范围,甚至是他出生的地点,这么说来,中国龙是从固原腾飞起来的也不算妄说吧?

第二,考古支持。大地湾考古发掘,对伏羲故里在陇山又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位于六盘山西麓的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大地湾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把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向前推进到八千年,证明五千至八千多年前,有一支先民已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它早于仰韶、庙底沟和半坡村文化时代,而且前后又有类型上的相似性,这可能就是活动于陇山地区伏羲时代的文化遗存。

第三,民间传说印证。在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崇拜的古风遗俗,认为是葫芦繁衍了人类,所以把葫芦视为“灵物”,甚至于当作先祖的象征。实际上有关葫芦创世与伏羲、女娲创世,只不过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故事的两种版本而已。古文献资料中记载,伏羲姓风,又称瓠戏、匏戏,他与磐瓠(盘古)是同一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或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人格化的杰出“人神”与标志性符号。闻一多、常任侠先生认为:按照古文字同声相假的原则,伏、风、瓠、葫与磐瓠(双声)等字词,都是声训相通的,属于同一音、词。“两种神话,盖同出于一源也。”换句话说,伏羲、女娲也就是葫芦的化身和人格化。

六盘山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葫芦,在六盘山西麓的黄河水系中还有一条名叫葫芦河的渭河支流穿越在“羲里娲乡”的大地中,潺潺的流水,千万年来一直在向人们唱颂着古老的华夏创世纪的史诗。这条享有华夏文明摇篮特殊地位的葫芦河,正是从六盘山脉北段、固原市西吉县与中卫市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流出的,在西吉县境内流过近一百公里后,才又流入甘肃省静宁县,再经秦安县、天水市流入渭河,最终汇入黄河。

葫芦创世的故事是这样的情节:在远古一次大洪水的灾害发生之前,一对好心的兄妹,事先受到天神的启示,躲进一个大葫芦而幸免于难。洪水过后,这两个幸存者为了不让人类灭绝,兄妹二人不得不结为夫妻,才繁衍了后代,挽救了世界。这个故事不仅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育人的故事情节基本相同,发生的地域也都在六盘山脉,这绝非偶然,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固原市,特别是作为葫芦河的发源地的西吉县、海原县一带也是华夏先祖们最早生活、劳动、繁衍过的地方。如果把位于泾源县境内的六盘山主峰比作太阳(伏羲又称太昊、太皞,太阳神的意思)升起的地方,那么作为六盘山北段的月亮山就是月亮的家乡,南北两山如日月同辉,最早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文明之光,是中国祖龙的故里。太阳代表阳性,指男人,象征伏羲,月亮代表阴性,指女人,象征女娲,他们是六盘山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