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宁夏的经济社会...
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文人学士们就主张“经世致用”和“修齐治平”。远在周代时期,老子的“三宝”主张,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和孔子的“三法”思想,即“仁、义、礼”,都是济世救民、休养生息、救治社会的思想良药。历史上凡有识之士,从来就反对读死书,反对书斋和社会脱离,书本和实际脱离,而主张察顺民情,关心国事民瘼。尤其是每当遇到外患内乱、国危民困的社会危机时,往往总是文化人士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率先奔走呼吁,并积极投身到外抗强敌,内修变法的实际行动中去。近代的知识分子们更是如此。1840年之后,在面临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家处于被瓜分和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一些思想家感时而忧国,不仅努力从传统的儒学中寻找救国的办法,而且大力提倡复兴子学,主张“通子致用”,积极在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提取救治社会挽救国运的良方良药。甚至还有一些先知先觉的文人们,大声疾呼要“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从而带来了“西学东渐”的文化新局面。前人尚且如此,难道现在我们不更应当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当前伟大的“四化”大业中去吗?前面已经提到,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的哲学社会科学如果不为经济基础服务,它就失去存在的前提而成为空中楼阁。所以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书斋,迈开双脚,面向社会,深入实际,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投身到生产和变革的实践中去,开展调查研究,对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为振兴宁夏献计献策。可以说,凡是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都应当是我们社科理论工作的重点课题。例如自治区党委提出“北部重振、南部开放、中部上台阶”的工作思路,自治区制定的《“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以及将要实施的《科技兴农“双十”推广示范工程》《南部山区扶贫开发十大工程》,尤其是给宁夏子孙后代造福的“1236”工程等,就是全区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必选研究课题。也只有这样做了,才是深化社科理论研究的重要途径,才能反映出社会科学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要尽可能有所作为,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因此,我们无须怨天尤人,而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开动脑筋,主动把自己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所形成的僵化的思维定式,向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思路转轨。伟大的时代在呼唤社会科学,我们身逢盛世,大有用武之地,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机遇,选准目标,付之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