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战争时的宁夏

汉匈战争时的宁夏

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包括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军事冲突,几乎成为绝大多数政权的主要边患。这种状况延续了几千年,最早见诸史书是从夏末商初开始的。《竹书纪年》记有商王高祖帝乙(名汤),派兵到北方伐胡、建城的事。《周易》又记录了商朝殷高宗(名武丁)“伐鬼方,三年而克之”的事。《后汉书·西羌传》也有“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的记录。类似的记载可以说是史不绝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北方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据正史所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先后出现过土方、鬼方、猃狁、戎(西戎、犬戎)、羌、胡、匈奴等名称。大约到了战国时期,北方许多游牧部落经过内部互相兼并、融合,重新组合后形成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匈奴汗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将北方各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为了消除“胡患”,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曾派大将军蒙恬率军30万,用武力把匈奴(北胡)人从黄河两岸的塞上赶到了大漠以北绝远地区。但是,秦朝短命,仅存在14年就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掀起的反秦浪潮推翻了。当秦汉之交中原大乱之际,匈奴又乘机返回故地,重新活动于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再次构成对新建大汉王朝的巨大威胁。这时,匈奴已完成“东击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和“侵燕代”的兼并战争,在汉朝的北方、东北、西北建立起一个包围中原的幅员辽阔、“控弦三十万”的强大汗国。汗国居中设单于庭(相当于中原王朝的中央朝廷,地址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又把全境划分为中、左、右三部。中部由单于庭直辖,左、右两部各委左、右贤王管理。以王庭为中心,左贤王管东方,右贤王管西方,汗国的总首领称为“撑犁孤涂单于”(译意是“伟大的天子”),简称“单于”,单于族姓挛鞮氏。

汉朝初期,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国家对边疆的事务可谓鞭长莫及,没有力量抗击匈奴的屡屡内犯。当高祖刘邦在七年(前200年)遭遇“平城之围”(被匈奴军围困在今山西省大同,险些全军覆没当了俘虏)以后,不得不采纳大臣娄敬(后赐皇姓,改名刘敬)的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外交政策,将一个又一个假“宗室”女封为假“公主”,送到“兄弟之邦”的单于庭,并加强与北方的通商,把中原的名贵奢侈品源源不断输送给单于及其大小首领,以结好匈奴的奴隶主贵族们,企图换取北方军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汉室社稷的稳固。但是,匈奴的奴隶主贵族们表面上同意与汉室“结为兄弟”,实际上既要中原的美女,更要中原的财宝和劳动力,所以匈奴的马蹄并没有停下来,仍然不断南下侵扰。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率部入犯河套以南和北地郡,宁夏屯田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单于亲自率14万骑兵从河套大举入侵,一直打到朝那县,毁长城、破萧关,北地郡太守孙卬战死,皇帝的行宫回中宫也被焚烧,今宁夏固原市和甘肃省的庆阳市大量人口和牲畜被掳掠,引起汉廷朝野的极大震惊。甚至有一次“胡骑”的前锋部队已在甘泉宫和京都近郊的柳棘门、霸上耀武扬威了。

汉室在韬光养晦中一刻也没有忘记做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向北边移民屯垦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塞上储备军粮的数量年年增加;推行“马复令”后,军马大增;兵器制造、士兵训练等都在加紧进行。汉武帝继承皇位(前140年)后,在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础上,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当西汉政权完成了中央集权建设,出现史无前例的民富国强的繁荣局面之后,这时国库充裕,兵强马壮,反击匈奴的军事物质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于是汉武帝下决心让中原的“带甲之士”与塞外的“控弦之士”展开一场大较量,以彻底解决国家的北方边患。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围”(马邑,今山西省朔县。时武帝派马邑财主聂壹诈降献城,计划诱袭匈军,活捉单于。事被识破,匈奴拒绝和亲,汉匈表面和平被打破)成为汉匈大战的导火索。从元光二年开始打了二三十年的持久战,其中主要战役有3次。

第一次大战: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军入侵上谷(时治沮阳,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汉将卫青、李息等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和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分头出击。卫青领兵出云中,西巡榆溪塞,绝梓岭,于灵洲境内的黄河上架设桥梁,过河翻越贺兰山直抵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把在河套以南的匈奴楼烦、白羊王逐出塞外,俘获数千,牛羊百余万,恢复黄河以南的富庶土地,重新修复秦始皇时在黄河沿岸修筑的城塞,凭黄河天险以为固。为加强对匈奴的防务,汉廷在北方河套地区增设朔方郡(今内蒙古乌拉特旗东南)、五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并移民10万到朔方郡屯垦。为了统一北边要地的军政管理,后又在郡级之上增设朔方刺史部,今宁夏北部属北地郡,也划归朔方刺史部管辖。

第二次大战:因匈奴连年南下,北部从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西南)到朔方不得安宁。汉将卫青于元朔五年至六年(前124—前123年),两次出塞迎击并重创匈军。元狩二年(前121年)夏,将军霍去病和公孙敖同时从北地出兵攻击匈奴。作战中,公孙敖军迷失道路,失去攻击目标,未能按原计划与霍去病军会合。霍去病独军挺进,过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直达祁连山,大败匈奴,斩三万余人,俘匈奴大小首领二千余人,匈奴浑邪王率众四万余人降汉。匈奴经过这次重创之后,再也无力南下,北地、陇西、河西等地免除了匈奴的威胁和骚扰。

第三次大战: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再度联合作战,分别从定襄(治成乐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代郡出发,展开规模空前的歼灭战。“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又有“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北地郡都尉卫山,全力配合,保障后方安全,物质支援也非常有力,战后被封为义阳侯。卫青所领军队与匈奴单于会战于大漠以北,单于不支而向西北遁走。汉兵“捕斩首虏凡万九千级,北至寘颜山赵信城而还”。霍去病所领军“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人”,至狼居胥山,“临瀚海而还”。经过这次大决战后,匈奴远徙到大漠以北。此次战役,匈军损失八九万人,被俘数千人,汉军还收获牲畜万余头,匈奴元气大伤而远遁,“幕南无王庭”,北边战略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得到一定的休养生息。于是从朔方郡、北地郡到武威郡一带,即河套“河南地”广大地区纷纷大兴水利,开渠屯种,掀起一个开发高潮。不几年,就因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不得不将此北地郡一分为二,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在宁夏南部析置一个安定郡,治所设在高平城(今固原市原州区)。今宁夏南北两地,在败匈之后都赢得了一个大发展的机会,创造了宁夏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