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志创新表现

(三)新方志创新表现

30多年来,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方兴未艾,轰轰烈烈,史无前例,在这场举国上下“盛世修志”的文化建设高潮之中,修志人既坚持传统的方志文化原则,同时也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主要表现在志体创新、志中套史、内容增广和扩大表彰面等方面。

1.志体创新

一种文化品类的体裁、凡例、篇目和逻辑结构,综合称之为体例。史有史体,志有志体。旧志书一般包涵“六体”,即记、志、传、图、表、录。而本轮修志创立了一种新体例,称之为“概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黄炎培主修的《川沙县志》中,于各分志前均列有“概述”,但严格来说,它只相当于今天新志书篇、章之前的“无题小叙”,即本篇章的内容提示——“帽子”。真正将志书“六体”升格为“七体”,即增列“概述”作为七体之首,则是本届新修方志的一个创新成果,首见于1997年5月8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其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21]《规定》打头第一的“述”字,就指“概述”,从此以后,“七体咸备”是新方志的验收标准之一。

为什么新方志要增设“概述”一门呢?因为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太快,分工更精细,内涵日益纷繁,所以新方志不比旧方志,其文字量少者,也是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字,多者甚至达千万或者数千万字的鸿篇巨制,这就给读志用志人造成诸多不便和极大困难,往往是“望志兴叹”,无所适从。新方志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才应运而生添设这个新门类——“概述”。在志书主体门类——各分志之前,写一篇名曰数千字至万把字的“概述”,对全志书进行概要性简述,让读者鸟瞰式俯览全貌,以收一方地情尽在指掌之中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读斯文,全志内容大致了了。如有特殊需要,可以再查篇目,按图索骥去研读志书其它篇章。可见“概述”起到志书的“窗口”和“导读”的作用。

另外,“概述”还有两个突破:其一,突破方志“述而不作”的旧规,即打破志书只对事物运行轨迹进行记述,而不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概述”中,既可以如司马迁写《史记》那样,于必要处作“太史公曰”式画龙点睛的点评,也可以作大段的论述、论证,甚至可以把“概述”写成一篇大论文,论家乡——省、市、县、乡、村志;论行业——农业、水利、交通、文教、科技等专业志。其二,于“概述”文末写一段“展望”,它又突破了志书只记述存在的事实,而不作推理性记述的传统笔法。为什么要作此处理?因为既然“概述”已经承担了揭示规律的任务,那么就要给读者一个认识事物运动全过程的线路图——发生、发展、走向、结局和发展趋势的全景交代。新方志有指导工作(资政)、地方官员“资治通鉴”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备史之征”的资料类书,所以展望之增,就提高了新方志的实用性、使用价值和学术档次。

2.志中套史

由于志书的结构是按照“横排门类,竖记内容”的方式成书的,其结果必然把各项事物的历史脉络切断了。为了补救这一弊端,方志人又将其他文化品种中的《大事记》借来,置于志首,以补志中史之断裂和碎片化,即给读志用志者一个历史背景的存照。实际上此法早在南宋朝高似孙编纂的《剡录》(即浙江嵊县第一部县志)志前就已首列《县纪年》,实际上就是后来所称的《大事记》,但在志书中并没有普遍采用,更没有上升为志体之一。直至1985年4月1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通过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才正式规定“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有记、志、传、图、表、录等”六大体裁为新志书的“志体”。所以《大事记》列入志体,也可以视为本轮编修新方志的一项对于体例的创新。

3.内容增广

本轮修志于分志之中又增加了《社会志》新内容。新旧方志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新方志更注重它的应用性、服务性,也就是“读志”“用志”。旧方志一般在“六体”之下不设《社会》一目,其内容多散见于《风俗》《方言》《恤政》《典礼》《学校》《户口》《物产》等类目之中。新方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分志中创立《社会志》,内容包括:人民生活(结构、分布)、婚姻家庭和姓氏、人口(结构、分布)、社会福利、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方言、陵园墓碑、寺庙、民间歌谣、传说等,特别是集中记录新社会新风尚和新变化,从而加强了新方志的时代性。正如胡乔木所说:在志书中设立《社会》门类,“这是很好的、是旧方志所没有的。但《社会》这个门类中,究竟要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值得研究……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解决。”[22]现在全国各级各类新修志书之中,除了坚持“七宝体”大原则之外,在志书的门类中同样把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科教、文化、人物和社会等项内容作为分志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4.扩大表彰面

方志传人,是志书的老传统,并有“盖棺定论”“生不立传”的传统志规。但是新方志远远不止于此,而是更要大张旗鼓为人民群众和英雄模范人物树碑立传,要为劳动人民中的能工巧匠青史留名。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英雄辈出的新时代,而志书本身又是“表彰之书”、“赞扬家乡美”之书,在一部百万字的皇皇巨著中,只表彰几位故世乡贤人物是远远不够的。为扩大表彰面,增强正能量,壮大乡贤队伍,同时又不违背“生不立传”的好传统,本轮修志人在实践中摸索和创立了一种两全其美的新方法,即将《人物传》进行分解,一分为三,分别为《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三种类型之三个层次。在《人物传》中,仍然执行“生不立传”的传统志规,严格控制入选人数,在乡贤之中贡献大、无争议的标杆式人物为首选。《人物简介》,历代乡贤人物全部入选,亦不问故世或存世,一律按业绩定取舍,以志书《凡例》的规定条件为标准。《人物表》包括《名表》《名录》,将革命英烈、受表彰的各类英模人物(包括集体表彰、授名)统统载入志书。另外在全志书的各个部分,尽量采用“以事系人”方法,再联系实际表扬部分相关人员,从而充分体现方志“扬善”“溢美”“传贤”和表彰家乡的传统。

中国方志文化是多源的,源远流长的,并不断吸收各方面优秀文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变例”,才逐步发展、丰富、完善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特产。方志文化的运行轨迹,大约是滥觞于殷周,发展于汉唐,成熟于宋辽,定型于南宋,全盛于明清。目前所出现“盛世修志”波澜壮阔的修志热潮,是中国方志文化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即旧方志跃入脱胎换骨全面创新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全新时代,是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支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有幸参与到运用马列主义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新材料编修新时代新方志的伟大实践中,是我们人生一大幸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的万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即扬弃旧的、创立新的,我们这一代人所编修的新志书,并不是终点,下一代人仍对它进行创新,永无止境。

【注释】

[1]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周书十一·多士第廿》,中华书局,1986年。

[2]林尹注释:《周礼今注今译》卷四、六,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3]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载《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2012年。

[5]林尹注释:《周礼今注今译》卷四、六,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6]脱脱等撰:《宋史·职官三》,中华书局,1977年,第3856页。

[7]赵庚奇:《修志文献选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8]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选编:《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9]《胡乔木对地方志工作的指示、批示》,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选编:《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10]《胡乔木对地方志工作的指示、批示》,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选编:《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11]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8月1日),载《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12]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8月1日),载《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13]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86年12月24日),载《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14]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86年12月24日),载《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15]转引自李鹏总理在接见《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1996年5月6日),载《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地方志工作条例》(2006年5月18日),载《宁夏史志》2006年第3期。

[17]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86年12月24日),载《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18]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19]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地方志工作条例》(2006年5月18日)载《宁夏史志》,2006年第3期。

[21]《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载《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

[22]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86年12月24日),载《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