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引黄灌区人民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宁夏平原引黄灌区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宁夏区情的水利开发技术和治黄经验,使宁夏引黄灌区的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为适应无坝自流引水,宁夏人民创造了一整套相应的工程设施。比如修筑迎水入渠的“迎水”,即用块石镶砌,修筑与河平行的傍河长堤,堤长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堤顶稍高于渠道所需水位,利用黄河比降较陡的有利条件,争取较高水头,使河水小时有足够水量入渠,河水大时也可溢出,防止水溢坏渠。为了能够有效地调节干渠水量,在迎水
以下渠段临河一面的渠堤上设置退水闸一至数处,水小则关闸,水大则开闸,使得水量为人所控制,灌溉之水得以满足,多余之水泄入河中。为控制渠道所需水量,在退水闸以下渠道上修建进水闸(俗称“正闸”)一座,各支渠口都设有石闸或木闸,从干渠分水,斗渠口亦设闸从支渠分水,宁夏方言称之为“渠口子”。宁夏引黄灌区各干渠都是顺河方向,自上而下,次第开口,并列而行,有因此渠水位低,乘便接引其他高水位渠水,来灌溉本区内高田的,则置木槽跨渠上以通疏,名曰“渡槽”或“飞槽”。为畅利排水,凡入河之排水沟,往往与渠道交叉穿引,沟被渠阻,则于渠下建洞通流,名曰“暗洞”或“芦洞”。为防止山洪对傍山渠道的危害,在山洪沟口处设置排洪闸排泄山洪或做过沟渡槽或做过沟涵洞来通流。这些工程设施相互配合,运用自如,显示出宁夏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宁夏古代劳动人民除了水利工程设施方面的巨大成就外,还积累了许多治水、用水、管水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制度,甚至沿用至今,长盛不衰。宁夏治渠管水,历代都设有专管机构和专职人员。历任地方官都视渠务为要务。坚持“民办、公助、官督”的方针,修、管、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黄河水虽带来灌溉之利,但泥沙较多,常淤塞河道。故每年灌溉之后,必须组织人力对渠道进行清淤,以保证当年灌溉之需。因此每年的春分节后立夏节前都要组织农民进行“岁修”。岁修工程及工料的确定,在每年冬灌结束后,冬至节时由官府召集士绅,对下年应浚应修各项工程及所需人工物料进行踏勘估算。岁修工料由本渠受水户民按亩均摊。岁修用工一般是2亩田出一个工日,60亩地为1份,出1人在渠上做工30天。岁修用料,主要是柴草,距渠道近的交纳物料,以折抵水费,距渠道远的交纳现金,以采购材料和开支管理经费。农民视渠道“岁修”为农业灌溉之本,故家家踊跃,户户支持。灌溉用水,实行封俵轮灌制度。即放水后采取“严防实闸,逼水到梢”的办法,将上中游支渠斗口一律封闭,逼水到梢,再由下而上,逆鳞浇灌,称“封水”。在封水的同时,对于上中游灌水需时较长和高田灌水难的支渠,酌情留给一定水量,使其能与下游同时灌完,称“俵水”。所谓封俵,就是有节制、有秩序地开口放水,封俵失宜,水泽难周。干渠长者数百里,短者数十里,必须由水利官员为之封俵,故有头轮水(夏灌)、二轮水(秋灌)与冬水(冬灌)之说。为保证上、中、下游均衡受益,每轮水无论干渠、支渠均需坚持封俵轮灌制度,不得紊乱,违者严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