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孔由来
孔庙,别称文庙,是祭拜孔子的祠庙。孔子卒于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次年,乡人为了纪念他,在其故国曲阜的故宅初立孔庙。自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之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被历代统治阶级推崇为文圣人,至东汉永兴元年(153年),孔庙改扩建为国家祭孔的祠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孔子又被加封为“文宣王”,从此孔庙亦呼“文宣王庙”。明清二代,全国各地大建关羽、岳飞“武圣人庙”,简称“武庙”,孔庙则与之相对应简称“文庙”,并成为各级儒学的主体建筑。
儒家思想逐渐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主流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从而儒家经典亦同时占领了封建教育的全部阵地,成为最高教条,被尊为教书育人、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接班人的正统教科书。
汉代以后的历代官学教育,既然是以儒学思想教化学生为目的,那么儒学鼻祖孔子,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师生们顶礼膜拜的圣人,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成了生员的必修功课。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机构先后有塾、党、庠、序、学等不同名称,到元、明、清三代,基本上均以某某“儒学”呼之,所以封建教育,即传承儒学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学府也就统称为儒学,它既是一种学术思想体系的名称,又是传习这种理论体系的教育机构。
作为官办学校的儒学,设于京师的最高学府,名曰太学(或称国子监),设于省、府、县各级者,即呼某某儒学。
各级儒学均以官颁儒家经典作为统一的课本。同样,祭孔也是儒学统一的法定仪式,所以作为官学的儒学机构与作为祭孔殿堂的孔庙,都是其不可或缺的两大组成部分。因为两者的尊孔,养成孔儒思想,做儒家学说的继承人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这就形成了凡儒学必与孔庙同建、共存,缺一即被视为非制的传统规范。
据宁夏地方志记载,有文可考的宁夏儒学始建于明初。由于明季宁夏偏处北方“九边重镇”的国防前线,地方行政建置不设府、州、县而改设镇、卫、所的军事管理机构,故官学亦称卫学,初名曰“宁夏中屯等卫儒学”[1],后改“宁夏等卫儒学”[2]。清代,宁夏重改军卫制为府、州、县制,隶辖于甘肃省,儒学亦改为府、州、县学。前明时期,宁夏儒学和孔庙地址在镇城效忠坊北和副总兵署的西侧。清代改迁坐落在府城中部偏北,时称什字街(今银川鼓楼一带)西北方位的一大片街区内(相当于今银川市文化街、湖滨街和民生街、鼓楼北街片区范围中)。
由于清季甘肃省宁夏府与首县——宁夏县、宁朔县三衙同治一城,所以府县二级儒学和孔庙亦同建于一处。
所谓儒学,实际上是由学宫(教学场所)、孔庙(祭孔殿堂)和其它辅助建筑三大部分组合而成的并以孔庙为中心的一处宏大建筑群。孔庙居中,两侧为儒学(学宫),其右(西)是宁夏府儒学,其左(东)是宁夏、宁朔二县儒学。这所儒学、孔庙建筑群均于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中震毁,而又于次年重建并不断添建完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