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地震前后甘肃省社会状况

三、海原地震前后甘肃省社会状况

1920年,甘肃、宁夏和青海尚未分治。当时的宁夏地区,从贺兰山到六盘山的各县均归甘肃省管辖。时甘肃督军兼民政长是北洋集团皖系干将张广建(安徽合肥人)。由于袁世凯死亡,皖系头子段祺瑞在直皖火并中失败,张广建失去了靠山,手下处于树倒猢狲散的境地。加上张广建自1913年督甘以来,任用私人,打击异己,贪污敛财,追随北洋集团,支持袁世凯称帝,配合“段合肥”打内战,搞得全省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引起全省人民的痛恨。甘省工商各界,在知识分子带动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自治运动”,主张“甘人治甘”,其实质就是“驱张”“倒张”运动。而这一运动,又被地方汉回各实力派所利用,引导为一场“易督风潮”。所谓“易督风潮”,就是地方汉族武装集团与回族武装集团,争夺甘肃督军位置的斗争。这时,张广建已成为孤家寡人,省令不畅,地方实权早已被武人们所分割。在全省八个军镇中,汉回军人各占一半。汉族方面是:陇东镇守使陆洪涛、陇南镇守使孙繁锦、肃州镇守使吴桐仁、河州镇守使裴建准。回族方面是:宁夏护军使马福样、宁海(青海)镇守使马麒、凉州镇守使马廷勷、甘州镇守使马璘。这帮小军阀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汉族一方推举陆洪涛为头子,回族一边拥马福祥为首,双方为争夺省督大权,剑拔弩张,准备兵戎相见。这就是海原大地震时的甘肃时局。所幸北洋政府已意识到甘肃是民族地区,情况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殃及整个西北大局和全国的局势,便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处理方法,即任马福祥为绥远特区都督,并把其子马鸿逵任命为陆军第五混成旅旅长,随父调离宁夏,所遗宁夏护军使改由其侄马鸿宾升任,釜底抽薪,稳定了回族武装集团;另外,任命原绥远督军蔡成勋为甘肃督军兼省长,并让陆洪涛护理甘肃,蔡并不实任,实际也是让陆洪涛变相接管甘肃,汉回双方各有所得,从而化解了甘肃一场政治危机和可能酿成的军事冲突,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是,海原大地震之后的甘肃省,社会诸多矛盾并没有解决,对于救灾一项仍是无能为力。灾民仍然流离失所,自生自灭,苦不堪言。因为甘肃在前清时代,就是国家的协饷省份(相当于今对口扶贫),民国以后,协饷终止,地方财政本身就入不敷出,在武人当道的特殊年代,唯一的所谓“自救”办法是饮鸩止渴,增加赋税,广设捐目,在每一个活人身上做文章。正如坊间戏称“百物皆有税,唯有屁无捐”。甚至不得不开放烟禁,鼓励农民大种罂粟,开征所谓“烟亩罚款”,人民的负担由此可见一斑,财政窘迫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