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的军事功能
2025年10月12日
二、烽燧的军事功能
烽燧的出现要比长城早,烽燧是“点”,长城是“线”,众多烽燧的点连接形成了长城一线。烽燧设置面宽,选择性大,防御面广,而长城则是线与带状固定的防御工事。烽燧是边防线战区中最基层的军事单位,其职责为9个字——谨候望、通烽火、备盗贼。一般情况下是每墩守兵3至5人,每年分2班或4班轮流值守,称为“班兵”。宁夏的“班兵”兵源大多由陕西西安、汉中和宁羌等地军户担任。按照宁夏明朝有五六百座墩台计,每墩平均二三人值守,每轮班班兵约1800名,每年2轮约3600名,4轮约7200名。他们的防御武器为传统的大刀、长矛,攻击性武器则是弓箭、火器、石木、钩刀等。
明嘉靖年间,守墩的军事装备有所改进,每个烽墩都增添一个小型的佛郎机铳。这种小铳每个重二十斤以下,射程远达六百步。“每墩一铳,以三人守之。”[10]这种新武器比弓箭的威力大得多,弓箭的射程一般不超过一百步(八九十米),佛郎机铳的射程六百步(五六百米)。
墩兵军纪明、细、严,轮值墩兵必须昼夜在岗,有敢擅下墩台者,将受到严厉惩罚,“无贼至,捆打一百,割耳;有警,军法示众。”“应备什物军器,欠缺一件者,墩军捆打一百,割耳,仍罚月粮置办。”“应备什物军器,虽不欠缺而不如法者,墩军捆打四十,扣月粮改置。”[11]如此残酷的惩罚制度,加上长官克扣粮饷,迫使班军逃跑的现象经常出现。烽燧不仅有抗阻北方游牧民族部落入犯的作用,实际上还应当有防范中原人民和边防军外逃的作用,其防御功能应该是双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