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总 序
第一章 绪 论
一、传播与社会发展:从乡村到都市的关系变迁
二、研究框架:媒介生态与城市传播视野下的发展考察
(一)本书研究思路
(二)媒介生态学:系统论观点指导下的分析
(三)城市传播:一个新的研究范式的尝试
第二章 纽约信息传播网络发展与特征
一、纽约基本情况概述
(一)纽约的发展历程
(二)纽约的政治地位
(三)纽约市的独特经济地位
(四)纽约的文化地位
二、纽约信息传播网络演变历史
(一)报纸为主体的单一传播网络(1700—1920年)
(二)广播电视为主体的多元传播网络(1920—1990年)
(三)跨媒体、跨行业的信息传播网络整合(1990年至今)
三、纽约现有信息传播网络的基本构成
(一)报纸
(二)期刊
(三)电台
(四)电视台
(五)新媒体
四、纽约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特征
(一)管理理念流变——自由与控制的博弈
(二)管理机构权力制衡
(三)多重管理手法并用
(四)管理新趋势:重视对新媒体管制
五、纽约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经济特征
六、纽约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文化特征
七、纽约信息传播网络的主要特征
八、纽约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效能的评价
(一)地域文化和地理特点
(二)影响力
九、纽约信息传播网络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
(一)殖民地中心为媒体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二)大众媒体成为社会运动的重要发源地
(三)经济因素是制约网络形成的因素
(四)政治经济文化与网络互动
(五)城市变迁影响信息传播网络结构
(六)信息传播网络对外宣传城市形象
(七)信息传播网络对突发灾难的协调功效
十、纽约模式:值得借鉴的经验和问题
(一)提高开放度,打造知名媒体
(二)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网络在促进公共决策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三)重视网络内的媒体创新发展
第三章 伦敦信息传播网络发展与特征
一、伦敦基本情况概述
(一)伦敦概况
(二)伦敦城市地位
二、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发展历史
(一)印刷术的发明和传入:纸质媒介网络发展的基石
(二)都铎王朝的印刷管制:初期信息传播网络发展的“暗战”
(三)混乱的内战时期:纸质信息传播网络大发展
(四)革命与复辟时期:伦敦报刊传播网络发展的起起伏伏
(五)知识税兴废两重天:伦敦信息传播网络进入“便士”时代
(六)蜕变与整合:《每日邮报》与现代报团
(七)音画时代开幕:从电影、广播到电视
(八)“二战”后的商业主宰时期:信息传播网络的大变革
三、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现状
(一)报纸
(二)广播
(三)电视
(四)期刊
(五)互联网等新媒体
四、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外部生态环境分析
(一)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外部政治力量——时隐时现的“手”
(二)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外部经济力量特征
(三)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外部文化力量:公益和冲突
五、伦敦信息传播网络与城市发展关系
(一)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总体特征归纳及评价
(二)伦敦信息传播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特征
六、伦敦模式:值得借鉴的经验与问题
第四章 东京信息传播网络发展与特征
一、东京基本情况概述
二、东京信息传播网络的历史演变
(一)近代东京报纸的起源:从“大报”“小报”到“中报”
(二)在动荡中发展的杂志:从战前全盛到战后再生
(三)广播、电视:从一元化管理到与民营商业并举
(四)日本五大报系的确立:报纸的企业化与集团化历程
(五)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互动、立体的大众传播网络形成
三、东京现有信息传播网络的基本构成
(一)报纸:报业王国的中心
(二)杂志:出版业的支柱
(三)广播电视:从公共与商业并存到数字化共进
(四)新媒体:移动媒体发展的典范
四、东京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特征
(一)广播电视:“制度的媒体”
(二)报业:“民主之风”与“客观中立”的辩驳
五、东京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经济特征
(一)报业:良好生态环境下形成的双重垄断格局
(二)杂志出版业:垄断化发展态势和两极化结构
(三)广播电视:政府管制下的事业扩张
(四)传媒集团扩张的另类路径:报业集团与广电集团的捆绑
六、东京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文化特征
(一)东京传媒影响力向国外延伸的限制
(二)传统文化及国民性在东京大众传播网络运作中的体现
七、东京信息传播网络的主要特征
(一)报纸发行网络的高密度覆盖
(二)追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为主导
(三)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联
(四)传媒集团结构:综合信息产业型发展
(五)媒体国内外影响力及全球化扩张中的两个反差
八、东京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效能的评价
九、东京信息传播网络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
(一)历史中的城市经济发展与东京传媒业
(二)作为区域社会的东京与东京信息传播网络的关联
(三)东京大众媒体对城市发展的反作用
十、东京模式:值得借鉴的经验与问题
(一)经验借鉴
(二)教训与问题
第五章 首尔信息传播网络发展与特征
一、首尔基本情况概述
(一)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地带
(二)首尔的信息化建设与媒体概况
二、首尔大众传播信息网络的历史演变
(一)朝鲜半岛早期
(二)大韩民国时期
三、首尔信息传播网络的基本构成
(一)首尔杂志业
(二)首尔报业
(三)首尔广播影视业发展的状况与特征
(四)首尔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与特征
四、首尔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特征
(一)韩国传媒业与政府的关系变迁
(二)首尔信息传播网络管理的理念:从鼓励垄断到鼓励竞争
(三)首尔信息传播网络相关管理机构
五、首尔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经济特征
(一)传统媒体的集中性
(二)传统信息网络的稳定性
(三)互联网络的普及性
六、首尔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效能的评价
七、首尔信息传播网络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
八、首尔模式:值得借鉴的经验与问题
(一)竞争导向:开放时代传媒政策的应有之义
(二)增量指向: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全球化指向:提高信息传播网络的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第六章 上海信息传播网络发展与特征
一、上海基本情况概述
(一)上海概况
(二)上海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
(三)上海的主要城市特征
二、上海信息传播网络的历史演变
(一)近代以报刊为主、广播为辅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元信息传播网络建设(1949—1978年)
(三)新时期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完善时期(1978—1998年)
(四)新世纪:多媒体形态相互融合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
三、上海现有信息传播网络的基本构成
(一)报纸
(二)期刊
(三)广播电视
(四)互联网
(五)新媒体
(六)媒体融合
四、上海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特征
(一)传统大众传媒的政府管理体制
(二)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政府管理体制
五、上海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经济特征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限商业化运作
(二)集团化竞争
(三)竞争相对缓和
(四)资本经营
六、上海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文化特征
(一)海纳百川
(二)细致入微
(三)关注生活
(四)重视本地
七、上海模式:信息传播网络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
(一)信息传播网络的源起依赖于城市的经济、社会与历史条件
(二)信息传播网络的发展与城市母体的互动
(三)政治力量对信息传播网络发展的决定作用
(四)技术的进步带来信息传播网络的变革
八、上海模式:信息传播网络的主要特征
(一)集团主导的立体式混合覆盖的网络结构
(二)网络结构欠均衡
(三)新媒体发展变革相对强势
(四)开放式网络
九、上海模式: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效能的评价
(一)效率与公平的博弈
(二)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七章 比较与展望:国际大都市信息传播网络发展的特征与未来趋势
一、技术改变关系:国际大都市信息传播网络变迁的主线
二、公平与效率:国际大都市信息传播网络的运行逻辑
(一)文化公平与话语公平
(二)运营效率与运行效率
三、双赢与共生:都市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一)媒体生产与都市知识关系的互动
(二)媒体内容与都市文化气质的互动
(三)媒体形式与都市生活方式的互动
四、起点与终点:来自发展传播学的观照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