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元信息传播网络建设(1949—1978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元信息传播网络建设(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首先完成了对旧新闻事业的改造,上海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继续蓬勃发展。其中,上海报刊网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的报业新格局;上海广播电视网发展迅速,特别是有线广播网的建立使上海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有效覆盖到上海各郊县;而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的大众传播媒体——电视,则提供了实体影像的跨域传播。上海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由报刊、广播、电视三者主要构成的多元化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当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30年,上海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的发展道路是有曲折的,其间还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都曾一度阻碍各项新闻事业发展。

1.新时期党报为核心的报刊业格局初步建立

(1)对旧上海报刊业的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创办了不少反动宣传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承担起改造旧新闻事业的任务。根据上海新闻界的实际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对性质不同的信息传播机构分别实施接收、军管和管制的不同措施。

到1949年8月22日止,共接收了《中央日报》《和平日报》《东南日报》《时事新报》《大晚报》《新夜报》《前线日报》《大众夜报》《立报》《华美晚报》《中华时报》《自由论坛报》《新中日报》《金融日报》、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华东通讯社、新闻天地社、建军导报社、时政评论社、经济新闻社、银行通讯社及中华日报印刷所、新中国印刷所等。实行军管的报纸有《申报》《新闻报》《大陆报》和《益世报》等。先后受到停刊处分的报纸有《群众报》《民众晚报》《经济日报》《铁报》《活报》《自由论坛晚报》《飞报》《罗宾汉报》等[36]。此外,对于外国团体与个人在上海创办的报纸,一律采取直接封闭的政策。

至此,党对旧上海新闻事业的改造基本完成,为此后党的新闻事业新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建设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2)以《解放日报》为核心的报刊网络格局形成

1949年5月28日,即上海解放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它是在接管《申报》后在该报原址创办的,取得上海军管会登记新字第一号。其版面内容涵盖了本市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报道范围全面,注重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为照顾华东地区的读者需要,1951年1—8月期间《解放日报》曾分外埠版和本市版分别出版。

除机关报《解放日报》外,上海还陆续创办了一大批报刊,其中既有党和政府创办的,也有私人经营的报刊,包括日报、晚报、综合性报刊、专业性报刊等,品种繁多,内容也丰富多样,基本上满足了社会不同读者的需要。继《解放日报》出版之后,陆续创办的报纸有《青年报》《劳动报》《新闻日报》《上海新闻》《沪郊农民报》《上海警总》《上海铁道》《人民文化》《剧影日报》《大报》《亦报》等[37]

此外,对于在上海解放前被国民党封闭的进步报刊,党及时给予支持,帮助其复刊和发展,包括《新民晚报》《大公报》《文汇报》等。

除报纸外,上海解放后也创办了不少期刊杂志。经核准发给登记证的共49家,到1950年9月增加到53家[38]。新创办的期刊杂志种类繁多,包括综合类、工商经济类、科学工程类、医学卫生类、文学艺术类、语言文字类、文化教育类、青年妇女类、宗教类等。《时代》《世界知识》《展望》等影响较大。至20世纪50年代,上海报刊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新格局。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影响下《新民晚报》和《青年报》先后被迫停刊。1967年1月《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也受到影响沦为制造混乱舆论工具。在这种形势之下,上海许多报纸已很难正常出版,有些报纸仅靠编发新华社电讯来支撑,更多的报纸被迫宣布停刊。社会上涌现出《工人造反报》等一批造反组织报纸。“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的报刊界在“四人帮”的控制下,形成了一个以《文汇报》为领头羊的舆论宣传阵地,直到1977年拨乱反正之后,才又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2.广播网的继续发展与完善

(1)无线广播的发展

自上海解放到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的广播事业发展迅速。1949年5月27日,上海军管会接管了国民党上海广播电台,当晚即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对外播出,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了。

之前沪上就存在的私营电台由于经营不善,于1952年提出公私合营申请,经上海市政府批准,10月1日公私合营性质的上海联合广播电台诞生。195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应私方申请收购了其股份,上海联合广播电台正式并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积极响应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提出的“发布新闻、传达政令;社会教育;文化娱乐”四大任务,先后开办了《本市新闻》《华东新闻》《国内外新闻》《评论及其他》《通讯及其他》《布告、法令》《时事讲话》《广播漫谈》等新闻类节目;社教节目有《社会发展史》《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政治学习问答》《俄语广播讲座》《王小妹谈时事(生产)》等;文艺节目丰富多彩,1953年前后占到整个广播时间的60%—70%,特别是戏曲节目,当时有四个频率集中播放南、北方戏曲;服务性节目有《群众服务》《每日菜单》《剪裁和编织》《邮电常识》以及各类行情牌价等[39]。新时期上海广播的发展使其成为上海城乡人民了解国内外新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广播使文化水平低的城乡居民也纳入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的受众范围之中。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根据受众的特点,也积极开办对象性节目。其中,以工人为主要对象的节目数量较多。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业受众众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创办后不久,于1949年7月便设立了“工人节目”,内容有“一周动态”“职工习作”“文化教育”“政治教育”等小栏目。1953年5月,在广泛听取工人意见后,又创办了综合性工人节目“工人文化宫”[40]。这些节目针对性强,办得很有特色,深受工人受众的欢迎。其次,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针对农村听众创办的“对农村广播”也是受欢迎的对象性节目之一。1958年以后,原隶属于江苏省的松江、青浦、南汇、崇明等县归入上海市,上海市农业人口激增,由原本的五六十万增至320万,成为一批庞大的听众群。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农村广播”于1958年11月正式开播,内设“评论”“说新闻”“小讲话”“三言两语”“好干部、好社员”等小栏目[41]。此外,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1949年8月20日开办了对台湾广播节目,这也是中国大陆开办的第一个对台湾节目。

(2)有线广播网形成

1950年起,上海的城市有线广播网也开始形成。市区以工业企业的有线广播台为主,机关、团体和学校的有线广播台为辅;郊县农村以县有线广播台为中心,以乡镇广播为基础,建立起连接千家万户的有线广播网,成为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向外蔓延的重要部分。

其中,工业企业方面,自上海国棉十厂于1950年5月建立了第一座有线广播台起,到1952年5月,上海共建立了400多座有线广播台。到1956年,工厂企业有线广播台发展到1 189个,1966年进一步增加到4 137个[42]。这些广播电台一方面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娱乐等节目;另一方面也自己采编,介绍本单位的消息、公告、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1951年“五一”上海举办全市庆祝活动,上海各有线广播台转播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报的实况。据粗略统计全市有130多万人次收听了大会实况转播[43]。这足以说明上海的有线广播网已在城市的信息传播网络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此外,除市区工业企业有线广播电台外,上海农村有线广播网也迅速发展。从1950年起,上海市郊10个县相继建立县收音站,其中上海青浦县最早建设了有线广播,以后逐步发展到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66年上半年统计,上海全郊区广播线路增加到16 764千米,广播喇叭发展到440 613只,几乎户户装有喇叭,扩大机350架,总功率达到160千瓦[44],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有线广播网。上海农村有线广播网是上海信息传播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农村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民获取文化科学知识、学习农业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的主要途径。

3.电视的出现及初步发展

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试播成功,它是继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之后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电视台。电视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上海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由报刊、广播、电视等并存构成的多元城市信息传播网络逐步形成。

上海电视台开播初期,使用一个频道,播出黑白电视,每周播出两次,每次2—3小时。播出节目除少量电视新闻外,主要是剧场文艺节目的实况转播或播映电影[45]。开播时发射功率500瓦,到1966年增加到7.50千瓦。1971年开始建造彩电中心,1974年完成投入使用。在建台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电视机拥有量水平很低,上海市民大都是在单位里集体收看电视节目。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上海的广播电视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向前发展,电视宣传规模逐步扩展,自办节目有所增加。1960年4月6日,上海电视台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试办的上海电视大学开学,与上海电视台合用一个频道,每逢周一、三、五下午各播出三个小时。从此,上海电视台每天都有节目播出。新闻性节目分别于1960年和1962年开办了《图片报道》和《谈时事》节目;社教类节目陆续开办了《电视台客人》《科技知识》《古诗欣赏》《少儿节目》;服务类节目增设了上海地区当天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等。每星期自办节目平均播出量:1958年试播时为2小时40分,1959年正式开播时为5小时22分,1966年增加到26小时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