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刊

(二)期刊

期刊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别能够与都市要素相融合的大众传播媒介。这里的“都市要素”包括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氛围和新兴思潮等[56]。因此,对于纽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一直有着“一本期刊,一张名片”的比喻。期刊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不仅有其信息传播的实用意义,又具有代表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意义。

美国是世界期刊大国,其期刊业的历史虽没有报纸久远,但也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根据美国期刊协会最新发布的《2015年期刊媒介事实与数据》研究报告,期刊仍然是美国最受读者信任的、充满活力的、有重大影响的媒介,仍处于上升通道[57]

美国期刊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相当多因素是与“都市要素”相结合的,诸如城市的发展与转型、现代交通、邮政业务、其他媒介的冲击、读者对专业信息的需求等。在这一过程中,纽约的城市优势给予了期刊孕育和发展特别有利的环境,其期刊业的地位和辐射力为世界瞩目。

在众多关于美国的形容中有一种说法——“期刊造就美国”(Magazine-Made America)。形形色色的期刊,尤其是那些著名期刊,是纽约品牌标志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像纽约那样集聚着如此之多的顶级大刊;期刊产业造就了独特的纽约期刊文化,又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美国的经营模式和价值观[58]。在《创造历史的期刊》(Magazines That Make History:Their Origins,Development,and Influence)一书中,作者列举和分析了西方国家最成功的八大期刊,其中就有五家是美国的期刊,而除《国家地理》以华盛顿为大本营之外,《时代》《生活》《读者文摘》和《人物》的总部均设于纽约。

1.期刊覆盖方式

在纽约,杂志主要依靠订阅,因而订阅用户可以享受到很大的订阅优惠。例如,定价近三美分的杂志订两年就降到一点几美分,订三年就会降至不到一美分。

和报纸相似,在纽约的报刊发行所,期刊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当可观。从美国各个思想库和大学出版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刊物,到有关文化、音乐、艺术、时装甚至裸体杂志,应有尽有。这也体现出了美国期刊分众化、专业化的特点。但是,在纽约期刊零售最主要的渠道并不是报刊亭,而是超市卖场、书店、药店和其他渠道。在纽约,期刊往往被超市卖场当作最夺人眼球的商品放在醒目位置,一个货架上堆满了各色封面五彩缤纷的期刊,这既达到了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对期刊本身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最好的宣传手段。无怪乎每年美国杂志出版者协会都要进行最佳封面的评选,因为吸引人的精彩封面总是能打赢零售大战的第一步。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出版中心,超过350家消费性杂志的总部设在纽约,包括《时代》周刊(Times)、《新闻周刊》(Newsweek)、《财富》(Fortune)、《福布斯》(Forbes)和《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ly)。

2.期刊分类概况

纽约大刊各有自己瞄准的对象,内容层次区分甚为细密,从而满足各种读者的各种需求。根据期刊的读者市场和内容,以及数据库《ULRIC'S期刊指南》对每一主题的界定和分类,可将这些纽约大刊归纳为10大类:综合类、商业经济、科技与交通通信、女性、男性、青少年、家政、时尚健美文化生活、体育游戏旅游、文艺和政治观察。

这10类大刊,主要是指以纽约地区为重要发展基地、出版公司总部或发行总部的大刊,它们的归属在相当程度上已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超出了城市、地区甚至国界而具有了更加普遍的意义[59]

3.主要期刊

(1)《时代》周刊

提到美国的期刊,就不能不提到《时代》周刊。它那标志性的红色字体封面,让人们一看就能想到美国。可以说,《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正如前文提到的,1923年3月它就已经创刊,拥有悠久的历史。《时代》周刊的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目前由时代华纳公司在纽约出版。

该刊的宗旨是要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并辟有多种栏目,如经济、教育、法律、批评、体育、宗教、医药、艺术、人物、书评和读者来信等。刊物大量使用图片和图表,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断的大众性期刊,其编排风格广为国内外新闻杂志所效仿。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该刊拥有一批精明能干的撰稿人记者,还有一支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覆盖面遍布全世界。

《时代》周刊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不仅在美国颇有影响力,也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它在全球拥有广泛的读者,《时代》有美国国内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各版内容基本相同,占据着巨大的国际市场,成为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

在媒体融合方面,《时代》也走在诸多期刊前头。它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从其网站上可以浏览自1994年以来各期的所有内容。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后,时代杂志集团利用美国在线庞大的顾客数据库和对互联网营销的专业经验,已经为《时代》周刊增加了50万的订户。而《时代》周刊网站更吸引人的还是其特色栏目,如该网站曾经举办过“20世纪最具影响人物”的评选,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除了网络的互动,《时代》和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合作也非常成功。CNN推出了和《时代》周刊共同策划制作的电视节目。多媒体的互动在《时代》周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时代》每年推出的《时代词汇》,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美国语言变迁的记录。语言学的专家们甚至指出:“要学好美语,读《时代》杂志乃是一条捷径。”其杂志之影响可见一斑。

《时代》周刊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与不同形式的媒体合作,以增强传播力。具体包括:(1)与同属时代华纳的CNN共同策划新闻节目;(2)与华纳兄弟影业联合;(3)2016年宣布与沉浸式视频直播平台Nxet VR合作;(4)通过《时代》网站提供24小时内的快速新闻报道[60]

(2)《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1922年创刊于美国纽约州查巴克镇,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行,现为月刊。这是一本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内容丰富的家庭杂志。它所涉及的故事文章涵盖了健康、生态、政府、国际事务、体育、旅游、科学、商业、教育以及幽默笑话等多个领域。《读者文摘》是一份衣服口袋大小的月刊,它的成功部分源自萧条——当时,很多家庭没有能力订阅几份不同用途的杂志,就只好订阅这份多用途合一的杂志;部分源于它的提炼其他出版物的精华的做法。

《读者文摘》曾一度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这一成功主要依靠直销这一发行方式。读者文摘出版集团当时策划杂志销售方案的负责人认为,《读者文摘》杂志是以普通大众为读者对象的,价格较低,因而宜采用直销邮购的方式。为了扩大杂志的影响力,杂志编辑了一份客户名录,内容包括客户姓名、地址、人口数及杂志购买小史等。这一名录为《读者文摘》杂志采用邮寄方式发行奠定了基础。后来这一名录发展成为该公司的客户数据库,由电子计算机统一控制,包含上亿个家庭的信息[61]

然而,《读者文摘》在21世纪伊始却逐渐地陷入了困境。从2001年开始,《读者文摘》的发行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在信息高速更迭的今日,美国的不少刊物敏锐地捕捉到了新一代美国人阅读心理变化的潮流,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以期保持刊物的长盛不衰。相比之下,《读者文摘》老生常谈式的冒险故事和有关自我提升的文章再也无法引起杂志急需的年轻读者群的阅读兴趣。该刊陈旧的运行机制和对发行收入的过度倚重也是原因之一。

在新媒体迭代迅速、传统媒体濒于死亡边缘的社会环境下,知名老刊《读者文摘》于2009年和2013年两度申请破产保护,纸本杂志销量已经大为下降。《读者文摘》裁撤冗余纸质版编辑部,把重心转移到网站,以把信息传播到全球读者市场。具体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方面缩减同质化栏目部,进一步细分网络子栏目;另一方面建立社区化用户互动平台与多国网络平台,以吸引新一代的年轻读者[62]

(3)《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纽约客》于1925年创刊,原为周刊,后改为每年42期周刊加五个双周刊,现由康得纳斯出版公司出版。作为一本综合文艺类刊物,其内容涉及政治观察、人物介绍、社会动态、电影、音乐戏剧、书评、小说、幽默散文、艺术、诗歌等方面。它是荣获美国国家期刊奖奖项最多的期刊,共获得34个奖项,强调精品意识,注重刊物质量,编辑方针严肃认真。

正如其名,《纽约客》是一本地道的面向纽约的期刊,它将纽约市作为杂志的中心,使得这个城市的网络,这个城市对戏剧、电影、博物馆的宠爱都成为一种具有吸引人的商品。《纽约客》已经发展成为纽约社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想进入大都会社交圈子,你就必须读一读《纽约客》。《纽约客》中的故事和评论为人们的聊天设定纲要,《纽约客》写什么,人们谈论什么。由于电影和戏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纽约客》使之成为杂志的重要部分。《纽约客》的艺术评论很出名,名声从纽约传播到美国其他城市。为《纽约客》写电影评论的作家本人就是名人。

《纽约客》不是完全的新闻杂志,然而它对美国和国际政治、社会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杂志保持多年的栏目“城中话题”(The Talk of the Town)专门发表描绘纽约日常生活事件的短文章,文笔简练幽默。每期杂志都会点缀有《纽约客》独特风格的单格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尽管《纽约客》不少的内容是关于纽约当地文化生活的评论和报道,但由于其高质量的写作队伍和严谨的编辑作风,《纽约客》在纽约以外也拥有众多的读者。

《纽约客》杂志于2011年进驻iPad,是主流新闻杂志中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杂志,2012年4月针对年轻时尚人群为苹果用户研发了瘦版界面。2012年《纽约客》加大了网站的开发,在政治、新闻和文化领域扩充内容。2012年7月,《纽约客》发布了幽默频道,美国颇有名气的政治喜剧家Borowitz也将他的博客进驻《纽约客》的网站。2013年《纽约客》的经济频道上线,4月科技频道上线[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