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内容与都市文化气质的互动
国际化大都市是几十年来城镇化运动和全球化发展的典型产物,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移民纷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扎根,一定程度上都远离了从小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在“钢铁混凝土森林”般的大都市物理空间中,市民要想寻找失去了的归属感,就必须依靠符号系统的重新构建。在乡村中,有山水庙宇之类的传统景观作为家乡归属感的图腾,而在大都市当中,除了如伦敦的大本钟、上海的东方明珠、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这样的有形城市地标之外,还需要抽象的符号系统来逐渐营造属于该都市自身的文化气质和氛围。继而,通过信息传播网络对这种文化气质的传播强化,最终形成都市居民对于这一文化的体认和皈依。与此同时,这种都市文化气质又伴随着都市的国际影响力,沿着都市信息传播网络向全球蔓延,于是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
韩国首尔借由广电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通过“韩剧”来传递属于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乃至细化成具体的场景、服饰、电子产品,成为城市文化气质的一种具象表达。这种表达通过“韩剧”的精细化符号呈现,为在首尔奔波忙碌的都市市民带来一种笼罩光环的精神抚慰感,完成了都市信息传播网络与都市市民之间的文化共鸣。同时,以“韩剧”为载体的媒体内容,携带着对首尔都市文化风貌的精致刻画,开始向国外蔓延。吹遍东亚的“韩流”将韩国的生活方式、流行服饰,甚至是语言习惯都传递给了其他各国,而在这个过程中潜滋暗长的,便是文化影响力的悄悄渗透。深谙此道的首尔市政府定期举办首尔国际影视节,吸引大量媒体从业人员和海外游客到首尔观光旅游,体验韩剧中的场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正如《冬季恋歌》的男主人公裴勇俊给首尔旅游业创造了80亿韩元的收益[14],而《江南Style》的演唱者鸟叔更是给首尔的江南区带来了空前的世界影响力和不菲的旅游收益。
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大众传媒也对这座城市肩负着打造“城市名片”的重任,著名的“I Love NY”口号就是通过媒体传遍全球。当然还包括跟“韩剧”一样广为传播的“美剧”,纽约的电视媒体通过流行美剧对外输出理想化的纽约生活图景。以纽约布鲁克林区为拍摄背景的两部流行美剧《欲望都市》和《绯闻女孩》就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名牌和奢侈品的纽约中层生活,传递的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而这些美剧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已经将这种消费文化一并输出,这种市场、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扩张趋势也导致消费文化的全球泛滥[15]。
再看中国的上海,在中国5 000年的庞大文明体系当中,上海的城市文化走在中西交汇的前沿,它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欧美文化等融合发展而逐步形成,融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于一身,具有独特的风格,常被称为“海派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在城市地理上与上海曾经设立的“洋租界”有关,而在符号系统方面则跟近代以来由外商创办的一系列本地报刊有密切关联。早在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就已形成“申新沪”三家外商报纸三足鼎立的格局。到了近代,上海的传媒业继续扛起“海派文化”的大旗,强化城市的文化特点,引导都市居民产生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