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与整合:《每日邮报》与现代报团

(六)蜕变与整合:《每日邮报》与现代报团

《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出现,让北岩爵士在伦敦大众传播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和这份报纸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伦敦的现代报业由此发端。这个城市的信息传播网络也随着北岩爵士引领的报业革命日益跟上这个急遽变化的时代的步伐。同时,自由经济的底色也让伦敦的报业传播网络以效率为先导,自发性地进行整合,于是才有了垄断性报团的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让信息传播网络中流淌的信息更加强大,但却日渐单一。

1.《每日邮报》引领伦敦现代报业

进入20世纪,在便士报的基础上,《每日邮报》开始引领着英国报业向现代报纸的方向发展,其创办人是北岩爵士——艾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1865—1922)。他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17岁起在一些杂志社当编辑,曾先后创办和主持《回答》周刊和《新闻晚报》,在报界摸爬滚打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1896年,哈姆斯沃思创办《每日邮报》。该报正式发刊前,哈姆斯沃思用了三个月时间出版试刊,每天一张,还在各报连续刊登广告,全力宣传“这是忙人的报纸,穷人的报纸”,“只卖半便士的便士报”。创刊号上又向读者说明:这份报纸文字简明,只要花半便士就可读到所有的新闻。《每日邮报》在创办时这种周密的准备和大量的宣传,为其积累了相当的人气,为创刊之后顺利打开销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廉价报纸的基础之上,《每日邮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首先,在内容上,它根据社会的需要尽量扩大报道范围。除了国内外一般新闻外,它还有股票行情、法庭消息、体育新闻、政治漫谈、世界舆论摘要、社交新闻、妇女园地、小说连载、趣事杂谈以及其他种种特稿。比起上层报纸,它有更多的社会新闻;比起一般廉价报纸来,它又有更多的重大新闻报道。其次,在业务上它提倡精编易读,文字简短,标题鲜明,要求做到“解释、简洁、清晰”,以适应“忙人”“穷人”的需要,其中有生活节奏很快的企业界人士,也有文化不高的劳苦大众。再次,它改善经营管理,广泛招揽广告,经济上主要依靠广告支持,还同铁路公司签约,以专用火车运报,有力地打开了外地的销路[19]。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每日邮报》在内容上力求全面、在文风上讲究平易近人、在发行上追求速率,这些特质都与现代报业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说,正是《每日邮报》这样的探索,为现代报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它的一些理念让身处新千年的报业也依然受益。

由于《每日邮报》的这些做法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发行量不断上升,创刊号为39万份,1900年前后达到100万份。该报在1900年买下《每周快讯》,改为自己的星期日版;同年增出北部版;1904年出海外版;1905年出欧洲版。其报业版图不断扩展,让人看到了勃勃的生机。在其成功之后,《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每日镜报》(Daily Mirror)、《每日先驱报》、《每日写真报》等效仿者纷纷登场,他们之间的竞争推动了伦敦乃至英国全国报业的蓬勃发展,也使《每日邮报》躬身实践的现代报纸理念逐渐成为主流。他们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传统的日报如《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每日新闻》《西敏斯特公报》《每日纪事报》《晨邮报》《旗帜报》等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也迈出了改革的步子。

2.现代报团的市场垄断

20世纪伦敦报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便是报团的兴起,这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在大众媒介方面产生的回应。自1921—1937年,全国性晨报总销量增加了三倍,可是种数却减少了四分之一。当时著名的报团有“北岩报团”“比维布鲁克报团”“罗瑟米尔报团”“肯姆斯莱报团”等。其中,“北岩报团”拥有《每日邮报》《每日镜报》《观察家报》《泰晤士报》等著名全国性报纸,其拥有者哈姆斯沃思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其实力可见一斑。

报团的不断兼并和收购,让伦敦报业在20世纪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家位于伦敦的日报在兼并收购中数量折半,《每日记录报》《威斯敏斯特公报》《晨邮报》《旗帜报》这四家日报在激烈的竞争中销声匿迹;而伦敦于19世纪末拥有的九家晚报至1928年时已经只剩三家,报业的垄断程度令人咂舌。虽然,这样的信息传播网络有了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的机会,但这样无疑会伤害网络中信息的多样化,受众在得到更有效、质量更高的信息的同时,也不得不以失去更多的选择机会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