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众媒体对城市发展的反作用
1.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日报普及率
报业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报纸的发行量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发展传播学的视角来看,这条原则对世界范围的报业经营都具有适用性。正是基于这条原则,日报拥有量和日报普及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社会发展和谐程度及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一个现实例证是,联合国在关注各国报业发展时,并不细究报业经营的收益状况,而致力于提高日报普及率的平均水平。东京领先于全球的日报普及率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对该区域多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正是基于东京极高的日报普及率,日本政府和日本新闻协会才得以在大范围内普及NIE计划(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缩写,“报纸教科书化”)。从1989年开始就在东京的一所小学和两所中学试验性地导入了NIE式的教学活动,1996年日本新闻协会还专门设立了NIE基金会并以此作为NIE运动的中心机构。目前这项活动的范围已经扩展至全日本,47个行政区域都设立了NIE运动的推动组织。据日本新闻教育文化财团2003年“NIE实践效果测定调查”结果显示,50%左右的学生开始喜欢读文章、对社会表现出关心的态度并开始学会对事物进行思考。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于报业经营者来说,NIE运动避免了“年轻人不看报”现象的蔓延,获得了大量未来的读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报纸教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再只是作为人们闲时的消遣物,而是一种富有深度的智慧型和知识型媒体,阅读价值颇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久以来报纸在东京市民心中高于其他媒体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2.全国性大报分别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东京的大众化报纸除《东京新闻》外,都是全国性综合类大报。区域性报纸与全国性大报在对区域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可体现出不同的作用:区域性报纸作为顺应当地文化及本土特色的产物,可能成为加剧该区域原有文化或特色的力量,加大该区域与外地的差别;而具备了一定舆论影响力的全国性大报,则可以从单个区域辐射向全国,形成一种文化及思想上的“同化”效应,同时进一步提升该中心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及影响力。
总社位于东京的日本五大报均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一致的影响力。这样一来,辐射全国的五大报又使全国范围内的读者群形成一种强烈的“中央指向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中央指向性”,使得原本就在政治、经济、金融等领域处于全国中心地位的东京进一步强化其影响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传播中心”。这同样可以从其他媒体的发展状况来说明,以前文分析的出版业为例,据日本出版新闻社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在全日本4 361家出版社当中,占总数78%的3 406家出版社都把总公司设在了东京,如果把位于首都圈的千叶县、神奈川县和琦玉县也计算在内,则有3 585家出版社位于这一区域中,占总数的82%,此地理分布上的“一极化”现象比起东京报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3.媒介使用与市民生活习惯
大众传媒业的发展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市民的生活习惯。如前文提及的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在东京普及,使年轻一代逐渐丧失了读书看报的传统习惯,随着这个趋势越发明显,书报刊的销售额出现了连年下滑的情况。这就体现了城市发展、市民生活习俗演变与传媒业发展之间的连锁反应。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则是前文提到的手机演变为“个人服务器”“钱包手机”的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以及媒介互融、媒体与其他产业互融的实现,手机在东京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便利性都将大为提升,与此相对应的则必然是城市在相关基础设施、服务软件设施上的转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