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伴随着“上海2035”规划方案的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同时被具体化为“创新”“人文”和“生态”三个指标,明显不同于传统工业城市的建设目标。国际大都市是区域资源汇流的高地,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已经成为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前沿样本。伴随着城市更新而兴起的产城融合运动,对城市发展和行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形态被注入旧工业城区,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实现方式,而传媒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层,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城市变得越来越庞大,城市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伴随着新传播技术水银泻地般地渗透进城市空间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新方向。这一切,使得信息传播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前所未有地密切起来。

说实话,在16年前,我们没有想到信息传播网络会对城市发展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本书的初稿基于张骏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重点招标项目《中外国际化大都市信息传播网络比较研究》的相关研究。这是一个2003年立项的研究课题。彼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中国的传统媒体行业正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因此传统媒体,而不是新媒体,成为课题组研究中关注的重点。但是,伴随着传媒业的剧变,上述课题的结项报告中呈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与传媒业的实践情况相比愈发显得格格不入了。如何在新媒体的洪流中把握信息传播网络与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规律?这成为项目结项后课题组持续关注的新问题,而这一关注,就是10年。感谢张骏德教授的宽容、爱护,以及对课题组一直不懈的指导与支持。也感谢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先后加入的诸位小伙伴们。这是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一直在追问核心问题的过程。遗憾的是,这个10年也是全球传媒业变动最剧烈的10年。尽管我们的研究团队竭尽所能地完善我们的研究,但和信息传播网络的变动实践相比,依然还有很多不能切合实际的结论和判定。好在我们的团队并没有因为本书的出版而放弃对这一领域的继续研究,基于全球城市视角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相关研究已经相继展开,我们希望,在我们长期的努力下,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收获,不辜负与这个传媒业的大变革时代相遇的时刻。

本书由朱春阳、张骏德负责统筹规划,确立研究的框架和分工;曾培伦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与进度协调;书稿初稿由曾培伦、毛天蝉、林子涵、颜凌雨等参与修订与校对,终稿由朱春阳、曾培伦、张骏德审定。具体章节分工如下:

绪论部分:朱春阳、张骏德、曾培伦;

纽约部分:吕芳雅、谢晨静、毛天婵;

伦敦部分:曾培伦、褚恺彦;

东京部分:杨绪伟、孙宇、曾培伦、邢天意;

首尔部分:朱春阳、田智秀、姜秀润、林子涵、金圻美;

上海部分:李琳、毛天婵、谢晨静、曾培伦;

结论部分:朱春阳、张骏德、曾培伦。

最后需要感谢李良荣教授将本书列入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的出版计划,使得这样一本浅陋之作有机会出版。

作为一本“在路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书中还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和争议,我们期待能够和在这一领域有共同兴趣的同行们一道前行,共同探索这一领域的深层奥秘。

朱春阳

2019年7月23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