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模式:值得借鉴的经验与问题
其一,伦敦信息传播网络中最独特的特点就是“公私并举”,实行商业传媒和公共服务传媒并存的传媒制度。对于英国公共传媒体制的产生,有其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理念的传统使然,也因其特殊的政府和商业制约而产生[87]。英国当时对广播电视采取垄断的依据是“频谱稀缺”,而且瑞斯爵士又是一个坚定的公共利益守卫者,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打造了BBC这么一个公共广播的旗舰。
反观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如今传媒体制的僵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诟病的问题,国内曾经有学者提出,要将中国的媒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治性媒体,如党报、党刊、综合电视频道等,扮演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政治性为第一特性,完全摆脱商业化;第二类是政企合一型的,如都市报、晚报、财经频道等,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要建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监督管理;第三类是完全企业化的,如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娱乐频道等,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运行[88]。这样分为三类的提法其实与英国的“公私并举”的制度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达到公众服务和商业服务二者的平衡点,需要在“公私”之间加上一类“政企合一”的媒体。
其二,另外一个不可回避的值得中国城市学习的就是英国的创意产业。虽然说这个由英国首先提出的概念涵盖十分广泛,但是仔细审视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之后我们便可以清楚地发现,绝大多数的创意产业都与信息传播网络发生着关系。无论是广告、电影录像,还是音乐、出版和广播电视,都可以视作信息传播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有的是为信息传播网络提供可以传递的内容,有些直接就构成了信息传播网络的本身。所以,英国政府1997年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其实包含着信息传播网络所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因此,英国在创意产业上做出的表率可以作为中国的借鉴,不管是对中国的创意产业,还是仅仅对中国城市的信息传播网络。
英国提出创意产业的背景是工业和制造业的萎缩,国内就业问题的严峻,以及总体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在实施了创意产业计划之后,英国的经济就呈现出了一个崭新的势头:1997年以来创意产业达到了9%的年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传统工业2.80%的增长率,其产值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英国第二大产业,就业人口方面成为排名第一的产业,占所有就业人口的4.30%[89]。从以上情况来看,中国借鉴英国创意产业的做法是有优势的:首先,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媒体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硬件基础也在当初“四级办台、四级办报”的制度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中国人才储备量大,各种民间艺人、艺术工作室都可以作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孵化的源头,而日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因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而纷纷撤离中国,所以中国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再次,中国日益发达的经济可以给创意产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英国政府就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方式作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90],保证了创意产业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其三,当然伦敦信息传播网络并不是尽善尽美,它本身发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教训就是信息传播网络中媒介产品的美国化。这一方面由于美国节目受益于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另一方面美国的节目制作资源、人才、技术等都是国际顶尖,再加上美国的节目多在本土就收回了成本,便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廉价的销售[91],这也难怪英国的媒体老板们对其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力。
媒介产品的美国化带来的是消费主义和通俗文化的泛滥,以及背后深藏的美国文化的传播,这对伦敦乃至整个英国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反观中国,虽然没有英语的语言上的便利,但是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沿海城市英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青少年对英语的熟悉,美国的媒介产品越来越容易向中国城市渗透。现如今,互联网上泛滥的美剧和好莱坞大片都让中国的青少年趋之若鹜,这种现象与英国电视电影业上的美国化风潮又是何其相似,中国的媒介产品制作过程已经开始染上了美国化气息,这对于现如今提倡“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的中国来说是值得警惕的。
【注释】
[1]李廉水、Roger R.Stough等:《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2]数据来源:Estimates of The Population for The UK,England and Wales,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populationandmigration/populationestimates/datasets/populationestimatesforukenglandandwalesscotlandandnorthernireland,2018年6月28日,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3]刘志峰:《城市对话:国际性大都市建设与住房探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4]《全球商业中心排名公布 伦敦第一香港第五》(2007年6月13日),载《法制晚报》网,http://news.sohu.com/20070613/n250548899.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5]刘志峰:《城市对话:国际性大都市建设与住房探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6]梁凤鸣:《一本正经英国人》,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7]诸大建、易华:《面向都市经济增长的创意产业发展——以纽约伦敦为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8]姜德锋:《纸媒体的世纪主题——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报业史的规律及启示》,载《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9]唐宇明:《BBC评选“千年人物”——丘吉尔牛顿纷纷败北,莎翁“最有名”》,载《环球时报》1999年1月15日。
[10][英]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11]同上。
[12][英]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13]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14]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15]Harold Herd:The March of Journalism,George Allen&Unwin Ltd,1952.
[16][英]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英国新闻史(第六版)》,栾轶玫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7]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18]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9]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20]《200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DCMS Annual Report 2001),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官方网站,https://www.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department-for-culture-mediasport,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21]谷时宇:《英国电影巡礼》,载《世界知识》1984年第19期。
[22][英]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23]同上书,第115页。
[24][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25]唐榕:《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现状·国际比较·提升策略》,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
[26]石同云:《好莱坞阴影笼罩下的英国电影》,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7][英]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28]同上书,第217页。
[29]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30][英]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
[31][英]西蒙·詹金斯:《英国报业大亨内幕》,文贞译,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32][英]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页。
[33]唐亚明:《走进英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34]数据来源:世界媒体信息数据库,https://media.info/,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35][美]爱伦·B.艾尔巴兰等:《全球传媒经济》,王越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36]陈中原:《2011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载《新闻记者》2012年第10期。
[37]陈中原:《2004—2011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载《新闻记者》2004—2012年第7—10期。
[38]陈中原:《2006—2009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载《新闻记者》2006—2009年第6—10期。
[39]《金融时报》官方网站,http://www.ft.com/,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40]《日经新闻以8.44亿英镑收购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7月24日),中国新闻网,www.china news.com/gj/2015/07-24/7424319.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1月19日。
[41]周兆军:《英国金融时报8.44亿英镑易主日本日经新闻》(2015年7月24日),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m/pm/2015-07-24/doc-ifxfhxmr6347995.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5日。
[42]《卫报》官方网站新闻频道传媒栏目,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09/nov/17/london-evening-standard-distribution-costs,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43]《Metro》官方网站,http://www.metro.co.uk/about,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44]《City AM》官方网站,http://www.cityam.com/about-city-am,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45]伦敦本地报纸(付费类与免费类),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ewspapers_in_London,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5日。(备注:伦敦本地报纸因为数繁多,报纸名称也多与当地社区历史和地域特色有关,国内尚无公开译名,因此为避免错译,本书仍沿用英文原名。)
[46]数据来源:世界媒体信息数据库,https://media.info/,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47]BBC年度报告:《BBC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08—2009》,https://www.bbc.co.uk/bbctrust/our_work/strategy/annualreport/2008_09.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5日。
[48]唐荦:《BBC的新媒体战略》,载《视听界》2011年第2期。
[49]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50][英]保罗·理查森:《英国出版业》,袁方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页。
[51][英]保罗·理查森:《英国出版业》,袁方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5页。
[52]徐春莲、何海林:《英国期刊产业前沿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53]同上书,第26页。
[54]徐春莲、何海林:《英国期刊产业前沿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55]蔡雯、李亚丽:《传统媒体如何决胜数字时代?——对英国三家著名媒体的调查与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
[56]唐亚明:《走进英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57]蔡雯、李亚丽:《传统媒体如何决胜数字时代?——对英国三家著名媒体的调查与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
[58]张海鹰:《英国广播公司的网络及商业运作》,载《新闻大学》2003年秋季版第77期。
[59][英]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60]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2005年6月1日),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48805/48806/3433631.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5日。
[61]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2005年6月1日),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48805/48806/3433631.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5日。
[62]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63]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64][美]爱伦·B.艾尔巴兰等:《全球传媒经济》,王越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65]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66]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67]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68]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69]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70]同上。
[71]同上书,第100页。
[72]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73]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74][英]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页。
[75]朱春阳:《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76]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77][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78]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79]唐亚明、王凌洁:《英国传媒体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80]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81]吴新颖、龙献忠:《英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载《江淮论坛》2004年第5期。
[82][英]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0页。
[83][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84]徐春莲、何海林:《英国期刊产业前沿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85][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86]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87]吴信训、郑从金:《从英国公共广播看公共传媒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要因》,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6期。
[88]李良荣、张大伟:《新闻改革与深化新闻改革——李良荣教授访谈录》,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89]张文洁:《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0]代杨、刘锦宏:《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英国转型》,载《经济导刊》2007年第11期。
[91][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