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大报系的确立:报纸的企业化与集团化历程
日本报业近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标志在于其在经营及企业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作为向近代企业转型的一环,新闻企业改变了过去的个人经营的方式,通过增加资本金和实行股份制的方式完成了企业的近代化。这种股份制改革以《大阪每日新闻》为先驱,逐渐影响到东京的各家报社。早在1911年左右,各种早晚报在东京角力的时期,东京的报纸就出现了集中化的倾向,与以往相比,各报社报纸的发行数量悬殊较大,《国民新闻》和《报知新闻》都自称突破了18万份,而《日本》却仅为六千份上下。在经历了1919年东京各报社印刷工人罢工导致的东京报纸“联盟停刊事件”及1923年关东大地震给东京新闻界带来的大灾难之后,东京有实力的报社数量开始减少,新闻界的集中化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流报社和二流报社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到1938年左右,随着《读卖新闻》的发行量跟随从大阪走向东京的两家报纸的脚步超过100万份,在东京地区形成了《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战争和日本政府相应的政策却给正在企业化进程中的东京报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二战”开战后的1942年,日本政府通过日本新闻会这个控制机构来推行报纸的合并政策,在东京继续保留《朝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报知新闻》合并为《读卖报知》,《都新闻》和《国民新闻》合并为《东京新闻》,《中外商业新报》《日刊工业》《经济时事新报》等11家业界的报纸则合并为《日本产业经济新闻》(现在《日本经济新闻》的前身)。1945年5月东京大空袭后的一段时间内,《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报知》[10]《东京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这东京五大报甚至开始发行相同的报纸。
在战后东京报业的发展史上,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有两个快速发展期,各大报纸的技术革新、设备竞赛以及跨出东京在全国范围内的发行竞争全面展开,逐渐形成新的报业垄断格局。其实在东京,从临时广播的第一天起,电台就从东京各报社接收提供的信息,对报业的依赖性极强。直至1950年“电波三法”[11]对电波经营限制的解除,报业之间的系列化竞争在民营广播的创业期尤为激烈,报业和广播的正式结合,促使报业经营形成多样化,其产业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同样,到民营电视创建时期,报业又通过积极参加民营电视台投资建设,以及对民营电视台的积极扶持,让报业和民营广播电视的资本、人力合在一起,形成了综合传媒集团。在当时《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产经新闻》这五家全国性大报的基础上建立了五大全国广播电视网,形成了五个全国性的垄断性传媒集团,这些报社纷纷在东京设立总社。
这样,在发展方向上,东京的大众传媒日益趋向立体化,而五大报系在东京及全国确立的垄断格局也一直延续至今日,长期以来都呈现出一个“五分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