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经济特征
纽约信息传播网络的主体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输出承载着信息的媒介产品,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批的就业机会。在美国,大众传媒在国民经济中位列第十大产业。这个产业的运行体现出以下三方面显著的经济特征。
1.经济体制决定了纽约信息传播网络的运作方式
尽管对于一个城市的信息传播网络来说,大众传媒提供的媒介产品以公共服务属性为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媒介产品的根本属性还是其商品属性。在纽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代表行业之一,纽约大众传媒业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为了争取受众以及由此决定的广告收入,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状况发生了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传播两极的调整导致了传授地位的变化,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媒体提供信息产品时考虑的重点。
2.纽约的信息传播业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
具有数量多、规模大、高产出三大特点。
(1)数量多
数量多指的是纽约的信息传播业拥有难以计数的经济实体,包括各国、各地、各个媒介类型的不同媒体。纽约有超过全国7%的家庭数,受众数决定了市场数量的大小,因此纽约是全国最大的媒体市场,有着最多的媒体。其仅位于时代广场北部的第50街区就了包含了6.30亿平方英尺的出版产业区,同时容纳25 000名出版业人才[90]。
一般来说,城市越大(人口、经济总量大等)将容纳更多媒体的并存竞争。一个地方的媒体进驻数、进驻资本、节目投资都应权衡该地人口等基本因素,投入不应因竞争而盲目过度。纽约市虽然是全球媒体中心,拥有数量众多的媒体和相关从业人员,但它的媒体数量仍在可容纳范围内,整体上能够协调运行。
(2)规模大
规模大指的是纽约信息传播业中的单个经济实体大多规模较大。在政府放松管制和美国媒体间频繁到令人目眩的改组兼并下,世纪之交美国形成了一些空前规模的跨媒介、跨行业、跨国界的超级传媒集团。而这些全球最大的媒体巨鳄总部就坐落于纽约,美国排名前十的娱乐集团中就有五家位于纽约(见表2-7)。一些全球知名的大媒体集团也纷纷落户纽约,包括索尼(Sony)、贝塔斯曼(Bertelsmann)、霍尔茨布林克(Holtzbrinck)、桦榭·菲力柏契(Hachette Filipacchi)等。这些集团的经营范围几乎横跨传媒业各个主要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有数量众多的媒体“军团”。以排名第一的时代华纳集团为例,其下属广电媒体就有: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华纳兄弟电视公司、华纳家庭录像公司、新线电影公司、华纳兄弟电视网、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公司、特纳广播系统、特纳经典电影;在印刷出版方面,其出版的杂志就有130余种。就规模来说,这样的媒介集团就像一艘传媒业的超级航母。
表2-7 美国十大娱乐传媒集团及总部所在地[91]
续表
(3)高产出
在美国人看来“新闻是个大生意”,纽约媒体的获利能力同其经营规模一样十分惊人。以时代华纳为例,它旗下的130种期刊的营业收入达到45.14亿美元,其中,《时代》周刊的年收入就达9.21亿美元,《人物周刊》的年收入达7亿美元,《华尔街日报》每年的赢利高达数亿美元,而NBC、ABC不仅营业收入高,赢利能力也很强。例如,NBC电视网下属有230家电视台和29家自营电视台,年营业收入也近70亿美元,他们身后还有通用电气和迪斯尼这样实力强大的财团支持。美国新闻集团更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拥有数百家有巨大影响力的报纸、电视台和互联网业务[92]。这些媒体能够为纽约市带来巨大利税收入,是其经济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赢利产业。
3.纽约的信息传播网络竞争激烈
在追逐市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美国的传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在世纪之交的传播技术革命和政府放松管制的潮流中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网络内部同类媒体之间、网络内部不同媒体之间、网络内部媒体和外来媒体之间。
纽约信息传播网络内部同类媒体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报业与电视领域。在纽约的报纸市场,虽然参与直接竞争的日报数量有限,但大城市中心外日报数量的增长和周刊的出现,却导致了被詹姆斯·罗斯(James Rosse)称为“伞形竞争”(Umbrella Competiton)的现象[93]。尤其是在大城市报纸市场,人们承认存在不同的竞争层面(layers of competition),并且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不同。按照罗斯的分类,报纸存在四个竞争层面,每个竞争层面充当覆盖下一竞争层面城市的一种庇护(见图2-1)。第一个竞争层面由大规模的大城市日报组成,它们覆盖整个地区或州。第二个竞争层面由位于大城市中心周围的卫星城市日报所组成,但卫星城市日报的新闻报道通常关注地方新闻,而不是大城市新闻。第三个竞争层面是由关注新闻报道范围非常窄的郊区日报所组成,在第三个竞争层面之下,周刊和商品信息报的竞争构成了第四个竞争层面[94]。
图2-1 伞形竞争模型
在伞形竞争下,纽约市的报纸在其层面内部和层面之间竞争发行量、广告以及内容。不仅两家全国性日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在商务旅行者、工商报道和全国性广告上着力厮杀,纽约地方的报纸也与全国性大报存在竞争。在电视媒体方面,无线电视网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三大电视网的“收视率大战”,而伴随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相继出现,各种电视台的订户之争、覆盖率之争已达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而伴随着不同媒体形态的相继出现和发展,纽约信息传播网络内部也展开了不同媒体间的竞争。如今,这场争夺主要集中在广告份额上,而随着媒体融合的大势,不同媒介间的竞争愈渐复杂。报纸媒体纷纷借助曾经的新对手——网络来对抗自己在传统媒体领域的老对手,而老对手们甚至也在网上联手作战,比如《纽约时报》就率先将报纸内容上网,用网络媒体吸引传统读者。2008年6月,《纽约时报》又计划把自己的网站和国际先驱论坛报(IHT)的网站合并,以扩大访问量,增加对广告主的吸引力。曾经的角逐者已经难以分清彼此的界限。
当纽约信息传播网络内部媒体面对外来媒体的竞争时具有很大优势。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纽约传媒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帮助他们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传媒业的领导者。他们可以快速引入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购买和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可以向全世界派出常驻记者,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实地进行采访报道;可以投入重金打造王牌新闻节目,斥巨资培养和挖来最有人气的王牌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