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与特征

(四)首尔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与特征

1.首尔(韩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95]

根据韩国首尔大学教授尹锡敏2009年2月所做的调查,门户网站是韩国舆论影响力仅次于电视的媒体类型。在调查的大多数指标中,Naver、Daum等五大门户网站的占有率超过了韩国九大日报的总和;其中在“使用时间和专注程度”方面,五大门户网站甚至超过了三大电视台[96]。这一传播态势,基于互联网在韩国的大规模普及与发展。相对于中国互联网近年来的突飞猛进而言,韩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成为世界上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了。促使韩国的网络飞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包括社会文化、技术进步、商业推动及政府政策等方面。但有研究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唯一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韩国政府的政策[97]。AFP根据美国市场调查专业公司SA(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资料称,2008年韩国以95%的互联网宽带普及率(单位:户)位居全球之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新加坡(88%)、荷兰(85%)、丹麦(82%)、中国台湾(82%)及中国香港(81%)等。中国大陆地区仅以21%位居第43位。SA指出城市高度集中和政府的政策鼓励是韩国具有高宽带普及率的原因。

作为首都的首尔在网络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首尔提出了的U-city(无所不在的城市)计划,这将极大地扩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公共场所里安装的触摸屏,市民可以查看实时空气质量、交通状况。近些年来,首尔屡屡扮演新技术“尝鲜者”的角色,多家世界级科技企业都将这里作为大实验室。“无所不在的生活”已成为首尔的城市口号,几乎所有新建楼盘都将齐备的家庭网络作为卖点宣传。

1994年6月,韩国电信(Korea Telecom)开始了第一个商业网络服务,其商标品牌是“Kornet”。其后,随着Dacom、i-net和Nowcom等公司开始提供服务,加速了本地互联网市场的发展。1998年6月,Thrunet初次提供了通过电缆解调器连接互联网的服务,1999年4月,Hanaro Teleco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ADSL服务,通过已有的电话网络提供服务。从此,韩国的互联网市场开始迅猛发展。随着市场的领导者KT在2000年开始全面发展ADSL市场,用户数量更是有了显著的增长。在1999年,网民的数量仅仅是370万;到2000年,网民的数量达到400万;至2002年10月,网民的数量更是达到1 000万。2001年年末,韩国的网民已达全国人口的17.20%,居于世界首位,其后是加拿大(8.40%)和瑞典(5.00%)。在这一过程中,韩国政府推出的KII计划,极大地推动了韩国互联网的普及。该计划所列出的时间表如下表所示(表5-30)。

表5-30 韩国政府KII计划(1995—2005年)[98]

续表

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稳健的策略体系推动下,韩国的宽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用户数来看,从1998年到2007年宽带用户从零发展到超过1 400万户。家庭宽带普及率在2004年就达到了70.20%,是美国的三倍,是许多欧洲国家的五倍。韩国宽带用户数在初期的五年时间里增长迅猛,随着宽带接入市场的逐渐饱和,增长趋势放缓。但是,在2005—2006年之间,用户数的增长出现了小高潮,增长率达15.20%,这是韩国政府努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取得的成果[99]。AC尼尔森韩国公司公布的《2006—2007年媒体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的电脑普及率和互联网使用率分别达到88%和80%,居世界榜首[100]。从上网者的年龄看,有98%的15—29岁的韩国人在近一周内上过网,从而创下互联网使用率的世界最高纪录。韩国人其他年龄段的上网比例为:30—34岁为96%,35—39岁为91%,40—44岁为32%,45—49岁为73%,50岁以上者为39%等。韩国信息化程度极为发达,其4 800万人口拥有1 200万条VDSL(Very-high-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宽带线路,其速度比新加坡的Star Hub、香港的iCable宽带服务快10倍,比2006年中国网通的ADSL实际速率快20—50倍[101]

为推动互联网的普及,韩国政府重点推动家庭主妇和学生接触和使用互联网。韩国信息通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家庭主妇互联网培训班”,对100万名家庭主妇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互联网培训并大力推动与家庭日常生活相关的宽带业务应用。对学校则采取免费接入的方式培养学生使用Internet的习惯开展网上教育应用[102]。从1999年10月到2001年12月年轻人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的增长非常迅速。7—19岁的年龄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从33.60%上升到93.30%;20—29岁的年龄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从41.90%上升到84.60%;30—39岁的年龄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从18.50%上升到61.60%。截至2001年12月,88.40%的小学生、99.80%的初中生、99.00%的高中生和99.30%的大学生都在使用互联网[103]

2000年前后,韩国传统新闻业迅速与网络联手。例如:《京乡新闻》同意与“今日钱市”“韩国医药”“电子游戏”等网站共享信息与数据;《东亚日报》与“体育”“法律服务”等网站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而《朝鲜日报》有30个互联网出口,并投资了20多个互联网实业[104]。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互联网获得了骄人的业界,其发展轨迹如表5-31所示。

表5-31 韩国互联网普及进程(1999—2008年)[105]

续表

韩国电信部门监管机构——韩国通信委员会发表报告,截至2007年7月底,韩国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家庭总数达到1 509万,而目前韩国家庭总数约为1 588万,约95%的家庭已连接高速互联网[106]。韩国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领跑者。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带来了韩国大众传播信息权力格局的变化,“70%的家庭是互联网宽带用户,这个比重居世界首位,网民被称作了‘新舆论主体’”[107]。此外,目前韩国的互联网用户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消耗在网络上的时间都要长[108]。图5-4及表5-32—5-33为韩国互联网2005—2016年间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109]

图5-4 韩国互联网渗透状况(2000—2016年)(单位:%,千人)

表5-32 韩国互联网新闻登录情况(2005—2016年)[110]

表5-33 韩国网络广告收入情况(2012—2017年)[111]

*p:estimate

相对而言,韩国传统媒体所属网站与网络报纸的经营情况并不容乐观,详情见表5-34。

表5-34 韩国新闻网站经营状况(单位:百万韩元)[112]

2.实名制:首尔(韩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个两难尝试

韩国政府2002年开始推行网络实名制。2003年3月,九个政府部门网站实行了实名制,当年年底扩大到了全部22个部门。同年5月,信息通信部与Daum、雅虎韩国、NHN和NEOWIZ四家大型门户网站总经理举行了恳谈会,并决定积极推广互联网实名制。2005年10月起正式实施互联网实名制。根据规定,网民在网络留言、建立和访问博客时,必须先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认证方可使用。2006年年底,韩国国会通过了《促进利用信息通信网及个人信息保护有关法律》修正案,规定在平均每天点击量超过10万的门户网站和公共机关网站的留言栏上登载文章、照片、视频等内容时,必须先以本人真实姓名加入会员。如果网站违反确认实名的做法,将会收到信息通信部长的改正命令。如果不遵守命令,将处以3 000万韩元以下罚款。该修正案于2009年7月27日正式生效[113]。从2008年1月28日起,韩国的35家主要网站按照韩国信息通信部的规定,陆续实施网络实名制,登录此网站的用户在输入个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并得到验证后,方可发帖。此前,韩国已要求网民在注册邮箱和聊天室用户名时使用实名[114]

其实,互联网实名制规制的目的是希望让这一虚拟的信息传播网络能避免网络上出现过多的垃圾信息,提高新媒体传输网络中信息的利用效率,推动网络健康有序的发展。出乎意料的是,该制度实行后,韩国各大网站却成了黑客们的主要攻击对象。2011年7月,韩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外泄案件。韩国SK通讯旗下的韩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遭到黑客攻击,约3 5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可见,互联网实名制导致的“自我审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上的沟通[115]。2012年8月23日,韩国宪法法院宣布废除2007年生效的网络实名制法案,八位法官一致裁决这一政策破坏了言论自由。韩国宪法法院法官表示,没有证据证明网络实名制的实施达到了其初衷目的。而且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后,人们因担心受惩罚而不敢在网上发表不同意见,破坏了言论自由。韩国互联网实名制的教训表明当代信息传播网络在如何维护信息自由传播、隐私安全和网络攻击与谣言之间均衡关系需要更为精巧的制度设计,而不能仅仅是通过回到过去的信息规制道路上来遏制新传播技术带来的福利。

3.首尔地区主要新闻网站

(1)OMN新闻网站

Ohmynews.com(简称OMN)在2000年开始运作时只有四名编辑,现在的编辑人数已经增加到了38人;最初仅有700多名“市民记者”为其撰稿,如今,市民记者的人数已多达四万余人[116]。OMN的内容结构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由专业记者负责采写要闻,其余大量新闻均以市民记者提供的新闻稿源为主,经专业编辑的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保证了关注点的广泛性、稿源的多样性和稿件的质量。”[117]在该网站提供的新闻中,专业记者的报道只占20%[118]。它报道的内容大多是传统媒介忽略而公众关心的事件[119]。让OMN声名鹊起的新闻报道主要有三则,即2002年年底的“美军装甲车碾死两名中学女生”、同年的“韩国总统大选”以及2005年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尤其是对卢武铉的鼎力支持,使OMN走到了与很多传统主流媒体的对立面,但也为它赢得了声望。卢武铉当选总统后,立即选择OMN作为其接受独家专访的媒体[120]

OMN的原则是任何一个注册用户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公民参与的大致流程为,记者会员实名认证,进入编辑页面发表新闻,24小时在线专职编辑决定你的新闻是否可以被选入发布区,有时在保持个人新闻鲜活情绪和色彩的基础上略加修改,按照编辑推荐和读者投票两个维度组织新闻排行榜,根据这个排行榜会给予作者一定的稿费。同时,“每个读者都有一个账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新闻进行小额现金支持。每个记者名下会有一个稿费记录,累积到五万韩元(合大约400块人民币)时发放一半,另一半留存在账户上”。而每个读者进行评论反馈也可以获得少量报酬,网络言论这种主要的原创网络新闻模式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提高[121]。2004年5月,OMN建立了英文国际网站;其后,它又与日本媒体巨头“软银”(Softbank)合作,推出了日文版的OMN;2006年8月,OMN还开通了“我的电视广播”(Ohmy TV broadcasting),从而形成跨媒介传播[122]

从2000—2005年,OMN还连续进入了由韩国《时事杂志》评选的“韩国最有影响力媒体”前10位,它也是唯一进入10强的网络媒体,其中2005年名列第六位。OMN在议程设置方面已经开始扮演不容忽视的角色,尤其是在2002年韩国总统选举和2004年弹劾危机中对政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统卢武铉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互联网诞生的总统”[123]。此外,在和传统大报之间议程设置的竞争中,OMN也表现出强大的威力。例如,前文提到的2002年底的“美军装甲车碾死两名中学女生”事件中,据研究者的统计发现,韩国舆论研究院主办的KINDS数据库(Korean Integrated News Database System)是韩国最权威最翔实的网上报纸、杂志、电视新闻数据库。在KINDS检索栏中输入关键词“驻韩美军/装甲车”,将检索时间设定为事件发生的次日“6月14日”,一共检索到五篇相关报道。KINDS在册的九大日报中只有五家在不起眼的位置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每家日报仅刊载了一篇相关报道;保守的《朝鲜日报》更是充耳不闻。与此同时,OMN新闻网在事件发生当日就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并且对案件的审判过程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了韩国国民的强烈关注。九大日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集体沉默”之后,被迫将目光投向这一事件[124]

(2)Naver网站[125]

Naver在1999年6月以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者的定位出现在韩国,是韩国的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图5-5是Naver的logo。Naver这个公司名称源自英文Navigator,意味着“网络导航者”的角色,而Naver网站logo上的那顶帽子,则隐含着探险家的意思。

图5-5 Naver的logo:带翅膀的草帽

Naver所属的NHN公司是1999年建立搜索服务的门户网站。建立初期的Naver,面对着一个由Yahoo!Korea、Daum等门户网站共同竞争的市场。虽然2001年与韩国在线游戏门户网站Hangame合并成为NHN(Next Human Network)公司,并于2002年在Kosdaq上市集资,Naver在搜寻引擎门户网站的排名仍未见领先。直到同年10月,Naver除了既往的邮件、游戏、新闻、视频等服务以外,并推出了著名的“知识iN”服务,才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并一举成为韩国排名居首的搜寻引擎门户网站。

Naver获得成功的基础在于引入了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创造精髓:参与即生产,即吸引使用者参与创造知识和信息,并由此形成自己独享的知识和信息数据库。Google尽管在2001年就已经开通了韩语搜索服务,但却不能针对韩国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内容服务。Naver的做法是从问答服务入手,因为问答服务是收集用户智慧的最佳方式。在2002年,Naver推出了一个名为“Knowledge iN”的问答服务平台,允许韩国用户实时提出及回答问题。这一形式极大地吸引了韩国网民的参与,平均每天用户会提出44 000个问题及得到110 000个答案。这些由用户提供的海量数据成为Naver的搜索引擎数据库的主要内容。这使得Naver迅速成为韩国最优秀的搜索引擎服务供应商。

“Naver快速成长的秘诀,在于脱离美式搜寻引擎只进行既存网页信息搜寻的模式,而是进一步积极生产信息,并将之建立为数据库,因而大幅提高了韩国使用者对搜寻结果的满意度”[126],负责NHN韩国业务的崔辉永总经理这样解释Naver的成功秘诀。

4.数字多媒体广播(DMB)

所谓DMB,是数字多媒体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英文简称,它是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的自然延伸,不仅能传输声音信息,还能传输文字、静止画面、电视剧等任何形式的数据信号[127]。这意味着,DMB可以播放影视节目、查询交通导航信息、股市行情等,还可以实现网络下载。它具有在高速移动条件下接收到各种数据信号、使用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DMB接收设备有多种类型,例如:车载式,主要运用于城市公交车、地铁、计程车;还有个人便携式,最常见的就是集成DMB功能的手机、MP4、PDA等。2001年和2002年是韩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开发年。2001年10月,韩国开办了数字广播电视。不过,信息传播部坚持采取用美国模式(ATSC);而以MBC为首的大众媒体、市民团体和广播电视技术协会则希望采用欧洲模式(DVB)。其后,由MBC带头进行了两种模式的实地测验。因此,原计划于2001年开播的韩国数字电视在2002年3月1日才开播了星空生活(Sky Life)频道和144个上星的常规频道。2002年5月31日开始的世界杯足球赛却大大促进了数字卫星电视的发展,KBS、MBC、SBS三大广播电视网纷纷开播数字广播电视节目。星空生活频道还通过设立在主要商场和公共交通终点站的装置,为全国提供高清晰的数字电视转播,观众反应空前热烈。能够在移动过程中利用专用终端欣赏高画质和清晰音质的广播节目的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在2005年1月10日开始试播,在2005年5月1日正式播出。韩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DMB用于商业运营的国家。DMB开发商TU媒体公司本是国营企业,后由SK集团以高出市场价20倍价钱收购并控股,成为民营化企业[128]

其中S-DMB(卫星数字多媒体传播)首先由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SKT开展,目前通过收费服务它能提供13个视频信道和19个音频信道。T-DMB(地面数字多媒体传播)是在2005年12月开始运作的,现有七个视频信道和12个音颇信道。截至2006年12月,S-DMB拥有70万订户,T-DMB则拥有190万订户。应该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它们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S-DMB提供了四个门类,13个视频信道,在这些频道中,只有两个是新闻频道,分别是一般新闻颇道YTN和经济新闻频道MBN。T-DMB有一个24小时的新闻频道,它的实时新闻节目还提供给另外四个免费电视频道,尤其是SBS有专门为DMB制作的新闻节目。相比较S-DMB的内容而言,T-DMB更倾向于将13—19岁的年轻人锁定为自己的目标受众,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作个性化节目。相比较新闻媒体频道和免费电视的节目,DMB主要由流行电视剧、娱乐节目和体育节目组成,其中,SBS drama频道50%—60%的节目都是电视剧,其他都是娱乐节目;MBC drama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播放电视剧。此外,DMB最受欢迎的是名人脱口秀和娱乐节目,由于小屏幕播放、时间支配自由这些特点,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钟爱[129]。在2005年的试验阶段,DMB的收视高峰是午饭时间。但是,现在的高峰出现在早上7—8点、8—9点这两个时间段[130],即人们主要在上下班的路上使用DMB,DMB正在逐步取代广播的地位,但只是对地面电视的空缺位有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