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地带

(一)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地带

韩国是2007年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亚洲国家,在此之前只有日本与新加坡是发达国家。首尔是韩国的首都,是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特别市”,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尔市的总面积为605平方千米,占韩国全国面积的0.61%。根据韩国统计厅2018年8月发表的统计资料,截至2017年首尔市的户数为3 948 850户,居民登记人口数为9 741 871人。首尔共有424个行政单位“洞”(,相当于中国的“街道”)。每一个洞的平均面积为1.43平方千米,平均人口为22 976人。

在1988年首尔奥运会以前,韩国还是给人一种比较封闭的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岛国印象,甚至被称为“宁静的晨曦之国”(Land of Morning Calm)。人们总会把韩国与朝鲜战争、国土分裂、军政府独裁、示威游行、劳资对抗激烈、国民性格内向且倔强等一些比较负面的特征联系起来[1]。通常首尔分为江南、江北两个区域。以汉江为界限,江北面积是297.84平方千米,占整个面积的49.20%,江南面积是307.40平方千米,占整个面积的50.80%。首尔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大都市之一。20世纪80年代,韩国在承办1988年首尔奥运会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观念、制度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发展。而且,韩国经济从“汉江奇迹”实现以来不断攀高,尤其是首尔市全方位的高速发展。

以首尔为中心,形成了首都经济圈,即首都首尔及其周边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各种要素不断集中而形成的广域大都市生活圈,由首尔、仁川和京畿道三个行政区组成。该区域在朝鲜半岛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一直是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2]。首都圈的形成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韩国工业化快速启动时期,7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1982年韩国颁布了《首都地区管理法》,对首都地区的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该法首次确定了首都圈的边界。首都圈的行政范围包括中心城市首尔特别市、仁川广域市、京畿道行政区及其下属的64个次级地方行政区,圈内比较重要的城市除了首尔、千一川、议政府以外,还有水源、城南、东川豆、光明、松炭、安养、富川等城市;地理范围包括以首尔为中心70千米以内的区域,面积达1.1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1.80%。首都圈人口约2 550万,约占韩国全国人口50%[3]。按照该法设立了跨辖区的超级机构——“首都地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对首都圈范围内各行政区申请新项目拥有最终审查决定权。首尔市的城市构造计划在2011年改为一个主中心,四个副中心,11个区域中心,54个地区。中心的城市结构,即从单中心城市结构逐渐通过主中心和副中心的过程改变为多中心城市结构[4]

首都圈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趋于成熟稳定。90年代初首尔的人口达到了其高峰,大概在1 100万左右,但此后首尔的人口出现了下降,并一直保持在980万左右的水平。首都圈的人口也保持在2 000多万的水平[5]。韩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首尔及其周边地区。首尔、仁川、京畿道整个首都圈的高技术企业数占全国的69.70%,高技术产值占全国的62.80%;整个制造业企业数占全国的57.00%,其产值占全国的43.60%。其中,首尔集中了全国50家大企业中的48家,同时首尔成为众多外国公司总部的所在地[6]。表5-1是首都圈的基本情况。

表5-1 韩国首尔首都经济圈基本情况表(2018年)[7]

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首尔在大众传播信息网络方面的建设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普及方面更是表现卓越。作为亚洲新兴的国家,韩国良好的信息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了其宽带的飞速发展。韩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宽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得益于其周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据OECD发布的互联网普及率数据,截至2017年,韩国宽带用户渗透率高达99.50%,高居世界首位[8]

目前,城区人口近千万的首尔全城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几乎在城区任何地方都可以无线上网,而且收费低廉。首尔曾在互联网布局之际实施一项叫作“无所不在的首尔”计划,也称“U城”计划,以扩展城市的信息技术覆盖面。近四英里(六千米)长、穿越市中心高层建筑群的清溪川步道正是“U城”试点项目所在地。市民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设在公园、公共广场的触摸屏,就可以查询空气质量、交通状况,甚至可以预订公园的足球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