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纸
报纸是构成上海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历史最为悠久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上海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显示,至2016年年底,上海共有报纸98种,其中公开发行的报纸72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5.17%,位居全国省级报纸出版数量的前列。由原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的共计22种,占上海公开发行报纸的30.14%,两集团的报纸印数超过全市总印数60%[65]。
而在城市报纸覆盖率方面,上海同样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6年,上海千人日报拥有量为249.20份,比2004年的千人日报拥有量274.20份减少了25份。但相比各省(区、市),上海千人日报拥有量仍居全国榜首。此外,日报普及率是另一个衡量报业发展水平的指标。2004年,上海日报普及率为0.83份/户,比2003年的0.63份/户增长了30.30%,仅居于北京之后,名列全国第二。根据统计数据比较显示,上海报业发展迅速,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66]。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第四期中国报业竞争力监测结果中,上海《新民晚报》和《新闻晨报》入选“2007年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分列第七位和第11位;此外,在都市生活服务类报纸方面,上海优势较为明显,其中《申江服务导报》《房地产时报》《上海星期三》入选“2007年全国生活服务类报纸竞争力10强”,分别列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五位。在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名单中,上海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为代表的20种报刊入选(参见表6-2)。
表6-2 上海市2016年报纸出版数量统计[67]
1.报纸发行网络
事实上,上海报刊发行的演变是全国报刊发行发展轨迹的一个缩影,经历了一个由过去邮政一统天下的“邮发合一”到如今的邮局发行、自办发行等多种发行方式相互结合发行的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在当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统一的邮发模式已经开始制约报业的发展,这便为自办发行等新发行方式的出现提供了契机。自办发行在我国的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1985年《洛阳日报》的发行改革,自此,这一发行方式在国内报业市场推广扩散开来,掀起了国内自办发行改革的风潮。
而回观上海报业的自办发行,就不得不提及《新闻午报》以及《青年报》在上海市场自办发行的探索。其中,《新闻午报》的发行中心是上海日报中第一支自办发行队伍的成功典范。通过流动售报、投递、送摊三大发行板块,建立起有四个发行区站、20个发行分站组成的发行网络[68]。而2003年改版的《青年报》所组建的“蓝蚂蚁”发行团队所进行的自办发行也是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有益探索。2003年,《青年报》在发行量从最高达90余万跌破10万份之后,断然进行改革,其称之为“蚂蚁式”自办发行便是此次改革内涵之一。改革后,《青年报》采取自办、邮局、代理和网购四种主要发行方式。自办方面,《青年报》在上海中心城区建立了一个拥有东西南北四大发行分站与20个发行站、4 000个发行网点的发行物流网,招募打造了一支2 000余名训练有素的自办发行队伍[69]。
总体来看,根据2006年的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公开发行的报纸中,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纸有17家,占总数的23%,实行邮发的报纸有14家,占总数的19%。此外,有37家报纸实行自发和邮发相结合的方式。另有20家报纸实行自发或邮发与其他发行方式相结合的形式[70]。
其中,上海当年还未合并的两大报业集团均采取的是邮发、自发与其他发行相结合的形式:2006年,解放日报集团邮发、自发和其他发行所占比例分别是47.51%、52.15%和0.34%,自办发行比例超过邮发;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2006年邮发、自发和其他发行方式所占比例分别是79.28%,15.17%和5.55%。
上海的报刊发行渠道主要可以分为家庭投递、邮寄和终端零售这三种方式,主要由邮政部门以及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久远出版服务有限公司、地铁书刊服务有限公司等几大公司负责。具体来看,上海报刊发行网络主要由如下几种主要力量构成。
(1)邮政发行
邮政订阅是最为传统的报刊发行渠道。虽然,面对自办发行等新兴发行方式对报刊发行市场的瓜分,邮政部门曾经大一统的局势已不复存在,但是根据上述数据显示,邮发仍是占有最大比重的发行方式。其中,党报、机关报,如《解放日报》,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发行。
(2)书报亭
书报亭是现代城市中报刊零售的主要渠道。上海的书报亭主要是由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东方书报亭以及其他个体书报亭、报摊构成。其中,东方书报亭因其较大的覆盖规模、规范化的管理、统一的门面设计等在上海具有较大影响力。自1998年年底上海第一批1 012个东方书报亭初建成开始,来自《上海经济年鉴2008》的数据显示,2007年底上海已经拥有2 120个东方书报亭散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除东方书报亭外,上海还有大约五六百个个体书报亭和书报摊[71]。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纸质媒体受到的冲击逐渐蔓延到作为纸媒终端的报刊亭上,一方面是报刊亭售卖收益的下降,部分承包者选择离开;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的不断加码,“市容整治”等综合治理工程开始对上海沿街报刊亭进行拆除。2017年,为了表达对报刊亭的留恋,艺术家杨烨炘走访了上海近百个即将拆迁的书报亭,邀请最后一批书报亭主人戴上印有“今天不说话”的口罩,以一天不说话的沉默方式,集体向那个曾经辉煌的书报亭时代道别[72]。
(3)“全日送”发行网络
上海邮政全日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即原上海全日送报刊发行有限公司,是由上海邮政局、上海广播电视发展有限公司、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出资于2004年组建的,依托邮政局以及三大媒介集团,是上海报刊发行网络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投递网络覆盖整个上海市区以及浦东新区。其负责发行的报刊包括《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每周广播电视报》《上海电视》《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上海商报》等多种畅销报刊。
(4)地铁沿线报亭
纵横于上海的几条地铁线和轻轨共同构织起城市便利的交通网络,其覆盖范围、客流量规模之大使其具备成为良好报刊发行渠道的潜力。隶属于复星书刊发行有限公司的地铁书刊服务公司在地铁沿线站台和站亭层开展报刊零售业务,在上海的几条轨道交通拥有近百个报亭,占据了轨道交通80%以上的市场份额,销售品种已达到400多种[73]。
(5)超市便利店
超市便利店在都市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庞大以及人流量大等特点,从而使其成为报刊零售发行不错的渠道选择。上海久远出版服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这一发行渠道,是上海4 000多家便利店所售报刊的唯一供货商。
(6)《新闻午报》发行网络
《新闻午报》发行网络的建构是上海日报之中第一支自办发行的成功典范。它于2003年自建发行网络,通过复制在京发行取得成功的《京华时报》小蓝帽模式,将大规模流动售报方式引进上海,成为申城一景。2004年前后,其在市中心10个行政区建立了20个发行站,700多名发行人员。发行中心下设一室三部、三个区站、20个发行站[74]。不过可惜的是,该报后来改为《天天新报》,并于2014年4月停刊,上海关于自办发行的尝试也就此中断了。
2.报纸网络构成
截至2016年年底,上海有报纸98种。其中,综合类报纸12种,专业类报纸86种。在经历多次结构调整之后,上海报刊主要归属于由解放日报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在2013年10月28日合并而成的上海报业集团。两大系列合并后业务架构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此处论述仍以原来两个报业集团系列的架构进行。
从经济指标观察,营业收入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证券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新闻晨报》;利润总额排名前五位的为《上海证券报》《解放日报》《报刊文摘》《上海老年报》《上海汽车报》[75]。
(1)原文汇新民报业系列
该系列主要是从属于原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报纸,现拥有10家报刊,其中包括《文汇报》《新民晚报》《SHANGHAI DAILY》(英文《上海日报》)《东方早报》《上海东方体育日报》五份日报;《文学报》《文汇读书周报》《新民晚报社区版》《行报》《外滩画报》五份周报。此外,伴随着报业的整体下滑,不少期刊选择了停刊。例如:《上海星期三》于2009年停刊;《外滩画报》2016年休刊;2017年起,《东方早报》休刊并把原有的功能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
(2)原解放日报系列
该系列主要是从属于原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报纸,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为龙头组建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媒体集团。其目前拥有10家报纸,包括《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报刊文摘》《申江服务导报》《人才市场报》《房地产时报》《I时代》《上海学生英文报》《每日经济新闻》《上海法治报》11份报纸。其中,《新闻晚报》于2013年停刊。
(3)其他
除上述两大报业集团之外,共同构成上海报网的还有: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每周广播电视》报以及《第一财经周刊》《上海电视》《电影故事》《上影画报》《电影新作》《卡通王》等杂志;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出版的都市报《上海一周》《故事会》《旅游天地》《人与自然》《咬文嚼字》《新发现》《今日风采》等23种期刊;工会系统的《劳动报》;共青团系统的《青年报》;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少年报》《中学生报》以及许多大型企业办的企业报。
如果按照上述报纸所覆盖的发行区域等标准,可以将上海的报纸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报纸
上海报业在全国的辐射力滞后于其经济的影响力,真正可以称之为全国性的报纸并不多。综合性报纸方面,有《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其中,《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其发行以上海为主,但也辐射全国。财经类报纸方面,2004年创刊的《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综合财经日报,其发行区域已覆盖中国主要的经济领域。此外,都市生活类的《外滩画报》也属此列之中,在休刊前其已覆盖全国21个城市。
(2)区域性晚报都市类报纸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而言,都市类报纸自然必不可少,比如《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这一类报纸主要面向上海本地发行,更加关注本市民生民情,注重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的生活资讯,为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供信息保障。另外,还有曾经影响颇大的《新闻晚报》和《东方早报》等晚报都市报,因为报业的融合转型而宣告停刊。
(3)区镇级报纸与社区报
在上海,除了面向全市发行的报纸外,区镇级报纸以及社区报的存在实现了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居民的多层次覆盖。上海各区、区下属的街道、镇都有自己的报纸,由各级政府主办,采取免费赠阅的形式。此外,除这种由政府部门创办的区镇级报纸之外,《新民晚报·社区报》以及《城市导报》等这类由当地媒体机构主办的社区报也面向社区进行分众传播。
事实上,社区报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然而对于社区报的定义还没有一个令学界和业界公认的说法。且不论我国的区县报与社区报与美国的社区报究竟有何不同,著者认为,基于它们都是为某一特定区域的居民提供信息进行分众传播这一点,二者便具有可比性。作为社区报的起源地,美国社区报发展得已相当成熟。按报种划分,美国全国约1 500个城镇,全国性报纸10多种,城市主流日报约814种,其他的以社区报为主[76]。根据美国全国报业协会(NNA)21世纪初的统计,全美有近8 000种各类社区报,总发行量约为5 000万份[77]。其社区报发行量与影响力之大与我国此类报纸不可同日而语,资料显示美国社区报发行量一度甚至比当地主流报纸发行量还要大。
以同样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纽约为例,《纽约时报》是纽约最大的主流日报,但在纽约的斯塔藤岛辖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社区报《斯塔藤岛前进报》的发行量最大,《纽约时报》在这个区则排第二位[78]。可以说纽约的社区报在其城市信息网络的建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反观上海的区县报和社区报,无论其发行量还是影响力都无法与本地大报相抗衡,其在城市信息传播网络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自然也相对微弱。下面将对实际上扮演“社区报”角色的相关报纸作分类阐述。
a.各区县报纸
区县报在上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存在的《嘉定报》等区县报,几经周折,从停刊到复刊,如今上海各区县都拥有一份自办的报纸。根据行政区划,上海每个行政区县都拥有一张内部发行的区级报纸,这些报纸出版周期不尽相同,都采取免费赠阅的发行方式。
此类报刊隶属于各区县的宣传系统,实际扮演着“区县党委机关报”的角色,以对区县内住民的宣传和信息服务为己任。在经济上基本都依靠财政全额拨款,在区县内免费赠阅且不刊登广告,于是随着发行量的逐渐扩大,主管部门的财政压力陡增。这一“无发行收入、无广告收入、全靠财政拨款”的办报模式,没有遵循传媒经济学中“二次售卖”的原理,因而怎样与受众产生紧密关联就成为摆在区县报面前的一个难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区县报都没有公开的正规刊号,因此也只能用“赠阅”的内部交流方式来运行,其身份的限制也让其无法开展市场化运行。
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区县报可能会在成本上和接触受众方面获得新的契机。目前,上海的区县报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电子版的社区报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获取,这种电子渠道一旦能被广大居民所接受,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区县报的发行投入,甚至可以实现“无纸化”运行,减轻了经济压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信息回馈技术,也会给区县报的效果测定带来很大的方便。
b.《新民晚报社区版》与《社区晨报》
《新民晚报》于2007年正式推出《新民晚报社区版》,它是《新民晚报》社与上海各区县的地方政府联合出版的地区周报,也是国内第一张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社区报。
2006年6月,《新民晚报社区版·闵行新闻》在上海闵行区试发行,发行量为15万份,其中七万份为订户,八万份为地区派送。在《闵行新闻》之后,《新民晚报社区版》之《杨浦资讯》《徐汇资讯》《曲阳社区》《浦东资讯》也相继推出。其创刊以来,依托《新民晚报》的品牌优势,秉持《新民晚报》一贯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文脉,以贴近社区生活的内容吸引社区读者,成为社区读者获取服务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社区版每期四开16版,比较有社区报特色的版面有“社区新闻”“区区小事”等,“需求排行——逛超市”栏目收集发行区域内各大超市卖场的信息,供读者参考使用。2008年,上海以区域目标市场定位的市场化的报纸少之又少,《新民晚报》将根系进一步延伸至更小的区域,充分吸收养料。《新民晚报社区版》形成了分众型报业形态(参见图6-3)[79]。
图6-3 《新民晚报》分众型报业形态
2009年,《新民晚报社区版》改版,集中在上海内环400个中高档小区、60幢商务楼宇以及部分社区周边的地铁口发行,涉及静安区、黄浦区、长宁区、徐汇区、普陀区和虹口区,针对有较强消费能力的白领,提供关于社区、民生、财经、娱乐、综艺等新闻,其核心内容是向目标读者提供关于区域衣食住行的全方位生活资讯。
继《新民晚报》《城市导报》发行社区报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晨报》也创办了全新社区报。新闻晨报社区传媒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正式成立,标志着《新闻晨报》社区报项目进入公司化运营阶段,也体现了社区报的进一步发展[80]。
与之类似,《新闻晨报》也推出了社区报《社区晨报》,并采用“一刊多版”的形式,截至2012年10月底,该报已推出了针对34个不同社区的社区报纸,所有社区报的运营业务都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新闻晨报社区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管理。
由于目前我国社区报的发展环境、管理体制及功能定位所限,《社区晨报》等社区类报纸在对改善大都市社区的公共生活,改良大都市社区的公共讨论环境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促成社区居民成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并可以针对问题而采取行动上,该报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参见表6-4)[81]。
表6-4 上海中心城区中与传媒机构合作出版的社区报的社区(街道、镇)数量[82]
c.《城市导报》
由东方网主办的《城市导报》也是覆盖上海各大社区的报纸之一。作为“面向社区人群的生活服务类报纸”,该报对最具消费力的城市读者群实现精准派发。目前其已实现对上海徐汇、静安、黄埔、长宁等中心城区以及浦东联洋社区、陆家嘴功能区等40多个街道、3 000多栋中高档住宅楼的覆盖。同时,该报每周在上海徐家汇、淮海路等年轻白领聚集地实行派发,力图影响到城中最具消费力的人群。
该报从它的目标市场定位和发行区域来看,似乎有意打造“社区报”,但从其内容设置来看,似乎和一张生活消费类报纸没有很大区别,且“一报多社区”的发行模式难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其实,它很难让读者对这份报纸产生“属于自己的报纸”的感觉,“归属感”依旧不强,打造“精英化的”中高端路线的思路似乎忽略了很大一部分如老年人等的“社区人”,没有充分体现“社区报”的“社区性”,不可避免地与都市生活服务消费类报纸出现同质化现象。
3.主要报纸
(1)《新民晚报》
在上海,《新民晚报》是一张历史悠久且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都市报。它于1929年9月9日创刊,如今已有8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新民晚报》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编辑方针,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力求做到内容的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和可读性,在上海城市之中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
《新民晚报》主要新闻版面包括要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教科卫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国内新闻、港澳台新闻、国际新闻等20个新闻版,专刊版面有新民视点、新民证券、新民求职、新民时尚、新民写真、新民汽车、新民康健园、新民网络、新民楼市、新民论坛、五色长廊、读者之声、今日浦东、读书乐、家事、天下游、科学馆、金阳台画刊、桃李芬芳、银发世界、娃娃天地、女性世界、花鸟鱼虫等50多个专刊。
20世纪末,《新民晚报》率先迈出走向世界的步伐,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1996年,《新民晚报》在美国设立记者站、创办美国版,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跨出国门的晚报;此后又扩大了《新民晚报》在北美地区、港澳地区的发行。2002年,《新民晚报》又与星岛报业集团合作,推出《新民晚报》澳洲专版,扩大了《新民晚报》在大洋洲地区的影响。继美国版、澳洲版之后,《新民晚报》又陆续开设了加拿大版、西班牙版、泰国版、菲律宾版、日本版、巴拿马版、欧洲联合周报、意大利版、荷兰版、韩国版、南非版、匈牙利版、新西兰版、俄罗斯版、罗马尼亚版等海外版。
作为上海报业的代表,深入考察《新民晚报》其发行量与影响力等方面的演变,可对上海报业乃至其上海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的辐射力变化轨迹有一大致了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上海报业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大趋势之下,《新民晚报》也表现不俗,其发行量在1988年达到其高峰184万,同时这一时期的《新民晚报》拥有较大比例的外埠发行量,几乎占总发行量的一半,可见其当时在上海之外地区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90年代以来,其影响力和竞争力曾一度位居于全国晚报之首。在第一届(2004年)和第二届(2005年)的全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由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全国晚报都市报竞争力20强排名中,《新民晚报》蝉联两届榜首。然而,好景不长,在第三届(2006年)的年会中,《新民晚报》跌落至第14名,到了2007年的第四届年会,排名上升至第七名,虽稍有起色,但竞争力已大不如前。这一境况同样可以在其发行量的变化中窥见一斑。如上所述,《新民晚报》曾一度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然而在世界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上不断被后来者赶超,排名逐年下降。在2008年的世界日报发行量排行中,《新民晚报》发行量跌破百万,远远低于它曾经创下的最高发行量184万,居于第48位,与2008年排在中国晚报发行量之首的《扬子晚报》(位于第21位)差距逐渐拉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表6-5[83]中可以看出,在2011年中国的晚报市场上,除《扬子晚报》外,《羊城晚报》《齐鲁晚报》的发行量也都已赶超《新民晚报》。
表6-5 中国日报发行量及世界排名(发行量单位:万份)
(2)《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隶属于原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2003年7月7日在上海创刊,面向苏浙沪三地同步发行,发行量逾40万份,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国际时事新闻、商务财经动态和其他精彩的都市生活讯息,全方位解读,深层次报道,是一份立足上海、辐射长江三角洲、面向全国的财经类综合性日报。“影响力至上”是《东方早报》的办报理念。《东方早报》的出现提高了整个上海报业竞争的门槛,并且准确把握了上海中高端文化的精神气质。经历几年的摸索与努力,已经成长为堪称“上海城市名片”的新主流大报,具备精湛品质、高尚格调与传播实力。
2017年1月,《东方早报》打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休刊辞:“东方早报虽然休刊了,但东方早报原有的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功能,将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2014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所属东方早报团队打造的时政类新媒体——澎湃新闻网上线。两年多来,澎湃新闻网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品牌。东方早报向澎湃新闻网彻底转型,水到渠成,势所必然。澎湃新闻网是东方早报文脉的相继、薪火的相传、理念的破茧化蝶。时代在变,我们也将与时俱进,以最有力的传播方式服务于寄予我们莫大信任的受众。”[84]
就这样,《东方早报》用“蜕变”的方式,培育新媒体“子体”,待其壮大之后完成“母体”的蝉蜕之变。这标志着《东方早报》由此彻底告别了纸质版,实现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转型。
图6-4 《东方早报》最后一期头版
(3)《申江服务导报》
《申江服务导报》创刊于1998年1月1日,是一份由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融新闻性与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活服务类周报。
创办之处,凭借其低价、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版式、丰富的内容等优势博得了上海众多白领的宠爱。到2002年,其发行量由最初的七万份已上升到40万份,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上海生活服务类周报的第一品牌。到2006年,《申江服务导报》年销售收入一亿多元,实现利润5 000多万元,牢牢保持在上海周报市场第一的位置[85]。在“2007年全国生活服务类报纸竞争力10强”评选中,《申江服务导报》位于10强第二。2007年5月,《申江服务导报》优质经营性资产,整体注入上市公司“新华传媒”(SH600825),成为“新华传媒”传媒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媒体时代,《申江服务导报》也努力跟进,开发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及微信矩阵群;六家“申活馆”线下实体店和线上淘宝店、微店;“人生大不同”公益讲座及课程;“申V”视频及直播频道;连续举办18年的“申报电影盛宴”;《赏》系列钟表、美白、服饰、婚庆高级订制别册;“最地标”商场评比及颁奖典礼;“酒店大赏”评比及颁奖典礼。其中,《申江服务导报》官方微信粉丝规模25万,平均日阅读数三万,最高单次阅读数达到100万+;官方微博实时紧追热点,以发布娱乐新闻、上海地区、国际性新闻为主,粉丝规模达64万,平均每周流量350万,最高单次阅读数逾5 000万。《申江服务导报》还入驻了今日头条、企鹅号、一直播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最高单次阅读数均逾100万[86]。
互联网的国际化平台打通了原来纸质媒体的地域之限,也给了转向互联网市场的地域媒体全新的信息传播与市场开发空间。然而,由于集团发展战略重心的调整。2018年11月28日起,《申江服务导报》休刊,退出了历史舞台。
(4)Shanghai Daily(《上海日报》)
《上海日报》创刊于1999年10月,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出版发行,是中国第一份地方性英文日报,同时也是一份受众以外籍人士与国外游客为主的刊物,报社拥有一支精干、国际化的采编团队。在报纸发展的20余年中,如何向外籍读者呈现更生动的上海本地新闻贯穿了报纸发展的主线。
自1999年创办至今,《上海日报》经历了三次重大改版,每一次改版都体现了媒体机构对于市场需求、阅读潮流变革的积极调适。2005年改版的核心是报形之变,将原本20版的大报(broadsheet)改为40版的小报(compact),但头版依旧以一张主图、一篇主稿、右侧导读栏保证头版的信息量。此次“小报化”改革既是为了适应国际报业市场小报化的潮流,也是为了使报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便于读者携带[87]。2009年改版则创造性地开启了导读页,在报纸的版面中增加了许多设计感。2014年改版则更多回归阅读传统,通过竖起报头,增加留白,整合板块内容等方式,《上海日报》也在通过适度减少报纸的信息量将读者引向《上海日报》官网,推动报网融合的进一步开展。在拥抱新媒体变革的历程中,与改版同时进行的,是报纸IPAD平台Shanghai Daily iPaper应用在Apple报刊的上架。上海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主流媒体发展新媒体,iDEALShanghai对UGC的开放与鼓励,使截至2013年3月20日iDEALShanghai唯一身份访问人数同比增长77.27%,收录商户人数超过4 500家[88]。同时《上海日报》也广泛进军Facebook、Twitter等国际社交媒体,并与2013年推出了微信公众号,也诞生了转发率超过10万次的“爆款”文章[89]。
以海外读者为主的报纸特点本身就有助于打破报纸市场的地区之限,在经营层面,《上海日报》早在2007年便开始了自己的数字报尝试,并先后与美国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荷兰iRex公司的iLiad阅读器,索尼公司的PSP手持终端等国际数字媒体客户端合作,打开了国际市场。在“赚到美元的同时”,《上海日报》还赢取了自己的国际美誉,在亚马逊的读者评分中,《上海日报》作为唯一一份登陆该平台的亚洲数字报,收获了三颗半星的好评,与《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保持在同一水平,体现了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市场竞争力[90]。
在转型过程中,《上海日报》还寻觅出与政府合作,转型为内容供应商的新路。自2010年起,《上海日报》陆续为上海市政府、六个区县政府、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以及苏州、杭州、宁波市政府网站提供内容编译服务,并在报社内部形成了一个团队。报社有六名专职人员每天浏览政府网上的时政要闻、经贸消息等中文信息,挑选出外国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编译。同时,《上海日报》也帮助国内中小城市进行对外宣传的媒体建设,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英文微博、微信甚至Facebook,以满足外国人对当地新闻的内容需求[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