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网络的发展与城市母体的互动
在源起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城市信息传播网络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其发展自然会受到来自城市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反之,城市信息传播网络作为城市的“血脉”,也会对其所处的城市母体施加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上海信息传播网络演变历史的梳理,可知上海曾一度是各大政党组织活跃之地,大大小小的政党报在上海滩遍地开花,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就得益于上海城市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上海的政党报与北京相比,有更加有利的出版环境,“藏身于租界,相对稳定,有较长的出版期;而且在这平稳的出版过程中,注重于长期的理论宣传,发育成正常的健全的政党报刊形态。一些有影响力的报刊也都在上海出版”[153]。由此便可见城市对信息传播网络的制约与影响。
另外,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信息传播网络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上海自1850年诞生第一份近代报刊开始,报刊业发展迅速,从1860年代起,上海就一直是全国的传媒中心,其创办报刊的数量和报刊的全国影响力方面都超过了最早出现报刊的广州和香港。上海报刊业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近代上海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报刊的发展是与城市工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商业发展提出了对信息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为报刊发展做了资金、物质、设备等方面的准备,促进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兴盛。1860年代《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一批最早的上海商业性报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此外,工商业不断发展也为20世纪20年代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性报纸企业化进程打下了资金和物质基础。而这类报纸所大量刊登的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信息流通。
关注当下,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信息传播网络也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上海媒体国际影响力尚不足,然而依托于上海这一全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其财经媒体的发展则相对发达,比如上海“第一财经”的跨媒体产品线就办得有声有色,在经济领域也颇具影响力。
此外,上海的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重,对第三产业的大力扶植,造就了上海规模庞大的白领阶层。1997年,以白领为目标群体的《申江服务导报》创刊,以生活时尚、消闲、服务为主。不到五年,发行量达到50万份,广告收入过亿元[154]。在此之后,上海崛起了一批白领报刊,如《上海壹周》《上海星期三》等周报以及《时尚》等杂志,并且都比较成功。而这一由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白领群体的受众资源在全国除北京外是绝无仅有的,是此类媒体得以发展的奠基石。尽管上述白领报刊因受到网络平台的冲击而先后休刊,但其创新值价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