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完善时期(1978—1998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上海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上海报刊数量大幅增加,各类型报纸都迅速发展,并且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为代表的大报开始向境外扩展。上海广播网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经历两次改革之后,形成了上海电台和东方电台并存的广播网络新格局,随着有线广播网的完善,广播网络的覆盖面增大。此外,上海电视网络在完善本市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在上海周边城市地区的覆盖范围,电视也因其更具传播优势的媒介特性,在城市信息传播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超过了其他的大众媒介。
1.报刊业重现新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报刊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上海报刊数量大幅增加。由于10年“文化大革命”对报刊业的摧残,1978年初,上海仅有五家报纸,分别为《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科技报》《少年报》《每周广播电视报》。1979年起,《青年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等相继复刊。从1984年起,上海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仅1985年,全市新创办公开发行的报纸达23种,新办非公开发行的报纸20余种。到1986年,上海共有各类报纸93种,至1990年发展为总数81种[46],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满足不同群体读者需求的报刊信息传播网络。
经济类报纸的崛起是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现象。上海近代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使上海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上海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联系急剧增加,信息交流日趋重要和频繁,这就促进了以经济类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发展。1989年,上海公开发行的报纸81种,其中经济类报纸有18种,占22%[47]。主要包括《上海经济信息报》《上海工业报》《世界经济导报》《文汇经济信息报》《经济新闻报》《上海商报》《上海经济时报》《消费报》《华东物价报》《中国城市导报》《东方城乡报》《上海食品报》《上海经济报》《上海金融报》《新闻报》《上海证券报》等,构成了一个涵盖上海经济各个方面的经济信息传播网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除经济类报纸外,专业行业报、对象性报纸、信息文摘类报纸、企业报在改革开放中也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政治法制、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艺体育方面的报纸有《上海法制报》《上海科技报》《社会科学报》《大众卫生报》《上海文化报》《新民体育报》等;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由群众团体主办的报纸也有10余种,其中少年儿童方面报纸,有《少年报》《小主人报》《小伙伴报》《中学生知识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等。此外,铁路、海港、汽车以及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宝山钢铁总厂等企业,还办有《上海铁道报》《上海海运报》《上海汽车报》和《新金山报》《宝钢报》等企业报,总计100多种[48]。
这一时期的报纸除《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为每日发行外,大都是周刊、周二刊。资料显示,报纸发行量在100万份以上的有六种,50万以上的有六种,20万份以上的有八种,10万份以上的有11种,其他均在一万份左右。在全国报纸的统计中,1985年上海报纸的发行量占全国第二位[49]。通过对上海历年报纸出版数量的统计也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报纸无论种数和印数都达到阶段性高峰(参见表6-1、图6-1—图6-2)。其中,每期平均印数在1987年达到高峰2 003万份,而总印数在同年也达阶段性高峰。上海《新民晚报》在这一时期更是创造了其发行量184万的最高纪录。如此数据充分显示了这个时期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的辐射力。
表6-1 上海市历年报纸出版数量统计(1978—2016年)[50]
续表
图6-1 每期平均印数变化趋势图[51]
图6-2 总印数变化趋势图[52]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报业开始走出国门求发展。1995年4月3日,上海报业跨出境外发展的第一步,《解放日报·中国经济版》在香港创刊,解放日报社委托星岛日报社随香港《星岛日报》在海外发行[53]。1994年11月《新民晚报》在美国洛杉矶发行了美国版,通过卫星同步传真,在洛杉矶印刷,利用时间差,上海的晚报当天上午即可在美国与当地读者见面,为中国报业史上首创[54]。
上海报纸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各报也在不断扩版。“扩版热”主要出现在1998年,上海近20家报纸扩版,如《新民晚报》从四开24版扩到32版;《劳动报》和《青年报》均从四开8版扩为16版等。
2.广播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后,上海广播事业也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包括中波、短波、调频立体声以及有线广播在内的各种广播节目种类和数量都显著增多。上海电台的节目套数到1979年即恢复到五套,1980年恢复到六套,1984年增至七套,每天播出时间超过100小时,成为当时全国地方台节目套数最多,播出时间最长的电台。据统计,上海电台1988年各种不同名称的节目有115个,与“文化大革命”前节目最多时的1952年相比,栏目增加50%。上海市郊广播事业也取得显著进步。1986年,10个县的广播电台的自办节目由以前的10小时增加到60小时。
1987年上海广播电视事业开始发展道路中的第一次重大体制改革,推动上海广播事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期。根据专业化分工的建台思路,上海电台成立三个分台——新闻教育台、经济台和文艺台。其中,新闻教育台以新闻专题节目为主,文艺台以文学、音乐、戏曲节目为主,经济台以传递经济信息为主,特别加强了对金融、外贸、物资行情等方面的报道[55]。
1988年恢复重建中断30多年的对台湾广播,进行反“台独”、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对台广播宣传。为了满足在沪外国听众的需求,同年上海电台在原英语新闻广播的基础上,开辟每天六小时的英语调频广播,为在沪外国听众提供新闻信息和播放文化娱乐欣赏性节目。与此同时,上海电台也经常和国外一些友好城市电台交流文艺节目。
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使上海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产生了新的飞跃。东方广播电台拥有两套发射频率,共设新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类节目近50个。
面对改革所带来的竞争,上海电台对体制和节目框架都进行较大的调整。上海电台提出“新系列、新套数、新格局”改革思路,建立了以新闻综合台为核心的八个系列台,拥有八个中波频率、两个调频、三个短波等13个频率,共八套节目,每天播出时间130小时33分钟[56],形成立体式、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广播群体优势新格局。
此外,上海市郊县区的有线广播网继续发展。截至1993年,全市农村有线广播网已建立广播专线9 339千米,其中县至乡广播专线1 132千米,乡以下8 027千米。农户总数127.71万户,已装喇叭农户99.39万户,喇叭入户率77.83%。此外,县(区)有线广播朝着与多种传输手段结合的方向发展。1985年,南汇县广播站建立调频广播,备有300瓦发射机一架,传送县站有线广播节目到30个乡镇广播站,再通过有线传输至用户。截至1993年,共有六个县(区)广播电台建立了调频广播。继南汇县后,建立调频广播的还有松江县(1990年年底)、上海县(1991年8月19日)、金山县(1991年11月)、青浦县(1991年年底)和奉贤县(1992年12月30日)。1990年,奉贤县奉新乡开始试验有线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把广播与电视信号输入用户家里,既可听有线广播,又可看有线电视,农村广播网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据统计,到1993年年底,上海电台、东方电台共办节目11套,每天总播出时间达185小时,加上市郊县区的广播,上海广播的传播手段、宣传规模和覆盖范围都达到了新高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3.电视霸主地位确立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电视事业迅速发展。1981年上海电视台在原有五频道基础上增设频道,在全国第一个采用大功率分米波发射台[57],增强了电视发射功率,扩大了上海电视传输网络的覆盖面。
从1985年开始,根据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的“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上海市郊各县陆续筹办县级电视台。1986—1993年,南汇、松江、宝山、金山、崇明、青浦、闵行、嘉定八个县(区)相继建成电视台或电视转播台,转播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节目和播放自办部分节目。县(区)电视台的电视塔高度在100米至140米,大部分拥有50瓦和1 000瓦的发射机各一台,可以覆盖本县(区)的绝大部分地区。
此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电视台也在不断拓展其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覆盖范围。1985年12月2日,上海电视台与江苏省无锡、常州、南京、扬州、南通等七个城市电视台取得协议,通过上海—北京微波线路,转播上海电视台节目。之后,浙江杭州、宁波、舟山等城市电视台也建立了微波、差转台,转播上海电视台节目。1986年7月1日,上海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建成,接收电视节目。通过差转和微波传送,上海电视台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北至江苏连云港,西到浙江、安徽部分地区,南达江西东北部,东含舟山群岛和长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电视机拥有量的不断增加也逐渐使上海的电视网显示出比其他大众传媒更大的社会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机开始大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据统计数据,上海市每百户的电视机拥有量:1980年占59%,1984年占97%,1993年达到138%。
为了增加电视行业的竞争,1993年1月18日,继上海电视台之后,上海另一家市级无线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问世,上海电视业形成了两家市级无线电视台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新格局,这在当时全国(除港澳台外)省、市、自治区中是仅有的。东方电视台每天播出17小时,其中自制节目四小时,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与此同时,上海各县(区)也普遍建成电视台或电视转播台。到1994年,南汇、松江、宝山、金山、崇明、青浦、闵行、嘉定八个电视台先后建成播出,一般都设两个频道,可覆盖全县(区),以转播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为主,自办少量新闻、社教、服务节目。
上海有线电视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迅猛。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上海开始陆续兴建有线电视,以改善电视收视质量,丰富电视节目,80年代中后期发展迅速。1992年11月26日,上海有线电视台试播,同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播出,终端联网约六万户。到1993年年底,上海有线电视台自办三套节目,每天播出时间达44小时,入网总数达70.30万户,跨入世界大型有线电视网络的行列。上海市郊的有线电视事业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也有了迅速发展,到1993年底,有线电视台(站)达到136家,终端42万余个。此外,80年代上海的企业社区也积极创办有线电视台,经过正式批准的有线电视台有五家,分别是上海梅山冶金公司有线电视台、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有线电视台、上海炼油厂有线电视台、宝山钢铁公司有线电视台四家企业电视台和闵行电视台一家社区有线台。
到1993年年底,上海三家市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共自办六套彩色电视节目,每天播出时间约为91小时。上海市区平均每户拥有电视机1.38台。上海无线电视覆盖长江三角洲以及邻近省市的部分地区,人口超过一亿。
1995年,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组建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形成了五台、三中心、四个集团、九个直属单位的框架。其中五台包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58]。
截至1998年,上海广播电视网络的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形成了以五家主要电台电视台为核心的、无线有线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