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概况

(一)上海概况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为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其面积约为6 340平方千米,有超过2 400万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它濒临东海,堪称长江口的璀璨明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富庶丰饶的土地物产、全国领先的经济商贸、较早开埠的历史渊源。上海以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闻名于世界,现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代表性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上海西连太湖,东面大海,北接长江,南临杭州湾。规模适中的黄浦江穿城而过,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和天然景观。其北面有泥质江岛崇明、长兴、横沙等,东南又有石质海岛群舟山群岛,为上海提供不断延伸的土地资源和优良的深水港。上海位于中国的长三角地区,这里江海交汇,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交通枢纽。它北与环渤海地区相连,南与珠三角相望,往西通过长江和铁路等连接到中国的腹地和西部(甚至可以通过沪宁、宁西铁路经欧亚大陆桥连接欧洲),往东则通过海路与东亚周边岛屿以及其他大陆相联系。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上海则是位于全球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上最长河流(长江)进入全球最大海洋(太平洋)的入海口,是全球最强烈的大陆特性与最强烈的海洋特性相交汇之处。通过亚欧大陆,上海联系着西欧;通过东海和太平洋,上海联系着北美;而北美、西欧和东亚,则是世界最主要的经济体和人口聚集地[1]。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上海与全国各地及世界的联系都极为紧密,是上海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回顾历史,大约在西晋时期,上海只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小地方,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2]。鸦片战争后,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这是上海成为现代城市的开始。开埠后的上海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一时间万商云集,实业兴盛,租界和外国资本的进入,使上海民族资本渐渐兴起,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会,一时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中国最大的金融、贸易、商业、工业、运输与通讯中心,亚太地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这时上海的繁华程度远非当时的东京可比[3]

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而改革开放后,上海才重现往日的繁华。时至今日,上海已发展成为全中国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

历史的发展使上海成为一座移民城市,不仅有国内各地的移民,同时也聚居着各国的侨民。从18世纪40年代开埠以来,上海从“华亭”小县不断发展成为国际性移民城市,人口出现爆发性增长,来自海外的、国内的、各种肤色的、各种口音的、各种生活习惯的人们都云集上海,反而使“土著”的上海人只占一小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各国在上海的租界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定居在此。而国内的早期移民大多是来自周边江苏南部和浙江省的吴语区,特别是苏州、宁波等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重点城市。上海的城市繁荣不断吸引大陆各地人迁入上海,而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设有办事处,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在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都市,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舞台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点,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每天都在这里涌现;国内外的人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都在这里汇聚。可以说,今日的上海,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