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为主体的多元传播网络(1920—1990年)

(二)广播电视为主体的多元传播网络(1920—1990年)

1.报纸期刊一统天下

无线电广播是在20世纪初匆匆问世的,此时,正是美国印刷媒介一统天下的时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美国的报业此时已经基本实现了大众化,很多报纸的发行量和售价都已经满足大众化传播的要求。例如,在19世纪末,通过对美西战争的渲染报道,纽约两份著名的“黄色报纸”(yellow press)[20]——《纽约新闻报》和《纽约世界报》分别突破了150万和100万的销量。

19世纪20年代,报纸进入“小报时期”[21]。第一张出名的小报《纽约插图每日新闻》1919年诞生于纽约。不久该报改名为《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1926年该报销量突破百万份,“二战”后该报日发行量超过240万份,创下了美国报纸日发行量之最。

与此同时,期刊业也在经历着从面向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高级读物到面向普通民众的大众化变革。19世纪下半叶,美国期刊进入大发展阶段。持续的强制性教育大大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美国人的识字率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内战结束后人们生活趋于稳定,铁路的开通使人和货物的流动能力明显加强,这都为期刊的大众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2]。无论是专业化期刊还是大众化的综合杂志都纷纷降价,期刊数量也大幅度增加。1865年,全国期刊数量为700多种,到19世纪末发展到5 000多种,数量甚至大大超过了同期的日报。

当时美国并无有影响的全国性报纸,期刊就抓住这一机会创办了全国性的新闻杂志来填补这一空白。1923年,《时代》周刊创刊。之后,《新闻周刊》等全国性新闻期刊相继创刊。与此同时,美国几个大都市地位的确立使得都市化杂志得到发展。著名的《纽约客》就是在1925年创刊的。此时的纽约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市的媒体亦是印刷媒介的天下。可以说,传统印刷媒体几乎控制了当时整个城市的信息传播网络,而阅读也是一般市民最依赖的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不仅通过报纸和期刊来获得政治类的严肃新闻报道,战后人们渴望和平的氛围也使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文化和生活上来。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才发现信息不仅仅是从纸上“读来”的,也可以是通过广播“听来”的。

2.广播兴盛

美国第一家纯商业性的广播电台,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商业电台是KDKA电台。它是由美国著名电器发明公司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Inc.)创办的。该公司于1920年获得第一个纯商业性的标准广播执照,同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运营,播出了哈丁与考克斯竞选总统的结果。当时有数千人收听了这长达18小时的节目。但是,KDKA电台并不是第一个定期播出新闻的电台。由底特律新闻报社创办的WWJ-AM广播电台自1920年8月20日就开始播音,并且于8月31日就播出了本市所在州密歇根州的选举结果。

事实上,早在19世纪末,美国就有科学家和无线电爱好者从事无线电广播实验。而汇集了众多移民,充满创造活力的纽约无疑是这些研究开展的集中地。在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的第二年,就有人尝试把音乐从纽约传送到纽约州的萨拉索塔斯普林斯。著名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随后探测出了无线电话发送信息时远处产生的电火花。纽约的报界也对这一衍生出新媒体的新兴技术给予了高度关注。1899年,《纽约先驱报》邀请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用无线电技术报道美国杯帆船赛。1907年,当马可尼终于通过电波把欧洲和美国联通起来时,《纽约时报》的大字标题这样写道:“无线电连接两个世界。马可尼跨大西洋服务以向《纽约时报》发电讯开张。”[23]此后,纽约市市民就可以通过当地的报纸及时了解大洋彼岸的信息,当然,是借助广播的相关技术。1916年匹兹堡大学的费森顿在纽约的实验电台播出了威尔逊和休斯竞选总统时的得票数,因而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广播[24]

后来KDKA和WWJ-AM电台的成功播出,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兴趣,美国广播事业迅速崛起。1921年美国全国电台数量为30家,收音机约五万台。第二年,这两个数字就迅速增加到383家和60万台。1927年,全国已拥有733家电台和650万台收音机[25]。其中多家重要电台都设在纽约。比如,大西洋电话电报公司(AT&T)开办的WNBC电台;当时美国两家大型公司西屋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GE)都在纽约开办了电台。这三家公司于1919年组建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CA)。RCA于1926年创办了全国广播公司(NBC),它有两个广播网,红网发展成了今天的NBC,蓝网于1945年发展成美国广播公司(ABC)。外加1927年成立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至此,美国三大广播公司——NBC、ABC、CBS——全部成立并播出。

在纽约广播发展的初期,纽约的报纸与之是互相合作的关系。除了热衷报道有关广播的消息,很多报纸还为电台提供新闻节目源,而同时电台也为报纸的发行做宣传。但当经济不景气时,当地的报纸和广播为了争夺有限的广告资源就形成了对立。为了封锁和控制电台的新闻源,纽约的几家通讯社曾应报社的要求,停止向电台提供新闻。到1934年,报社和电台达成妥协,通讯社才逐步恢复向电台供稿。此后虽然报纸与广播的竞争从未间断过,但广播的崛起已是不可阻挡了[2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播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广播电台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电台,即节目包括娱乐节目、肥皂剧、保险系列剧、新闻及体育报道各方面内容。其中,广播电台在新闻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突出,并在播出形式上不断突破。罗斯福总统28篇著名的“炉边谈话”就是通过广播播出的。现场报道也使广播的优势得到极大的发挥。一个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息息相关的,而媒介的特点也往往决定了它能够为受众提供怎样的信息。广播突破了报纸无声的形式,通过其实时性超越了空间地域的限制。NBC和CBS就针对远程现场新闻报道这一节目形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随着广播网的海外延伸,到1938年“慕尼黑危机”期间,纽约听众已经能够听到来自欧洲14个城市的实况广播。整个20天的危机期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广播了471次,播音48个小时;全国广播公司广播了443次,播音59个小时[27]。正是因为广播电台生动而又快捷的报道,使得这一新媒体很快成为大众的宠儿。许多纽约家庭都拥有了收音机,从收音机中听新闻成为纽约市民除报纸外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且对于一些影响超越本市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广播因其同步性而成为首选。

3.电视崛起

就在广播渐入佳境之时,电视的诞生也在酝酿之中。20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尼普科夫设计出了最初的机械电视,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纷纷投入力量对这种电视机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一贯注重科研开发的几家纽约的大公司也第一时间介入了这场技术革新的竞赛,其中包括GE、AT&T和RAC在内。1928年,GE在其纽约的实验电视台W2XAD播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王后的信使》。到1929年,美国已建立了15个实验电视台。1930年,全国广播公司开始了电视的实验播出。

但机械电视的不稳定性能成为电视媒介发展的瓶颈。直到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具有稳定性的较为成熟的电子电视机诞生,才又为电视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1938年,这种电视机已经开始在商店销售,屏幕尺寸从三英寸到12英寸不等,价格在125美元到600美元之间。全国有了十几家电视机制造商。

技术突破之后,新闻媒体界迅速运用这项新技术开展其新闻活动。1937年,—个移动摄制组上了纽约街头,它的首次现场直播是在1938年对纽约发生的一场火灾的报道。1939年4月30日,主题为“明天的世界”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RCA的NBC所属的实验电台在博览会上以每帧441行扫描线的规格首次电视播映了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在开幕式上的致辞,轰动整个社会。从此,美国历届总统选举活动都离不开电视。罗斯福也成为第一个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这一年通常被称为“电视元年”。

1941年7月1日起,经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的18家电视台投入商业运营,其中包括位于纽约的NBC的WNB台和CBS的WCBW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WCBW台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九个小时的实况报道,从而名声大噪[28]。7月1日当天,NBC在纽约的电视台播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电视广告。这是一个布洛伐时钟广告,时钟图像在屏幕上停留了整整一分钟。为此,布洛伐付了四美元广告费。到年底,全美有32家商业电视台获得执照,独立营业。

正当电视业似乎就要起飞的时候,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的发展被迫中断[29]。“二战”中,美国国内原有的18家商业电视台只剩六家还在坚持播放节目,播放时间也大为减少。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电视机数量不到一万台,比参战前不增反减。

“二战”后,美国的电视工业迅速恢复生机,到1948年电视台已增加到48家。1950年哥伦比亚公司开发出当时国内质量最好的彩色电视机。由此,彩色电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电视在创办之初大量地借鉴了广播的节目形式,广播中的传统节目如肥皂剧、情景喜剧被移植到电视上,电视又利用图像的优势使节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随着电视网的扩大和电视的普及,广播网的重要性大为削弱,受众的兴趣日益转向电视,广告和流行节目也迅速弃广播而选择电视。1953—1962年,美国电视业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发展势头。统计数字表明,1952年,美国有108家电视台,家庭电视机的普及率为34%。10年以后,美国电视台增加到541家,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上升到90%[30]。此时,纽约已是众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视台的所在地。全美三大广播公司(“CBS”“ABC”和“NBC”)的电视台每天以纽约为中心向全国发送新闻。而纽约市民对电视新闻的依赖度也大大提高,尤其是当突发和重大事件发生后。比如,1963年当人们得知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消息时,纽约市的电视观众从30%猛增到70%,在举行葬礼全国默哀的几分钟内高达93%[31]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无线电技术与空间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通信卫星,提高了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使电视广播冲破了单纯依靠微波中继传递的局限,电视信号通过太空传遍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1975年12月,美国无线电公司发射了“通信卫星一号”,至此,纽约的电视传播网络也基本成型。除了有全国性的三大商业电视网,纽约当地有四家中级的商业电视台:五号台、九号台、11号台以及普及知识、不播广告的13号台。纽约人打开电视机随时都可以收到以上各台不需付费的英文节目,或在其余频道上收看到各少数民族语言的节目。如对以上电视台节目不感兴趣的话,每月只要付10—50美元就可收看“家庭影院”、体育运动专线、歌舞表演专线甚至专供成人观看的暴力和色情专线。可谓行行伍伍,应有尽有[32]

4.广播、报刊的调整

面对电视的后来居上,纽约的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

报纸则在很早之前,就经历了大面积的重组和兼并。纽约市在1890年有15家普遍发行的英文日报,八家是晨报,七家是晚报,它们代表12家业主;到1932年剩下三家晨报、四家晚报和两家小报,为七家业主所有[33]。这是纽约报业集团化发展的结果。1887年,普利策收购了纽约《世界报》和《世界晚报》,成立普利策印刷集团(Pulitzer Publishing);赫斯特于1900年前分别在纽约、芝加哥等大都市收购或创办若干报纸,组建赫斯特集团(The Hearst Corporation);奥赫于1896年收购《纽约时报》后成立纽约时报集团。有许多理由导致了报纸数量下降以及所有权越来越集中。比如,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方面的竞争所形成的压力;产品的同质化使报纸丧失了对读者的吸引力;战时通货膨胀和商业大萧条的影响等。

然而,由于在战争报道中的出色表现,加之战后和平的氛围和经济复苏,战后几年纽约各大日报盛极一时。纽约的九大日报夸耀其每日总发行量达到600万份出头,几乎是1987年四大日报总发行量的两倍。在周日,可供读者选择的六份报纸一天能卖出1 010万份,其中包括470万份的《纽约每日新闻》,该报在1947年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发行量纪录,其晨报日销量达240万份。

赫斯特的《美国人新闻报》(Journal American)周日版的销量接近130万份,平日每晚销售70万份左右;他的《镜报》更加畅销,周日版的销量达220万份,平时的晨报版略高于100万份;《时报》的周日版在前一年就突破了100万份大关,平日晨报版销量约为54.50万份。《先驱论坛报》的周日版销量为68万份,平日晨报版为32万份。另有30万人购买《午报》的周日版[34]。可以说,这一时期纽约报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二战”后,随着广电媒体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为了应对更激烈的竞争,期刊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综合性的杂志开始走下坡路。1948年,以适应纽约电视观众兴趣的著名周刊《电视指南》诞生。该期刊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期刊,并与1974年超过创办于1922年的《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登上发行量冠军宝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指南》长期以每期1 500万份左右的发行量保持全国第一,并曾经两次突破1 800万份大关,直到1996年才退居第三[35]

20世纪70年代,广播在经历了电视20年的冲击之后,不断调整自己,重新定位,将综合服务转向专业化服务,向特定听众提供专门形式的音乐和新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