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外部文化力量:公益和冲突
1.受众需求的悖论:挣扎生存的公益诉求
受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除了如上所说的在传媒利益共生圈中贡献经济上的拉动力之外,还具有社会公益性的需要。在公共领域里面,受众是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其中的,有着对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需求。但是,正如道尔在上文中所言:“在自由市场条件下,本质上好的媒介产品将会供应不足。”受众整体上对有利于公益的媒介产品的需求总是一点点地被作为单个人的受众那种有悖公益的需求蚕食,当每个人都出于人类动物性的本质被追求感官刺激的媒介产品夺取眼球的时候,整个受众群体对于公益的需求则会被抛之脑后。所以,在这种悖论之下必须有一种第三方的传统力量来“帮助”受众全体实现其公益需求。这种第三方力量,有政府,有中立机构,也有英国的文化传统。
在广播电视产业中,英国“公共服务”的传统仍然处处可见,在英国广播电视逐渐向商业化靠拢的今天,这一传统也明显到足以将英国和全面商业化运作的美国广播电视业区分开来。在这一传统的统领下,英国的广电行业内达到了较为均衡的状态,BBC1台趋于综合和平衡、BBC2台和Channel 4注重小众化,以社会责任和多元化为节目编排的准绳、第三频道更迎合大众的口味、Channel 5则是拥有电影和体育的爱好人群,等等[78]。英国电视相比美国来说少了些煽情,少了些暴力,少了些广告,多了些对小众人群的关怀,并且依然热衷于纪录片和社会题材的电视剧,这一切在这个商业横行的时代都可以说是宝贵的,瑞斯爵士所提出的广播电视“监护人”角色一定程度上在商业时代经受住了考验。
反观报纸期刊行业,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自始至终的私营商业化运转让报纸期刊网络中更多的是金钱的味道而不是公益的气息,在法律上没有特殊地位的报纸期刊以及新闻记者编辑们,与普通的机构和普通的公民一样,并没有背负额外的维护公共利益责任。在大报时代,报纸由于其高雅和严肃的气质及严谨客观的作风给了英国公众信任的理由,大报也因此获得了在英国舆论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资本。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低层阶级在经济上崛起之后向中产过渡,这一阶级不变的品位以及日益浮躁的社会气氛让原本趾高气扬的大报为了追逐受众而开始向小报靠拢,2003年开始的小报化风潮就说明了这一趋势。随之改变的,或可以说是堕落的,是报纸的权威和职业操守。2004年的一项调查现实,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相信报纸,而对素有“公益传统”的广播电视则是信任有加[79]。在英国一些调查机构评出的最不受信任的三种职业中,政客、二手车经销商、记者名列前三[80],不得不让人唏嘘感慨,以“社会守望者”角色出现的记者竟落得如此名声,这一现象的确发人深思。
2.英国媒介产品的美国化和英国期刊的全球化
上面我们讨论了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公益化传统在这个商业时代是怎样延续的,而这一部分我们将把信息传播网络中的媒介产品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来考量英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力量(尤其是美国化)之间的交锋。
(1)电视领域
英国电视业一直以来保持着高雅的姿态,以其电视中少有外来内容而骄傲,大不列颠王国的历史优越感是这种文化认同的来源之一。英国传统文化中的贵族性让英国人始终保持着追求宁静、理智而自我克制的品性[81]。但是,全球化的步伐是如此之快,当英国人还来不及反应,大批热闹的、速食性的美国电视节目已经涌进了英国的电视频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基戴尔医生》(Dr.Kildare)《枪声硝烟》(Gunsmoke),到80年代的《达拉斯》(Dallas),再到风靡了十余载的《罗斯安家庭生活》(Roseanne)《老友记》(Friends)和《欢乐一家亲》(Frasier)。英国电视行业以受众喜爱为托词,放松了自制节目的努力,这其实仅仅与商业有关。美国的大众娱乐节目既能博得更好的收视率,又能节省大量的成本:BBC播出美国进口节目的成本是每小时3.80万英镑,而自制节目进行播放的成本则高达每小时48.10万英镑[82]。便宜且高收视率的美国二手节目和新技术不断涌现造成的频谱过剩成了完美的一对。英国电视产业自身生产能力的不足也让其本土文化优越感无从施展,最后不得不臣服于商业的考虑。
节目的输入带来的是文化价值观的输入,这一点是世所公认的。美国的消费文化和享乐意识渗透在充满娱乐和刺激的电视节目当中,这与英国传统的绅士作风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输入引起了文化界的反感,却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欢迎。在这种欢迎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文化对英国传统文化的有力冲击。
(2)杂志领域
与报纸和广播电视业不同的是,英国的期刊主动向世界迈开了脚步,这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媒介产品在英国泛滥的回应。
英国杂志出版业的平均营业利润比报业要大得多,这也给了它足够的实力实行走出去战略。一系列的研究给了我们杂志更有利于走国际化道路的理由:肩负的文化和政治责任比报纸、广播电视少;小众化指向在全球范围内更有市场;杂志的跨国传输没有技术限制和时间障碍;图片多与文字少成为现代杂志的特点,抹掉了语言不通造成的障碍,等等[83]。
于是,我们看到了英国诸多名牌杂志潇洒地走出了国门,畅销全球。现在有7%英国版的消费者期刊和12%英国版的B2B期刊销往海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全世界197个国家发行,销量100多万份;《汽车》拥有17个国际版本;未来出版集团在全球33个国家取得了159张出版许可证,并通过与Sony的合作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FHM,Vogue,Cosmopolitan等[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