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等新媒体
想要将互联网站收集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在虚拟空间里的“媒介组织”是无国界、无地域的,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通过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与世界互联。但是,网站作为现代大众媒介的一种存在也会遵循商业性媒体的内在规定性,比如受众定位。如果按照受众地域定位的线索去挖掘,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可以算作伦敦人日常信息传播网络的网站。著者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门户网站,类似于中国的新浪、搜狐、网易,在英国的著名门户网站有Yahoo!英国、AOL英国、MSN英国、Virgin等,这几大网站都是美国著名网站的英国版;第二类是平面媒体或广电媒体的官方网站,这些网站以提供新闻为主;第三类是各式各样的垂直网站,提供各种特殊服务的ICP(网络内容供应商)和ISP(网络服务供应商);第四类则是近10年兴起的全球性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
从以上划分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所发生的变革,不再固守城池,而是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和品牌效应,自觉地向新媒体方面延伸,在这个方面,《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和BBC给其他媒体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作为英国的知名大报,已经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正在面临危机,“小报化”显示了它对现代生活节奏的力不从心和妥协,1993年开始的价格战在战胜竞争对手的同时也深深伤害了自己,于是,《泰晤士报》不得不困则思变,向新媒体方向伸出了触角,即时推出了网络版报纸。现如今,每个月已有1 000万人阅读网络版的《泰晤士报》和《星期天泰晤士报》,其中45%是国外的用户[55],这为《泰晤士报》挽回逐渐损失的客户的同时,也无意中在互联网这个全球化媒体中扩展了国际影响力。
相比之下,《金融时报》则更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喝彩。这家全球最著名的财经报纸,也在经受着发行量下滑的痛苦,近年来《金融时报》在网络方面投下巨资,通过FT.com为全球客户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并与2002年5月正式收费,令人惊喜的是在第四季度就实现了盈利[56]。与此同时,FT.com还开发了手机新闻等其他新媒体服务[57]。
BBC在这个方面行动得更早,在1991年,当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因特网的时候,BBC的工作人员就注册了域名www.bbc.co.uk,并于1994年建立了多媒体中心正式“触网”。2003年,BBC已经建立起了非商业性网上服务平台BBCi和合资商业网站beeb.com[58]。发展到如今,BBC依靠其对新媒体灵敏的嗅觉,利用其无比丰富的节目资源在网络上赢得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