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效能的评价
如果回归传播学最基本的理论源头——传播现象或者过程本身,我们在对一个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的传播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即传者、受者、传播内容。按照基本的传播学理论,这三个部分大致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因而传播有效性与这三部分都密不可分。当然,这只是在一个微观的传播过程中进行分析,若将其扩展到城市整个信息传播网络,则由这三个部分构成的传播过程的传播有效性无疑具有更宏观的指向。传者可以理解为信息传播系统中包含的媒体,或者整个信息传播产业;受者就是城中市民,一般的信息接收和消费者;这个系统中流动的信息既包含满足受众需求的日常信息,也包括突发性事件信息。传播有效性这一概念对于这三部分都是适用的:构成信息传播网络的媒体或产业的运作是否具有效率,进而言之其内部资源配置、运行模式是否合理,其产业结构是否协调高效,其对外传播的辐射能力是否足以保证信息流通和扩散的要求。受者的信息获得权是否能够得到保障,这一权利是否建立在自由公平的基础上,受众不断更新的特殊需求能否获得满足。信息本身是否带有偏见,信息是否符合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标准。然而,由于传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信息传播网络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将这三部分割裂开来分析评价其传播有效性是不合宜的。我们对这三部分各自传播有效性标准的归纳可以提炼出三个主要标准,即效率、公平和影响力。其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联系的概念,其协调程度影响对有效性的判断。当然,在对这三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考察时,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仍是重要的分析对象。
对城市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传播体制、城市区域文化与地理特点、人口特点、城市经济地位等。
该网络所依托的传播体制是一切分析的起点。体制是根本的组织制度,是特定社会制度下社会组织对资源进行配置管理的制度安排和结构方式[102]。受美国社会制度的影响,纽约市的信息传播网络采用的是高度商业化的传播体制。网络内部并没有一个垂直的新闻传播管理体系,整个网络的运行遵循的主要是商业准则。在商业化思维下,网络内的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经济实体,追逐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根本目标,也是推动他们不断竞争的原动力。
竞争使得信息提供者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其对信息的需求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居高临下地发布信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每天打交道最多的不是衣食住行的物质产品而是信息,生活在纽约这样国际大都市的人对信息有着更大的需求。早先在纽约信息传播网络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以传递新闻信息为己任,但随着城市化加快,人们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方位、实用化。纽约的大众传媒在媒介多种功能的开发上大动脑筋,使报纸由“新闻纸”向“实用纸”转化;使广播电视在播送新闻、提供娱乐的同时更多、更全面地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服务,体现出人本化的特点。纽约的许多电视节目时间表是严格按照纽约人的作息表来安排的。对纽约市进行过访问的学者这样描述其“作息表”式的节目单:
以ABC为例,清晨7:00至8:30人们上班前,是杂志型节目《早安,美国》,该板块要闻突出,形式轻松活泼;傍晚6:30,是晚间新闻节目,由美国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三巨头”之一的彼得·詹宁斯主持,其《今晚世界新闻》和《ABC晚间新闻》是该电视网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此后至晚上10:00,穿插安排了三个各具特色的栏目:调查性报道节目《20/20》,直播类新闻节目《黄金时间现场直播》和政论性节目《夜线》。其他类型的节目,如家庭主妇爱看的轻松的“脱口秀”节目一般安排在上午做午饭前,儿童节目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学后,影视、娱乐节目一般安排在晚间新闻类节目之后,等等。……有人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美国媒介的这种服务意识和人本化趋势:“当你打瞌睡时,立刻会有人递上一个枕头”。[103]
在媒介经济学的视角下,这种信息传播网络内部的竞争导致了市场结构的变化。传媒组织遵循一般企业的发展规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经过优胜劣汰,逐渐走向集中和垄断[104]。美国传媒业的集中化造就了寡头垄断的传媒市场,纽约的几个超级传媒集团如时代华纳集团、维亚康姆、新闻集团就是这些寡头的代表。这些寡头追求的是市场效率,更多的资源和市场空间,随着这些集团的不断扩张和兼并,也为置身这个信息传播网络中的受众带来了使用效率。集团化使得媒介生产的门槛提高,生产标准也水涨船高。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优质的媒介产品、更合理的产品组合。简单地说,生活在纽约的人能读到世界上最强大的采编团队生产的报纸、看到制作最精美的节目、使用最高速的宽带网络进行沟通。此外,集团化的规模效应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也决定了人们能够以相比原来更低廉的价格从这些寡头手中获得服务,前提是整个市场的竞争机制还足够强大。在纽约电视市场,无线电视网络基本被三大电视网控制,依靠他们所属的传媒集团,他们能够凭借出售节目与同时拥有广告和用户付费两种收益模式的有线电视竞争,保证在免费服务的条件下仍能生存。而有线电视网络尽管收取每月10美元以上的收视费,但网络之间存有竞争,更何况面对以免费安装为诱饵的卫星电视的威胁,使得纽约市民能够以不付费或较低费用收看电视节目。
但是,由于传媒集团本着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也导致了公平原则的部分损害。传媒所有权的集中很可能导致传媒业不能服务于社会公众,而是服务于特定的利益集团,成为捍卫其利益的吹鼓手,从而牺牲社会整体的福利[105]。纽约的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以提高广告收益,开设出一些格调不高甚至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节目。比如,在纽约就有电台每到深夜专门讲色情故事;电视节目方面,有的脱口秀节目讨论一些家长里短,有些类似在我国被广电局叫停的“心灵花园”类节目。
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近年来纽约媒体中出现了大行其道的“娱讯”(infortainment,即information与entainment的混合)现象。其意图是“表现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106],具体到新闻实践,就是将新闻尽可能故事化、戏剧化。比如,纽约的三大电视网都出现了真假结合的破案节目。电视文摘新闻节目《今夜美国》则照搬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的框架,用大约30个短小的新闻/娱乐镜头来播送当日新闻[107]。评论人士认为,小报新闻(Tabloid news)、脱口秀以及其他形式的“娱讯”现象是以牺牲信息传播为代价来提供娱乐的,最终伤害了公众利益,从而对民主化进程造成了消极影响。
竞争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媒介形式的大融合,这也是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西北大学的李奇·戈登(Rich Gordon)将媒介融合(convergence)分为六大领域,而目前其最鲜明的外在形象是发生在两种以上媒体之间的融合。对报业公司来说,是报纸业务与网络业务的融合,而一些报纸网站也包含音频和视频内容。对广播公司来说,是广播、电视、网络三者业务的融合[108]。喻国明教授也指出,在数字化时代,就传媒对于社会施加影响的作用方式而言,一贯以来的由单一媒体所实施的“全传播”的服务模式正在逐渐走向衰弱。一个传播目标的实现过程将分别由不同的媒介接续完成,而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媒介仅仅在其最为擅长的功能点上扮演和履行着自己独特的、难以取代的角色[109]。纽约的传媒在这场媒介形态变革中发挥着领导和推动者的作用,《纽约时报》率先将报纸内容免费上网,甚至让自己的报纸网站联合报界对手的网站。2007年,纽约16家地方报纸加盟雅虎联盟,成为雅虎新闻网站的内容提供商,之前纽约的《纽约每日新闻》也是该联盟中的成员。这种融合的好处是使纽约市民能够从网上更方便地获取本地新闻。而纽约不同媒体间的联手合作也使得传播过程的完成更协调。当纽约市发生突发事件时,融合的媒介将分别扮演不同的传播角色,帮助信息传播过程顺利完成。
以上讨论的是高度商业化传播体制下传媒业追求经济效率给传播有效性带来的影响。但正是在这种看似自由的商业化环境中,对公平的要求其实也一直被包括在其传播体制中。西方规制理论认为,当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自觉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均衡时,就需要行政机制。政府通过法律、政策等规制手段来保证媒体维护社会福利和传播公平。因此,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传媒业其实也一直渗透着政治力量。纽约拥有影响世界舆论的众多大媒体,因此也成为政府规制的焦点。尽管有诸如《信息自由法》《第一修正案》这样的法律保证新闻自由,但是很多纽约媒体还是受到政府的干涉。其中突出的是有着光荣“揭丑”传统的《纽约时报》,该报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被政府通过法律制约的例子。有趣的是,很多纽约媒体恰恰认为监督政府是在维护民主,正体现出了有益于社会的正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