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伦敦概况

(一)伦敦概况

在很多人眼中,伦敦就是英国的代名词。这座城市坐落于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之上,泰晤士河穿城而过,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不足100千米。早在3 000多年前,伦敦地区就是当时英格兰人居住的地方,当时伦敦被称为“伦底纽姆”。公元前54年,罗马帝国入侵大不列颠岛,伦敦地区成为罗马人的重要军事据点。在这里,罗马人修建了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木桥。公元7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伦敦作为军事据点遭到废弃,直到公元9—10世纪伦敦老城才逐渐恢复生机。

16世纪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各种工业、手工业的急速发展,伦敦的人口开始聚集,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五万,1600年则增至20万,但1665年伦敦大瘟疫和1666年伦敦大火这两次灾难让伦敦几乎成为废墟。经历了漫长的城市重建和新居民的陆续迁入,18世纪初伦敦人口达到49万,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1885年,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的总人口数大于巴黎,是纽约人口的三倍。20世纪60年代伦敦人口曾达到800多万。据2001年人口普查,伦敦市区及其自治市拥有717.20万人。其中,大约71%为白人,10%是印度、孟加拉国或巴基斯坦后裔,5%为非洲黑人后裔,大约1%为华人;58.20%的人口信奉基督教,15.80%的人口无宗教信仰;大约有21.80%的伦敦居民出生在欧盟以外地区[1]。虽然,伦敦的人口不及莫斯科与巴黎,但要是把生活在伦敦都会区(6 267平方英里)内的人口也算进去,就超越了巴黎,成了欧洲最大的城市,其人口之多已超越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人口总和,占全英国人口的八分之一。据2016年人口普查,整个大伦敦地区总人口数量增加至8 787 892人[2]。英国这样一个人口小国中的伦敦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的大规模城市,足可见其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资源集聚作用。

如果按照行政的划分,伦敦可分为伦敦城(City of London)和32个区(Borough)。它的核心为伦敦城,其外围的12个区,称内伦敦(Inner London),内伦敦以外的20个区,称外伦敦(Outer London)。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则合称大伦敦(Great London),总面积1 580平方千米。大伦敦市又可按照其历史变迁及城区功能作用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区。伦敦城是伦敦最早的核心区域,主要聚集着金融和贸易机构;西伦敦更具政治色彩,它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是政治的中心区;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区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目前是欧洲最大的都市发展区,由于租金较便宜,很多原来在东伦敦和南区的大公司和大企业纷纷迁移至此,在地理和功能上都类似上海的浦东新区,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靠近海洋,伦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空气湿润。20世纪中叶,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家庭大量使用煤炭发电和取暖,伦敦煤烟排放量的增加让伦敦开始弥漫着老舍先生所形容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从1956年开始,随着《空气清净法案》的实施,城市开始减少居民取暖煤炭的使用,将火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迁到伦敦以外。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五天,伦敦逐渐甩掉“雾都”的帽子。如今,伦敦已经成为一座“绿色的城市”,其三分之一的面积都被公园、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

1.政治概况

自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降,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随后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期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使得政治稳定、经济勃发的英国在19世纪达到全盛。1914年,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要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其岛内领土经过一系列的变动,最终在1923年确定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部分,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缩写为UK,大不列颠是一个岛屿,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共同组成。

作为英国的首都,这里是英国王室、政府、议会以及各政党总部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各种国际组织的聚集地,这让伦敦无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的活动场所,故又称为议会大厅。议会广场南边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1065年建成后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加冕及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地方,成为这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象征皇室权威的符号。

2.经济概况

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一直以工业闻名,伦敦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在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但是,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超越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伦敦经济的支柱,早在2007年,伦敦第三产业增加值就占到了85%以上[3]

在第三产业当中,占用重要地位的是金融和商业服务业。18世纪80年代到1914年,伦敦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但之后,它的地位被纽约取而代之。在21世纪之后,伦敦又开始焕发昔日光彩,2007年位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用卡公司万事达卡公布了“全球商业中心”排行榜,英国伦敦击败美国纽约,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商业中心[4]。2004年,伦敦地区总产值为3 650亿美元,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产值与俄罗斯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无几。

伦敦城是大伦敦市33个行政区中最小的一个,面积只有1.60平方千米,但就是这么个弹丸之地,却掌握着英国金融和商业的命脉。伦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超过四成的GDP和三成以上的就业机会是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依托的。这两个行业在伦敦的发达程度超过在英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至1998年,伦敦城共有434家银行,几乎是“一战”时期的14倍。伦敦城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每天的外汇交易额达到6 000多亿美元,是美国华尔街的两倍[5]。伦敦城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有时一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以及13家清算银行和60多家商业银行也均设在这里。

伦敦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共有保险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伦敦城中的伦敦股票交易所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此外,伦敦城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黄金、白银、有色金属、羊毛、橡胶、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叶和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

3.文化概况

谈起伦敦人,马上映入脑海的是那个矮矮胖胖,说着标准英式英语,西装革履,戴着一顶毛呢圆帽的“约翰牛”先生。即便是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王室文化、贵族文化的烙印依然深刻,这种烙印在首都伦敦更加明显可见。在中世纪,在英国社会中的主导阶级是贵族,因而贵族精神也是社会上的主流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受官方的确认,也为英国社会大众所接纳。与欧洲其他社会不同的是,英国的贵族阶级是“开放式”的,即社会中任何阶层的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政治或经济上的成功来跻身贵族阶级,成为“新贵族”。这种开放方式打开了英国普通民众走向社会上层的通道,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底层人民对于上层社会的抵制和不满情绪,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进入上层社会成为“社会精英”。也缘于此,“贵族精神”在英国,尤其是伦敦,向来都是人们心生向往的东西。这种向往通过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得以扩散,最终形成了英国人独特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外化成平日的社会文化,就是推崇“绅士淑女之风”,举止庄重严肃、矜持礼貌,个性也较为保守,甚至有人称英国人是世界上最不爱交际的人。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伦敦这座城市到处都充满着严肃和正统的味道,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全世界最大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BBC和《泰晤士报》这样“开先河”意义的严肃大报均来自伦敦这样一座城市了。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伦敦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城市,白人数量占七成左右,其余的由黑种人和黄种人等构成,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让伦敦变成一座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城中居民使用的语言超过300种。但是,伦敦人特有的保守和“贵族情结”以及曾经在世界上独霸的历史优越感还是让他们对于外来人口存在排斥情绪,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伦敦人。他们甚至认为如今伦敦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阴暗面都是“外国人带来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主义的政客,鼓吹将移民遣出英国[6]。但是,对于年轻一代的伦敦人来说,这种观念已经不那么浓重了。

伦敦城拥有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全城有多达150多处的古建筑与历史花园,有三个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地点,见证着伦敦的悠远历史。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伦敦拥有240多座博物馆,是巴黎或纽约博物馆数量的两倍,其中大英博物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另外,伦敦还是现代文化产业的聚集地,它拥有上千家画廊,400多个大小剧院、音乐厅及现场音乐表演场地,5 000多间酒吧,每天举办的艺术活动多达200多项。全世界每年有一亿多人赴伦敦参观各类博物馆和古迹,伦敦艺术品拍卖销售额仅次于纽约,位于世界第二。全英1 600多个表演艺术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位于伦敦,伦敦还拥有全国录音室总数的70%、音乐商业活动的90%、全国电影和电视广播产业收入总额的75%,以及全国近50%的广告从业人员、全国85%的时装设计师等。伦敦还是英国报业的集中地,也是全球重要的传媒中心,著名的舰队街是很多大牌报社的聚集地,在伦敦的码头区后来也有大批报纸企业涌入,伦敦城内还散落着近2 000家出版企业和7 000多个学术杂志社[7]

古老的文明在现代化的英国以“创意产业”的名号重新开花结果,让英国在经济上收益颇丰,同时也让本土文化更加强盛,正如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时经常提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英伦的本土文化披上了“产业”的外衣,在不断充实和丰富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传播文化,向整个世界输出自身文化的影响力。